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时期父母陪伴教育的内涵及其心理健康意义探析
摘要
关键词
父母陪伴教育;幼儿;内涵;心理健康
正文
幼儿时期是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一般是指3岁至7岁的年龄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幼儿园的教育阶段,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整体发展具有关键的意义。幼儿时期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因此很多家长把孩子教育都交给了学校,父母陪伴教育较少,忽视了父母陪伴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价值。众多研究表明,父母陪伴教育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3-7岁的孩子认知还很不成熟,如果缺少的父母的陪伴,外部环境的改变会造成幼儿非常大的改变,使得他们无法有效的融入学校生活,孩子就会出现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自私等性格缺点和心理问题,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1父母陪伴教育的内涵
父母的陪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仅有对幼儿物质上的支持,同时还包括与幼儿精神上的交流,在此基础上,父母还要在孩子性格培养、行为指导等方面发挥作用。幼儿年量较小,思维认知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行为偏差和心理问题,此时父母父母陪伴教育能够在这些方面发挥重要的价值,在保障幼儿物质的基础上使孩子实现心灵上的成长,树立自信、乐观等品质和性格。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由于生活压力、婚姻状况、工作负担等因素,造成他们会忽视父母陪伴教育,无法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作用。另外还有很多家长在进行陪伴教育时密切关注孩子的活动,对于孩子的言行进行命令控制进而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目前陪伴教育缺失产生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主要跟随爷爷奶奶等老人生活,父母大部分时间都无法陪在身边,造成父母陪伴教育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陪伴教育造成他们的性格和心理出现很多问题。二是候鸟儿童。很多家长虽然愿意进行陪伴教育,但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他们将幼儿的教育托付给老人,而自己只有在节假日和闲暇时间才陪伴孩子。通过出于补偿心理,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和醒悟问题没有及时矫正,长期如此幼儿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这与缺乏父母陪伴教育具有较大的关系。这会造成他们的情感比较脆弱,在性格塑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安全感缺少、冲动等问题,对于事物的认知容易极端,幼儿的心理健康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2幼儿时期父母陪伴教育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幼儿认知的培养和发展。幼儿在进行判断是以自我认知为基础的,但是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造成他们的认知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对于事物的判断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种自我意识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通过自己的视角来发现和思考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幼儿会出现不愿意分享、争夺事物等情况,这种幼儿时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如果在父母的陪伴下,幼儿可以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发现幼儿认知中存在的问题,父母就能对幼儿的自我意识进行引导和纠正,从而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反之如果父母陪伴教育缺失就会使孩子在幼儿时期出现心理问题,并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父母陪伴教育能够更好的发挥幼儿游戏的作用。游戏是幼儿阶段的主要活动,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大部分孩子对于游戏都有极大的兴趣,通过游戏的形式能够加强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幼儿对于事物认知的兴趣。游戏是幼儿时期教育的最佳方式。无论是在幼儿园教学还是家庭教学中,游戏都是最为常见的学习方式。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如果有父母的陪伴,就会增强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心理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而如果缺乏父母陪伴教育,孩子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就让孩子玩电子产品,缺少与孩子的交流,长此以往幼儿不仅会对手机产生依赖,严重者还会产生自闭等问题,会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父母陪伴教育能够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亲子关系是幼儿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也是幼儿与他们形成良好关系的基础。一些父母认为亲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使得他们能够形成好的亲子关系,但是如果缺少经营,亲子关系的质量就会下降。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和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幼儿时期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父母的陪伴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安全感,还能通过亲子关系的培养塑造孩子处理关系的能力。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那么幼儿就会出现明显的情感缺失,进而产生心理培养,不利孩子性格和心理的培养。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幼儿的需求与成人的不同,只是从物质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忽视了幼儿的精神需求,缺少与孩子的交流,无法有效提升亲子关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他们也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交流,亲子关系被破坏,对于孩子整体的成长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四是父母陪伴教育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人的行为习惯很多是在幼儿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幼儿时期必须重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的影响才是最关键的。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当依赖于学校,这显然是错误的。很多父母由于忽视了培养教育的作用,使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也没有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造成孩子会产生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造成很多心理问题,对孩子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父母能够通过陪伴教育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并加以矫正,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给孩子证明影响,这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父母陪伴教育中的误区
很多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也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但由于对陪伴教育存在认识误区,造成父母陪伴教育的效果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对于孩子的正面影响不够显著,甚至还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目前父母陪伴教育的误区主要在:
