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摘要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益胃化瘀汤;安全性
正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良性消化性疾病,病因复杂,可见胃镜下胃黏膜腺体萎缩表现,且萎缩进展与病情进展程度相关,以便秘、腹胀、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1]。病理研究指出,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进展可引发胃溃疡、急性胃炎表现,增加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风险,且存在胃癌转化风险,多方面损害患者健康安全 [2]。当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同时需积极做好抗感染治疗。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发挥一定的作用效果,但是得难以根治[3]。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诱发原因为胃气虚弱,病症演变,将其归属于“痞塞”的范畴,采用中医治疗具有费用低、疗效显著以及安全高等有点,因而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关注[4]。基于此,此次研究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共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探究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病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研究时间:2022.01~2023.04;以分段随机化分组法划分组别,对照组(n=15,西药治疗),观察组(n=15,西药+益胃化瘀汤治疗)。观察组:男8例,女7例;年龄26~81岁,平均(48.72±11.16)岁,病程介于6个月~12年之间,病程均值为(6.23±0.26)年。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27~82岁,平均(48.84±11.95)岁,病程介于5个月~13年之间,病程均值为(6.83±0.40)年。患者临床资料组间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为P>0.05,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可比。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此次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主要指应用四联疗法,包括口服阿莫西林(澳美制药厂,国药准字号:HC20130014),1天3次,1次0.5g;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号:H20052317),晨起口服,1天1次,1次20mg;胶体果胶铋胶囊(生产厂商:山西安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10920072,规格:50mg*24s),1天4次,1次3粒,餐前口服和睡前口服;呋喃唑酮(生产厂商: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14023937)口服,1天3次,1次0.1g。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1)西药治疗同上;(2)中医治疗:中医主要指应用益胃化瘀汤,组方含太子参20g,枳实15g,徐长卿、石斛各12g,半夏、佛手、没药、麦冬、黄连10g,砂仁5g,甘草3g,由医院中药方熬制后取汁200ml包装,早晚服药,1剂/日。合并胃络血淤者,加苏梗、旋覆花各10g、沉香3g;合并脾胃虚寒者,加槟榔、厚朴各12g,需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组间差异性比较:(1)治疗有效率;(2)胃炎症状转归用时;(3)中医症状积分;(4)治疗安全性。
1.3.1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经胃镜检查黏膜萎缩完全愈合,且临床症状消失,为治愈;治疗后,经胃镜检查黏膜萎缩愈合面积≥40%,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者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有效/n×100.00%[5]。
1.3.2胃炎症状转归用时:统计患者临床症状转归、胃镜下胃黏膜溃疡愈合时间均值。
1.3.3中医症状积分:以《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6]为依据测评,含胀满、纳差、嗳气、胃脘痛共4类症候表现,以0/1/2/3分,表示无症状/轻微症状/重度症状/严重症状。
1.3.4治疗安全性:统计治疗期间药物所致腹泻、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发生率=发生例数/n×100.00%[7]。
1.4数据处理
取SPSS22.0统计学软件统计数据组间差异性,计量资料即(),t检验;计数资料即n(%),卡方检验;如统计结果为P<0.05或P<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
结果显示,相较对照组,观察组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有效率达到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n)%]
组别 | 病例数 | 无效 | 有效 | 痊愈 | 治疗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15 | 4(26.67) | 6(40.00) | 5(33.33) | 11(73.33) |
观察组 | 15 | 0(0.00) | 5(33.33) | 10(66.67) | 15(100.00) |
x2 | / | / | / | / | 4.615 |
P | / | / | / | / | 0.032 |
2.2对比两组症状转归时间
结果显示,相较对照组,观察组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胃炎症状转归、胃镜下黏膜愈合用时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对比两组症候转归时间(±s,天)
组别 | 病例数 | 症状消失时间 | 胃黏膜愈合时间 |
对照组 | 15 | 6.12±0.71 | 13.41±2.72 |
观察组 | 15 | 4.02±0.81 | 9.71±1.91 |
t | / | 7.551 | 4.312 |
P | / | 0.000 | 0.000 |
2.3对比两组中医症候积分
结果显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胀满(0.67±0.20分)、纳差(1.13±0.22分)、嗳气(0.86±0.23分)、胃脘痛症候积分(1.03±0.22分)降低,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对比两组中医症候积分(±s,分)
组别 | 病例数 | 胀满 | 纳差 | 嗳气 | 胃脘痛 |
对照组 | 15 | 2.09±0.33 | 2.23±0.64 | 2.27±0.18 | 2.27±0.17 |
观察组 | 15 | 0.67±0.20 | 1.13±0.22 | 0.86±0.23 | 1.03±0.22 |
t | / | 14.252 | 6.295 | 18.698 | 17.273 |
P | /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2.4对比两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率
