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期刊: 世界·教育前沿 DOI: PDF下载

董继春

通渭县马营镇初级中学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 743306

摘要

核心素养背景下,一切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优质生活、价值创造的能力都是值得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的元素,从此角度出发,我们应当进一步重视农村中小学劳动教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重新确定劳动课程教学目标,并对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实施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能够落地施行,使学生劳动技能切实得到提高。本文从劳动教育的意义、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养成的关系、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的教学策略等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

核心素养;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有史以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劳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创造新的劳动价值、构建新的劳动关系的过程。如今,我们跨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成熟的时代,人们的劳动方式、社会的劳动结构不断的在发生变化,国家和社会多劳动者的需求,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对于小学劳动教师来讲,如何在新时代进行高效、科学的劳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学生终身成长的影响,需要审视现阶段劳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全面、自由的成长。

一、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小学劳动教育主要以体力劳动教育为主,当前阶段,我国小学劳动教育主要以脑力劳动教育为主。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不但应该关注学生脑力劳动技能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体力劳动能力的增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积累多种不同的劳动技能,这些技能的积累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或生活中解决很多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生活质量,对学生短期进步以及长期成长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小学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1. 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改变劳动观念

学生的观念意识是决定学生语言行动的思想先导,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希望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与应试教育时代的观念有着根本的不同。通过观察和沟通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劳动观念并不正确或者说并不全面。例如,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其虽然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是大部分的理论知识都无法落地施行,应用能力较差,难以应用理论知识在生活当中解决实际问题,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升;还有些家长因为对孩子过于溺爱,所以学生在家庭中十指不沾阳春水,不具备家务能力,缺乏劳动技能,学生长期以这种状态生活,并形成了不正确的劳动观念,认为自己不需要进行体力劳动,只需要掌握脑力劳动技能,创造经济价值就可以了。这种认知是片面的,核心素养下,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综合能力,不但能够在工作中创造新的价值,还要在生活中发现美好、创造美好,如果学生不具备劳动技能,就无法保证生活高质量、有秩序的进行,影响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核心素养下,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乐趣,提升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全面的劳动观念,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成长。

2. 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劳动教学结构的优化

小学劳动教育应当是丰富的、多元的、多功能的,但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劳动教育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应当更加丰富,教师可将劳动内容分为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公益劳动、生产劳动等类型,不同的劳动类型需要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学校显然无法满足所有劳动类型教育需求,因此要积极开展外联,加强与社会机构、学生家庭之前的沟通与合作,为学生开拓更多的劳动学习空间,促使家庭与社会担负起育人责任,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提升劳动教育效率,促进学生综合劳动能力的成长。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家长劳动教育意识不强,没有在家庭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社会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社会劳动教育功能有待提升。在此情况下,小学劳动教育逐渐形式化、边缘化,教学内容逐渐单一化、简单化,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学校应当致力于对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核心素养背景下,相关部门重新确认了人才培养需求,在此背景下,重现实现了教育与生活的链接,小学劳动教育也重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各阶层人士等都对开始改变劳动教育观念,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核心素养下,“要通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影响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人们的共识。那么,小学劳动课程也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作用,应当发挥出沟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桥梁价值。小学劳动教学既不能是简单的劳动技能的传授,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劳动学习,在劳动实践之中进行观察、分析、思考与实践,在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劳动教育,更具趣味性、实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助于帮助学生增长劳动技能,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推动下,小学劳动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教学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成为检验小学生自主劳动能力的途经,也成为了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主要课程。核心素养下,学校还应当积极正确社会部门与学生家庭的支持,使小学劳动教育可以全面开展,切实促进学生综合劳动能力的提升。

3. 核心素养理念促进劳动教育模式的改变

传统劳动教育模式下,大多数教师都是带领学生进行班级卫生大扫除,或者带领学生对校园环境进行简单的清理,教学缺乏深度,且缺乏联系性。小学劳动教育的高重复性,机械性,导致学生对劳动学习趣味不足,同时对“劳动”本身的含义形成了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劳动就是打扫卫生,实际上劳动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词语,农民在耕田种田是劳动,养殖户饲养动物是劳动,企业创始人创办、管理企业是劳动,员工在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是劳动,警察维护社会秩序是劳动,医生救死扶伤是劳动,教师教书育人亦是劳动,劳动是丰富而深刻的,核心素养下,教师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对劳动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劳动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优化,例如,教师可以在劳动教学内容中增加脑力劳动、智慧劳动、专业劳动、艺术劳动等等形式,还可将劳动教育课程由课堂扩充到家庭、扩充到社会,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主动承担起劳动义务,带领学生到社会机构中进行公益劳动,如此,既能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切实提升劳动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小学劳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小学劳动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相对来说,应试教育思想对农村小学的影响更为严重,因为农村生活条件不如城市条件,所以很多家长都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打开新世界大门,脱离农村生活,过上更加优质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会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受到家长影响,也会在教学过程中专注于发展学生考试能力,有些劳动课程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导致劳动课程变成语文课、数学课,还有些劳动课程教师虽然是专业教师,但是却很自觉的将课程“让给”“主科”教学老师,以便提升学生考试能力。部分劳动课程教师虽然能够坚持开展劳动课程,但是劳动课程内容相对单一,以打扫教室卫生、校园卫生为主,缺乏趣味性与技术性,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也无法吸引学生学习乐趣。

