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典型课例学写作——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以读促写策略

期刊: 世界·教育前沿 DOI: PDF下载

黄芳梅 黄启秀

梧州市龙圩实验中学

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中将读与写结合,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体现。作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要想让学生轻松学习写作,应该树立“向典型课例学写作”的观念。本文所提到的“向典型课例学写作”的读写结合策略要坚持长期训练,着眼于学生写作的长远发展的读写结合策略。


关键词

向典型课例学写作 读写结合策略

正文


围绕单元主题   科学整合课程资源  补充主题阅读选文

我以前与少数老师一样,认为作文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读与不读,多读与少读关系不大,这是极其错误的观点。有个别教师及学生认为读书(作文书,更不用说名著)浪费光阴,不如多做几套数理化试题;更有甚者坚持考前突击作文,讲几点作文技巧,背几篇作文灵活应用,这些无疑是对作文教学的轻视,严重的说是亵渎。我在此呼吁,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读的作用,以读促思,以读激志,以读带写,读写结合,共同提高。  

我最近正在批阅新初三学生的第一篇作文“有你,我很______”,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不审题与无素材。撇开审题这个问题先不谈论,单说作文素材这一问题,绝大多数的同学写作的文题是《有你,我很幸运》、《有你,我很幸福》、《有你,我很感动》。写师恩这一文题的素材多记叙老师如何帮助自己或者在课堂上无私奉献;写亲情这一文题的素材多是从前不解父母爱、嫌父母唠叨,然后做作业父母送来牛奶、或者晚上睡觉父母帮盖被子,突然理解了父母的过程;写同学情这一素材多是流水账一般记录自己和朋友在初一初二多么快乐,一个暑假过后踏入校园发现已经初三,然后感叹大家不久就要各别西东,流露出不舍。总而言之,绝大多数的学生作文中几乎看不到半点“文学”的影子,这现实存在的作文问题着实反应了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偏颇之处——将语文课多设计为阅读欣赏课,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

这样定义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第2条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在“写作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细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其在表述中多次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首要的,这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结合我校近几年语文教学实践,认为要想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落脚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应该树立“向课文学写作”的观念。这一观念认为教材不仅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资源,还可以成为写作教学的资源,应将课文的中的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提炼出与课文灵魂有密切联系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写作训练点,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本文所提到的“向课文学写作”的读写结合策略不同于短期的、随学随用的读写结合策略,而指的是长期的、有系统的,着眼于学生写作的长远发展的读写结合策略。

一、围绕教材“单元主题”,开展读写结合策略

比较起在每一篇文章中寻找一个独立的读写结合点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更倾向于以单元为整体,教师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时,需有单元意识,能从单元主题角度出发,提炼出基于文本特点读写结合点。人教版教材一单元多以同主题组织课文,为我们以单元为范围展开读写结合实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以我校初二年级第二单元“爱”为例,本单元包含的课文有《背影》、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老王》、《信客》。在“爱”这一主题的指导下教师又为学生安排了四篇同主题文章《父亲的自行车》、《母亲的桑树》、《母亲的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在分析本单元课文的的共同特点——借助最能凸显人物形象特征的细节如“背影”来表现至爱亲情,结合学生亲情类文章写作的通病——素材老套如送医院、送伞、送牛奶,缺少细节描写等,研究决定将本单元的读写结合点定位为“学习亲情文章如何进行选材”以及“学会细节描写”这两方面内容。

教师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应该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如将《背影》定位为“主题型文本”,教学时更多的是在阅读中感受“父子情深”、重点分析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体会父亲对于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名师王君教学《背影》主要引导学生用矛盾分析法探究难道文章的主题不仅写“父爱”;特级教师韩军老师教学《背影》围绕文章写的不是父与子,而是“生与死”这一主题展开。可以说无论是普通的一线教师还是特级名师,几乎在教学《背影》一课时多关注其主题价值。“向课文学写作”的《背影》教学也研究父子情深、也重点分析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这一细节描写,但更要带领学生追问为什么写父爱要特写背影,写背影要借助一系列动作描写的好处,旨在让学生经过这一课的学习要明白亲情文章如何进行选材以及学会细节描写。

除了课文教学之外,本单元还安排了四篇同主题的课外文章阅读,在学习与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发现出本单元亲情类文章在选材上一个共同特点——借物写亲情,并且尝试着用这一发现去指导自己的写作。《妈妈的红烧排骨》、《爷爷和桂花树》、《母亲的蜂蜜》、《外婆的大蒲扇》、《转角那盏灯》、《奶奶的毛衣》、,单从学生作文的命题上看,学生已经在写作实践中明白了在表达至爱亲情时要聚焦到一点上借物写亲情,这样一来写作素材便避免了老套、雷同。 

