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检验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检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检验价值
正文
乙型肝炎即“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导致的肝炎,依据病情发展速度可划分为急性、慢性,相对而言慢性乙型肝炎分更为多见[1]。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乙型肝炎在发病初期并无明显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痛、食欲不振、乏力疲劳、恶心等症状,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不管是对自身的负责,还是对他人的负责,予以及时有效的诊断十分重要[2]。依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患有乙型肝炎疾病的人数已超过1.3亿人,且仍有流行趋势,而且该种疾病的治愈难度较高,极易诱发肝硬化、腹水等严重病症,甚至存在诱发肝癌的可能性。鉴于上述分析,对乙型肝炎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断十分关键[3]。当前临床现有研究并未对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予以明确,但相关学者认为七出现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免疫应答紊乱,以及肝细胞损伤有密切联系,相关报道显示在乙肝病毒感染后会使得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损伤,此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会发生波动,据此可用以判断和评估乙型肝炎疾病[4]。特此,为进一步说明免疫球蛋白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本文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3年8月间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220例,以及同期同例数健康者实施对比试验,并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选取220例对象均为我院2020年1月~2023年8月间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计入观察组;选取同期同例数在我院体检结果无异常的健康者,计入对照组。在两组试验对象基础信息对比中,无组间对比差异,P>0.05。见表1。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观察组乙型肝炎患者均经临床生化检验结果证实,符合相关诊断标准[5];(2)对照组中均为体检各项结果均正常,各项机体功能正常者;(3)观察组中试验对象均携带乙肝病毒时间不低于半年;(4)均有清晰意识,对研究内容知情了解,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他严重器质性、血液性等相关疾病者;(2)近期曾服用免疫抑制相关药物者;(3)恶性肿瘤患者;(4)精神疾病,或者意识障碍者。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 | 例数 | 性别 (男/女) | 年龄均值 (岁) | 体质指数均值 (kg/m2) | 急性/慢性 | 肝硬化/非肝硬化 | 失代偿期/代偿期 |
观察组 | 220 | 134/86 | 56.26±7.51 | 22.61±1.04 | 89/131 | 130/90 | 114/106 |
对照组 | 220 | 115/105 | 56.91±7.62 | 22.70±1.10 | - | - | - |
t/x2 | - | 3.340 | 0.901 | 0.882 | - | - | - |
P | - | 0.068 | 0.368 | 0.378 | - | - | - |
1.2 方法
在试验期间,均对两组试验对象进行免疫球蛋白检验,在检验前1d,告知受检者12点过后禁食;于次日早8时空腹状态下进行肘静脉血液抽取,每例患者大概抽取5ml。在血液标本抽取期间,需要确保采集环境无菌。在采集完成后,送至检验科,经由离心仪器对两组受检者的血液标本实施离心处理,离心速为3000r/min,离心时间为10min,以此获取上清液,放置到抗凝管中保存,等待检测。在进行检验时,选取我院购入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仪器配套试剂,经由免疫比浊法获取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相关指标水平值,包括免疫球蛋白 G(IgG)、免疫球蛋白 A(IgA)、免疫球蛋白 M(IgM)水平。
在进行上述检验期间,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有效,需要检验科相关工作人员加强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并严格控制检验过程,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和标准执行各项操作,最大程度规避外界对相关研究结果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1.3.1 对观察组中乙型肝炎患者及对照组中健康者的免疫球蛋白相关指标-IgG、IgA、IgM 三项指标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2 以急性和慢性划分观察组中乙型肝炎患者,据此获取组内两种类型患者免疫球蛋白相关指标-IgG、IgA、IgM 三项指标测定结果,完成对比分析。
1.3.3 以是否合并肝硬化划分观察组中乙型肝炎患者,据此获取组内两种类型患者免疫球蛋白相关指标-IgG、IgA、IgM 三项指标测定结果,完成对比分析。
1.3.4 以失代偿期和代偿期划分观察组中乙型肝炎患者,据此获取组内两种类型患者免疫球蛋白相关指标-IgG、IgA、IgM 三项指标测定结果,完成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期间所用工具为SPSS 23.0,经归总划分为计量(符合正态分布)和计数两类,分别用(±s)、[n(%)]表示,并经t、x2值校对,仅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试验对象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比较
观察组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水平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试验对象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比较(±s,g/L)
组别 | 例数 | IgG | IgA | IgM |
观察组 | 220 | 16.85±3.17 | 2.48±0.63 | 2.39±0.46 |
对照组 | 220 | 10.98±2.23 | 1.79±0.42 | 1.48±0.38 |
t | - | 22.464 | 13.517 | 22.622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2.2 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患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比较
观察组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水平值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P<0.05。见表3。
表3 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患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比较(±s,g/L)
组别 | 例数 | IgG | IgA | IgM |
急性 | 87 | 20.42±3.61 | 4.23±0.66 | 1.95±0.51 |
慢性 | 131 | 14.82±2.27 | 2.93±0.53 | 1.56±0.45 |
t | - | 14.063 | 16.061 | 5.939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2.3 合并肝硬化及非肝硬化两种类型患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比较
观察组中合并肝硬化患者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水平值明显高于非肝硬化患者,P<0.05。见表4。
表4 合并肝硬化及非肝硬化两种类型患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比较(±s,g/L)
组别 | 例数 | IgG | IgA | IgM |
肝硬化 | 130 | 17.63±3.59 | 2.71±0.65 | 2.64±0.59 |
非肝硬化 | 90 | 14.39±2.82 | 2.24±0.53 | 2.11±0.39 |
t | - | 7.166 | 5.676 | 7.465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2.4 失代偿期和代偿期两种类型患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比较
