利妥昔单抗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评估
摘要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膜性肾病;疗效;尿蛋白
正文
膜性肾病是以肾小球基底膜外侧,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点的一组肾脏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MN目前认为是由于肾小球足细胞某些成份,如M型磷脂酶A2受体,与相应自身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上皮细胞下有关。临床特点8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余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其病理特征为:使用光镜下病变表现为GBM弥漫增厚,钉突形成,上皮下、钉突之间颗粒状嗜复红蛋白沉积;电镜观察,上皮细胞足突融合,上皮下颗粒状电子致密物沉积为特点,继之以基底膜增厚和变形 [1]。随着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膜性肾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在临床中对此病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膜性肾病主要是通过应用激素配合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式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新型(生物制剂)治疗[2-3]。其中在生物制剂治疗中,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抗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20的单克隆抗体的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靶向作用于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通过清除B淋巴细胞减少抗体的产生,从而减少对患者体内的免疫复合物形成而起到治疗作用[4]。本次研究对利妥昔单抗用于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对患者24hUP水平的改善进行研究分析,特以62例膜性肾病患者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62例膜性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于2022年4月-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根据单双数法进行分组,单数分到观察组(n=31例),双数分到对照组(n=31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32-71岁,平均(52.49±3.64)岁;病程2-9年,平均(5.23±1.51)年。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33-73岁,平均(52.87±3.73)岁;病程1-8年,平均(4.93±1.37)年。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均符合《膜性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5]中的标准,临床确诊为膜性肾病;②患者的年龄≥18周岁;③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损伤;④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认知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治疗方法及可能的预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疾病,沟通能力和依从性较差者;②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过敏者;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等严重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本组患者在入院后实施常规治疗措施,患者使用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0.25~0.5mg·kg-1·d-1),具体剂量按照医生指导进行使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利妥昔单抗治疗:进行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375mg/m2,1次/周。两组均持续8周。
1.3观察指标
①肾功能指标:24hUP指的是24h尿蛋白定量、Sce指的是血肌酐、ALB指的是白蛋白水平、eGFR指的是估算肾小球滤过率。②临床效果: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③微炎症因子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进行测定。④PLA2R抗原与抗体表达情况:使用ELISA对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P)抗原和抗体进行测定。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肾功能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24hU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ALB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组内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 | 24hUP(g) | Scr(μmol/L) | ||
治疗前 | 治疗8周后 | 治疗前 | 治疗8周后 | |
观察组(n=31) | 7.42±2.14 | 3.40±1.12*# | 122.35±2.10 | 74.42±1.47*# |
对照组(n=31) | 7.49±1.13 | 4.84±1.63* | 121.42±2.13 | 93.51±1.71* |
t | 0.145 | 3.641 | 1.555 | 42.328 |
P | 0.886 | 0.001 | 0.127 | <0.001 |
续表
ALB(g/L) | eGFR[Ml/(min·1.73m2)] | ||
治疗前 | 治疗8周后 | 治疗前 | 治疗8周后 |
22.35±2.10 | 33.40±3.27*# | 71.21±8.48 | 95.52±10.20*# |
22.42±2.13 | 26.57±2.41* | 71.15±8.36 | 81.71±9.58* |
0.117 | 8.407 | 0.025 | 4.934 |
0.907 | <0.001 | 0.980 | <0.001 |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更佳,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观察组(n=31) | 19 | 11 | 1 | 30(96.77) |
对照组(n=31) | 10 | 12 | 9 | 22(70.97) |
χ2 | - | - | - | 7.631 |
P | - | - | - | 0.006 |
2.3治疗前后两组微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微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Hs-CRP水平、PCT水平、IL-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组内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微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组别 | Hs-CRP(mg/L) | PCT(ng/mL) | ||
治疗前 | 治疗8周后 | 治疗前 | 治疗8周后 | |
观察组(n=31) | 13.21±3.12 | 6.42±1.14*# | 1.43±0.13 | 0.40±0.03*# |
对照组(n=31) | 13.32±3.13 | 7.54±1.52* | 1.42±0.12 | 0.71±0.12* |
t | 0.124 | 2.947 | 0.283 | 12.531 |
P | 0.901 | 0.005 | 0.779 | <0.001 |
续表
IL-1(ng/L) | Il-10(μg/L) | ||
治疗前 | 治疗8周后 | 治疗前 | 治疗8周后 |
18.25±2.14 | 8.45±1.27*# | 13.42±1.48 | 28.52±3.12*# |
18.30±2.13 | 13.69±1.93* | 13.61±1.36 | 19.93±1.72* |
0.083 | 11.340 | 0.473 | 12.055 |
0.934 | <0.001 | 0.639 | <0.001 |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2.4治疗前后两组PLA2R抗原与抗体表达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PLA2R抗原与抗体表达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PLA2R抗原与抗体表达情况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组内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PLA2R抗原与抗体表达情况比较[n(%)]
组别 | PLA2R抗原阳性 | PLA2R抗体阳性 | ||
治疗前 | 治疗8周后 | 治疗前 | 治疗8周后 | |
观察组(n=31) | 31(100.00) | 4(12.90*#) | 31(100.00) | 3(9.68*#) |
对照组(n=31) | 31(100.00) | 12(38.71*) | 30(96.77) | 10(32.26*) |
χ2 | 0.000 | 5.391 | 1.016 | 4.769 |
P | 1.000 | 0.020 | 0.313 | 0.029 |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膜性肾病是中老年人肾病综合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中老年男性群体的发病率较高。多数膜性肾病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蛋白尿,部分患者可有镜下血尿、高血压,少数伴有肾功能不全。少部分膜性肾病患者在病程中可以出现自发缓解[6]。而持续大量蛋白尿不缓解的患者,病程中可能出现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部分患者最终进展至肾功能不全。因此积极控制蛋白尿,防治并发症是膜性肾病治疗的关键[7-8]。膜性肾病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进行治疗,可以减少患者体内循环抗体的产生,同时也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反应和蛋白尿的复发,从而起到治疗膜性肾病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前两组主要指标(24h蛋白尿和白蛋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24hUP水平均低于疗前及对照组,ALB水平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组内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更佳,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微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Hs-CRP水平、PCT水平、IL-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组内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PLA2R抗原与抗体表达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PLA2R抗原与抗体表达情况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组内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利妥昔单抗适用于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且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利妥昔单抗在膜性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难治性原发性MN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减轻轻微炎症状态,调节PLA2R抗原和抗体的表达情况,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双喜,李娟,边琪,等.单用利妥昔单抗有效治疗微小病变肾病1例[J].临床肾脏病杂志,2023,23(1):82-85.
[2]石岩,邵晓琳. 肾复康胶囊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膜性肾病的效果及对M型磷脂酶A2受体表达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3):105-107.
[3]杨晶晶,沈蕾. 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3,27(10):134-138.
[4]李玉升,焦洪俊.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45(3):227-229.
[5]尹萌萌,刘玲玲,谢唯,等. 利妥昔单抗联合激素和环孢素治疗膜性肾病合并HIV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38(8):734-736.
[6]邢晖林,张娇,许清玉,等.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J].河南医学研究,2023,32(2):376-380.
[7]朱博韬,郑丹侠,王悦. 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J].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22,42(1):172-175.
[8]林美华,李颖,戎凯,等. 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对PLA2R抗体水平的作用研究[J]. 医师在线,2022,12(9):2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