二、科学整合课文资源,自主落实读写结合点

人教版教材每一个单元多以同主题组织课文,为我们以单元为范围展开读写结合实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并不是每一单元都能找到贴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读写结合点。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有整合教材资源的能力,能够将同类型的文章归类到一起,自主开发读写结合点。以人教版七上的教学处理为例,人教版七上的单元编排主要围绕“浓浓亲情”展开,“浓浓亲情”、“青少年学习生活”、“四时景物”、“思考人生”、“科学的进步”、“亦真亦幻的世界”,六个单元主要依照读书的一般方法展开,每单元内部的课文在主题或者读写点上很难做到统一。因而我经过研究决定,将第一单元的《我的老师》、第四单元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皇帝的新装》整合到一起教学,将读写结合点定位为“学会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先学习马及时的《王几何》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在写人名篇最鲜明的特点是抓住人物最独特的特征进行描写,将《王几何》放在第一篇教学,主要是想让学生接触最基本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另外本课中涉及到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手法,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起来也不难。接着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以不同阶段的心理反应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由最初下山时的毫无信心,在父亲鼓励下萌发信心,成功移动右脚时的信心大增到最后顺利慢慢爬下悬崖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处理《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如何做到让人物活起来是教学本文的关键。

从学会抓住人物最独特的特征进行描写到调动其它描写再到在人物描写中揣摩其心理,不仅在教学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上由易到难,也让学生的写作循序渐进。配合着“学会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这一读写结合点,本单元安排2次学生练笔,第一次练笔于学习《王几何》之后,学会抓住人物最独特的特征进行人物描写,在描写中要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手法;第二次练笔于学习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修改第一次练笔的内容,综合各种人物描写方法进行人物描写,着重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反应人物性格。在描写的过程中注意灵活运用整散句,使得句式错落有致;这样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一定可以提升学生在写人物类文章的写作能力。 

三、注重主题阅读拓展,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而写作的目的是发表求知的心得,对于孩子们来说,读和写不仅仅是他们未来学习生涯的重要“必修课”,更是他们迅速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之一。阅读与写作是中小学生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两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所以,教师不只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更应该成为教材主动的建设者和编制者。” 由于教材的有限性与选文的局限性,“向课文学写作”这一读写结合理念在具体实践时,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课文,教师可以根据某个读写结合点的实际需要自己选择一些同主题的文章,帮助学生学习并有效运用某个读写结合点。“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主题阅读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将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内容以及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课外阅读内容组成一个大单元系统。如果把单元主题比作一根藤,教材中的文章、课外搜集来的与主题相关联的文章就好比藤上的瓜,这样的教学密度高、容量大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架构和思维重组。”

以人教版八上第二单元“爱”为例,本单元确定的读写结合点是“学习亲情文章如何进行选材”以及“学会细节描写”。本单元的课文有《背影》、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老王》、《信客》。一个蹒跚的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也让我们读懂了“不肖子”对老父歉疚、感伤的眼泪;一本小小的《山海经》滋润了鲁迅的心田;也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对长妈妈深切的怀念之情;九级台阶塑造了一个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老父亲,也让我们感慨老一代农民的凄楚,心酸;一包鸡蛋,一瓶香油凝聚了老王深深的善良,也教会了我们要以善良体察善良。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细析之后可以找到内在的共同之处——即抓住一个细节展现“爱”。但是在具体文章中这一手法并不是显性并且贯穿文章始终的。因而本单元为学生配备的四篇同主题阅读为《父亲的自行车》、《母亲的桑树》、《母亲的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学生在教师引导着学完教材课文后,再自学这四篇文章,不难总结出亲情类文章在选材上需聚焦一个点上借物写亲情。这样一种辅助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掌握本单元的读写结合点,并且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效运用。 

四、模仿精美句子,提升精准表达和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课文由教科委专家编排,文中语句都蕴含着精美的语句和精选的锻炼。教师可以引荐学生去阅读这些文章,并进行借鉴和模仿,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组词造句的能力。感受作者阐释的美好的意境,陶醉于优美的语句中。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抓住文章句子的修辞手法,词语特征等,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仿写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比如,八年级下册《海燕》一课,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先通读,再品读,并指出文章中精美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学生进行摘抄。如:“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箭一般的直冲向乌云。。。。”学生通过文章的语句,找出对应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写出模仿课外的语句,并对模仿的语句进行完善,解决学生模仿时出现的问题,和在写作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改正。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从组词、组句开始,然后再着眼全篇文章,这就是以读促写的最简洁的方式。

 五、补充文章省略的文字,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文章的故事情节会有简略不明确的,或者有悬疑,或意犹未尽的时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常在文中表现为破折号或者省略号。学生通读文章,细读上下文,进行构思和想象,是留白艺术的体现。因此,教师针对文章内容设置恰当的情境,发现文章的悬疑之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文章留白处进行补充,并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比如学习《芦花荡》一课时,“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此时教师对省略号进行提问,老头子要说什么?引导学生先通过,在细读省略号的上下文,领悟和了解老头子等中国人民是战无不胜的,让学生领略先辈们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按照老头子的爱国情怀和对受伤孩子的爱惜情感,进行补充。

  “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如是说。我们的语文课程要想达到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在诵读、学习大量经典的教材范文后,能够拓宽写作视野,提升写作能力。教师要有爱心,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