观察组中失代偿期患者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水平值明显高于代偿期患者,P<0.05。见表5。
表5 失代偿期和代偿期两种类型患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比较(±s,g/L)
组别 | 例数 | IgG | IgA | IgM |
失代偿期 | 114 | 18.75±3.06 | 3.02±0.73 | 2.49±0.43 |
代偿期 | 106 | 16.38±2.94 | 2.41±0.56 | 2.86±0.52 |
t | - | 5.849 | 6.916 | 5.767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3 讨论
肝脏是机体代谢的关键器官,可进行肝糖储存、合成并分泌蛋白质、制造胆汁、合成尿素等,以此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行,一旦肝脏受到病毒袭击,则会使得肝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患者的身心健康受损[6]。乙型肝炎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病毒侵袭肝脏的病症,患病者会出现精神不振、机体水肿、四肢无力等表现,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有一定诱发肝癌的几率,加之乙肝病毒具有较强的复制性,极易反复发作,可能导致交叉感染需要予以重视,及时进行诊断,以此实施有效治疗和病情控制[7]。
乙肝两对半是临床上用以进行乙型肝炎诊断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对五项乙肝病毒的HBV-M实施检测,包括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表面抗体(HBsAb)、核心抗体(HBcAb)、e抗体(HBeAb),据此可实现对乙型肝炎疾病传染性及病情的判断[8]。但该种检验方式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会受到患者药物治疗、检测方法等影响,致使乙型肝炎复制状态、传染性无法充分呈现出来,进而降低诊断准确性,为此还需要探索一种更为高效且科学的乙型肝炎诊断方法[9]。
随着相关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发现机体免疫细胞对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机体受到乙型肝炎病毒侵袭后,机体中会自动产生大量体液免疫物质,以此使得大量免疫物、抗体及补体在肝脏组织中聚集,此时患者机体中血清免疫蛋白水平会明显提升,由此有学者提出可用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相关诊断[10]。
在本次试验中,可见观察组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水平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水平值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水平值明显高于非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患者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水平值明显高于代偿期患者,上述各类型患者之间相关指标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
免疫球蛋白作为四肽链分子的一种,其是由浆细胞组成,有一定抗体活性,可诱发抗体形成,以此促使补体活性提升,促进免疫效应发生,其中IgG、IgM和IgA是人体中较为重要的免疫球蛋白,IgA是粘膜免疫中的关键分泌型抗体,IgM是初次免疫抗体,IgG是再次免疫反应抗体,三者均可将肝损伤情况清晰呈现出来[11]。此外,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发现肝纤维化的出现也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有一定联系,大量肝硬化患者都有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表现,且不同病因患者相关指标水平值有一定差异,据此可通过免疫球蛋白表达情况对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程度进行判断,以此为临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12]。当机体受到HBV侵蚀后,会有大量的外源性抗原出现,这样就会导致患者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受到外源性抗原的影响,据此出现异常升高现象,此时进行免疫球蛋白检验,可根据水平值的变化情况对肝脏受乙肝病毒侵犯程度实施有效判断[13]。在以往的探究中,多认为乙型肝炎病毒的特异性T细胞是因患者肝细胞损伤所致,但随着相关探究的加深,发现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也是导致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键,所以在实际诊断中可将免疫球蛋白水平波动作为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的辅助指标[14]。对于急性、合并肝硬化,以及失代偿期的乙型肝炎患者而言,相较于其他类型肝性肝炎患者的病情更为严重,以此使得在临床检验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值异常表现更明显。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判断疾病性质,并明确疾病严重程度,以此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充分且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陈黛琪,洪浚锋,黄志昂. 乙型肝炎诊断中患者实施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检验的效果观察及IgA水平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20,10(05):180-182.
[2]罗文燕,金玉梁. 免疫球蛋白检验对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05):110-113.
[3]张美雪,林晓渊. 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2021,42(11):2723-2724.
[4]王娜,李育梅. 乙型肝炎诊治中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检验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外医疗,2021,40(27):21-24.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基础医学与实验诊断协作组.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4):389-400.
[6]刘惠涛.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临床检验结果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05):553-555.
[7]王垒,张晓冬. 免疫球蛋白检验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效果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24):92-93.
[8]常青. 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价值[J]. 中外医疗,2021,40(10):166-168.
[9]苏志坚. 免疫球蛋白检验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20):85-88.
[10]张榕培,陈先社,郭联斌,等.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临床检验价值分析[J]. 贵州医药,2023,47(05):776-777.
[11]张道玲. 乙型肝炎诊治中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检验意义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22,17(04):104-106.
[12]单娜.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对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断的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7):77-79.
[13]李毓龙,刘琴,黄倩倩. 免疫球蛋白检测在乙型肝炎患者的应用价值[J]. 医学信息,2020,33(13):173-174.
[14]贡雪. 血清免疫球蛋白对乙型肝炎患者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9):6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