2. 教师未能充分利用周边劳动教学资源

从劳动教学的角度来讲,农村的劳动教学资源比城镇教学资源更为丰富,但是由于教师、学生与家长在过去对劳动教育并不重视,所以很多教师没有过多关注周边的劳动教育资源,导致了劳动教育资源的浪费。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很多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农作物;学校也拥有较大的闲置面积,可以作为蔬菜种植区域;农民大多有着勤劳质朴的优良品质,在劳动技能与劳动习惯方面更是堪称楷模,是学生进行劳动学习的最佳对象,这些都是农村地区的劳动教学资源。但是,在过去的劳动教学中,这些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利于劳动教学效率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与劳动习惯的养成。小学劳动教师应当充分关注、重视这一问题,并及时改变教学思路、教学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对周边劳动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 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劳动意识是学生开展劳动活动的前提,学生只有拥有了正确的劳动意识,才愿意积极主动的参加劳动学习,才能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获得新的成就,从而提升学生劳动自信心,与劳动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师首先应当在劳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要想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就要使学生对劳动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播放从事不同工作的人们的工作过程,例如,可以播放教师在讲台上教书,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码头工人顶着烈日维修工具,医生在救死扶伤等等。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劳动的价值所在,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总结一下,不同的劳动能产生什么价值呢?不同的劳动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呢?请结合你的实际生活谈一谈你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发表自己对“劳动”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农民种出了粮食,解决了我们最重要的温饱问题,延续了我们的声明;医生救死扶伤,保证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让我们可以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教师教书育人,教会了我们许多知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创造更多的价值,等我们积累够了一定量的知识,就能够凭借特长成为医生、教师、警察或农民,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创造更多的价值。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对劳动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提升自身劳动技能、如何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可沿用提问法开展教学:“同学们,劳动具有如此巨大的价值,那我们如何才能具备更多的劳动技能呢?”学生回答:“我们应该多劳动,多学习、多实践,才能获得更多的劳动技能。”教师:“你们说得非常对,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劳动吧。”接下来,教师可以按照提前准备好的劳动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形成劳动意识、收获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从大观念入手,现制定出本学期劳动教学目标,再将总目标进行阶段性的细分,例如,现代化背景下,脑力劳动能力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编码技能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劳动技能,教师可以规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教会学生最基础的编码技能,教师可以与信息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现有的编码水平,在劳动教学中为学生布置他们能够通过合作与自学独立解决的编码劳动任务,并提供一定的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收获更多技能,养成更好的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 通过劳动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小学劳动教育模式下,教师很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会生的创新能力,在劳动课程中过于注重教会学生劳动技能,忽略了对学生其他素养的培养。素质培养理念下,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还要通过劳动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的是一切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与技巧,例如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艺术素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劳动课程是赋予创造的课程,蕴含着创新教育元素、实践教学元素、艺术教学元素等等,教师要在劳动教学中将这些元素充分的体现出来,借助劳动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不应将劳动教学局限于教师之内或校园之内,而是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体验更多形式的劳动、通过不同的劳动创造不同的价值,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大课堂,进行各种手工劳动。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没有那么多专业的劳动技能培养机构,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带领学生通过劳动创造价值,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

陶瓷艺术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陶瓷制作的过程富有艺术性与创造性,农村没有专门的陶瓷制作机构,但是却有着丰富的黏土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挖取黏土,并带领学生在自然环境中使用黏土塑造不同的艺术品。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周边的景色用黏土捏造小动物,可以引导学生用黏土制作盘、碗、瓶等容器。学生制作完黏土器具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器具上雕刻图案。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自己制作的黏土艺术品统一收集起来,进行晾晒,待这些艺术品定型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彩笔,对这些艺术品进行涂色或绘画,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最后,美丽的艺术品完成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自己制作的艺术品带回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了增强,同时艺术素养、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有助于其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3. 开展家校共育,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劳动教育同其他课程教育一样,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所以,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出家庭劳动教育价值。家庭是学生心灵的归宿、生活的场所,家庭中也有很多琐事需要处理,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就需要劳动,教师要帮助家长制定家庭劳动教育计划,改变家长劳动教育观念,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其解决问题能力。核心素养观念下,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例如,家长可以按照教师推荐的劳动培养计划,带领学生下田事农,教会学生种植农作物的方法,及农作物的养护技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全面参与种田,使学生掌握农业技能的同时,也充分体会到粮食、蔬果来之不易,不能轻易浪费,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此外,家长不能对家务大包大揽,而是要引导孩子完成自己的事情,并分担家长的家庭劳动,例如帮助打扫卫生,装饰家居环境等。如今,教育部下发了新的劳动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生要学会种菜、煮饭、维修家电等基本的生活技能,家长也要相应教育部门的号召,利用好农村家庭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相应技能。家庭劳动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良好补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养成优良传统,切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结语:核心素养下,相关部门对小学劳动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当地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学情、周边实际劳动教学资源等情况,设计贴合学生实际学习成长需求得劳动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维审. 重识与回归: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概述[J]. 中小学德育, 2018(7):6.

[2] 许锋华, 余侨.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 教学与管理.

[3] 马小雯.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鲁东大学, 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