结果显示,就治疗安全性,观察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对比两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率[(n)%]
组别 | 病例数 | 腹泻 | 头晕 | 恶心呕吐 | 并发症发生率 |
对照组 | 15 | 1(6.67) | 2(13.33) | 1(6.67) | 4(26.67) |
观察组 | 15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x2 | / | / | / | / | 4.615 |
P | / | / | / | / | 0.032 |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消化内科中十分常见,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且彻底治愈难度较高,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正常饮食[8]。临床病理研究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诱因多样,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要高风险诱因[9],其次为急性胃炎病程迁延转化,患者病程进展期间胃黏膜可在慢性炎症进展后产生胃黏膜反复损伤,可在增厚黏膜基层同时,暴露黏膜下血管,引发消化功能障碍,且可由长期胃黏膜损伤生理应激增加胃癌转化风险[10]。截至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治疗时,以抑制胃酸分泌和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要治疗方案[11]。中医技术作为现阶段临床多类慢性病患者临床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在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同样具有积极应用价值,且中医理论中 “胃脘痛”和“胃痞”症候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表现具有高度相似性,可作为相关患者中医辩证诊疗思路应用,中医学认为,脾胃气机失调,同时情志和饮食失调也是导致“胃脘痛”、 “胃痞”的主要机制,在对其实施治疗时,需结合证型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具体包括清热利湿、温中益气、疏肝健脾、化痰祛湿等[12]。
经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后可知,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100.00%,胃炎症状转归、胃镜下黏膜愈合用时缩短,P<0.05;且相较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观察组经对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中医症候改善明显,胀满、纳差、嗳气、胃脘痛症候积分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较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由此可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显著作用效果,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原因:益胃化瘀汤属于传统中药汤剂,药方中包含的太子参具备健脾补脾和益气生津的作用,能够有效应对食欲不振和脾虚乏力[13];没药和佛手具备益气舒肝和止痛补血的作用;石斛具备甘凉润泽的作用[14];麦冬具备益胃养阴和健脾补气的作用,能够对脾虚泄泻发挥良好作用效果[15];刺猬皮可发挥止痛祛瘀的作用;黄连具备祛湿清热的作用,能够有效治疗幽门螺杆菌[16]。益胃化瘀汤是一种具备活血化瘀,并可发挥补、消、和等多种优势的中药汤剂,药方较为简单,且治疗效果突出显著。诸药合用,可发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以及止痛止血的作用。通过实施现代药理学证实,益胃化瘀汤能够加快胃肠蠕动,促进胃分泌腺萎缩的自我修复,对胃黏膜屏障功能具备恢复作用。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显著作用效果,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参考文献
[1]黄俊旗,郑水平.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乡村医药,2022,29(17):76-79..
[2]李虹霞,刘伏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J].医学信息,2022,35(11):29-32.
[3]张亚姝.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12):117-119.
[4]苏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总结[J].甘肃科技,2021,37(22):172-174.
[5]尹丹,许丹彤.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价值研究[J].系统医学,2021,6(10):125-127.
[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J门.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 ( 1):66-68.
[7]李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21,7(05):63-65.
[8]伏思燕.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0,29(22):113-115.
[9]方文静,曹雪.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价值分析——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10):232-233.
[10]刘晓桐,夏军权,郭丽,等.夏军权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撷菁[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6):2916-2919.
[11]刘智东.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联合应用阿莫西林与果胶铋进行治疗的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9):174-176.
[12]黎娜,蔡杰,詹剑玲,曹堃.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黑龙江医药,2019,32(04):831-833.
[13]杨永刚.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探讨[J].心理月刊,2020,15(11):179-181.
[14]胡林.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9,38(26):101-103.
[15]赵利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阿莫西林和果胶铋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04):144-145.
[18]乔楠,夏军权.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J].西部中医药,2020,33(11):157-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