一是父母陪伴教育就是满足幼儿的物质需求。很多父母的工作夜里较大,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很多父母会通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来实现陪伴教育的目的。还有一些父母认为陪伴教育的作用有限,通过奋斗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才是最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并没有为孩子的成长付出时间和精力,而是通过富裕的物质条件表达自己对于孩子的关爱。虽然物质条件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缺乏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感,亲子关系会变的越来越淡漠,造成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二是父母陪伴教育是看管陪同孩子。很多父母虽然在陪伴孩子,但是却没有认识到陪伴教育的内涵,很多情况下虽然父母和孩子在同一空间内,但父母和孩子各自做着事情,互补干扰。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就让孩子玩电子产品,缺少与孩子的交流,长此以往幼儿不仅会对手机产生依赖,严重者还会产生自闭等问题,会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有时孩子会请求父母一起过来玩,也会被父母打发掉,父母陪伴教育仅仅表现为陪同孩子。这些父母虽然也明白陪伴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陪伴教育的内容缺乏认知,仅仅将其定位成看管孩子,确保孩子的安全,但这显然没有发挥教育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父母无法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其教育意义,这样的陪伴无法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是父母陪伴教育要控制命令孩子。很多家长在进行陪伴教育时密切关注孩子的活动,对于孩子的言行进行命令控制,一旦偏离他们预设的轨道就行对孩子指手画脚。虽然看似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的陪伴教育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这种行为会伤害孩子的积极性和注定下,让孩子体会不到快乐和关爱。很多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行为而产生不自信、不独立等问题,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形成,陪伴教育的效果也无法体现。
四是陪伴教育是母亲的责任。很多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母亲与孩子之间也容易建立起更加亲密的关系,造成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父爱缺失的情况,父亲没有在孩子成长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认为陪伴教育就是母亲的责任,造成父亲没有及时发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造成孩子会产生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造成很多心理问题,对孩子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父母能够通过陪伴教育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并加以矫正。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与母亲是有差异的,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父母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尤其是父亲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孩子的积极能力,这是母亲所不能替代的。可以说,父亲在陪伴教育中的缺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4 父母陪伴教育的实现条件
一是爱是陪伴教育的源泉。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这种爱有着多种表现形式,而最能让孩子感受到的就是用心的陪伴。父母通过减少自身的工作和娱乐,来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一起玩耍和成长,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点,通过陪伴更加了解孩子,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意识来引导和教育孩子。孩子在父母用心的陪伴中能够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塑造孩子自信、自尊、乐观的性格,并在父母的陪伴下增强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长知识和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从而达到陪伴教育的目标。
二是足够的陪伴时间是题设陪伴教育效果的前提。若想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父母首先就要愿意花费时间来和孩子相处,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问题,并通过言传身教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虽然很多家长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希望通过提升陪伴时间质量来实现陪伴教育的效果。但是陪伴时间的数量是基础,只有通过提升陪伴孩子的时间才能更好的提升陪伴质量。在进行陪伴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当分别树立自己的角色,履行自身的陪伴责任,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在进行陪伴教育的过程中,父亲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游戏等形式来提升亲子关系质量,更好的塑造孩子的品格,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从而避免出现心理问题。另外,父亲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快乐,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信心,更好的应付周围的环境,这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是亲子关系是实现有效陪伴的保障。陪伴教育效果的实现需要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是相互的,需要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并按照平等、尊重的原则进行,避免出现父亲对孩子的控制和命令等行为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是彼此了解和发挥父母培养教育作用的重要条件。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能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陪伴孩子,还是要通过多样形式的陪伴来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父母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来达到教育的效果。一些父母过于看重物质条件的重要性,选择带孩子出入高档游乐场、高档餐厅等场所,以求实现更好质量的陪伴。但是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物质的需要还没有父母想的那么复杂,一个简单行为就可能让他们获得满足感。提高亲子关系的亲密度还是需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用心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认可,明白自己在父母心理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才能更好的实现陪伴教育的效果,为孩子的心理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尊重是实现有效陪伴的基础。孩子只有在父母那感受到尊重才能更好的落实陪伴教育,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不意味着放任直流,对于孩子心理和行为中的问题,父母应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样才能让孩子主动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需要将孩子看做一个独立个体,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情感,给予孩子行动和思考的自由,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从而实现有效的陪伴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延清.满足农村较贫困地区儿童陪伴需求的教师机制研究——基于10省农村儿童群体的实证调查[J].决策与信息,2019(12):80-88.
[2]崔盛,宋房纺.父母教育期望与教育投入的性别差异——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9(02):154-168.
[3]黄加贤.陪伴是父母爱孩子的最佳方式——从家庭教育看家校合育[J].福建教育,2019(13):9-11.
[4]卢华清,郑永平.以德育人,让爱回家——莱州市平里店镇中心小学探索家庭教育新模式侧记[J].山东教育,2019(07):2+65.
[5]张天怡. 父母陪伴幼儿的行为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8.
[6]马军.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让他们感受父母生命的力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9):76-78.
[7]盛慧琳.幼儿时期父母陪伴教育的内涵及其心理健康意义探析[J].考试周刊,2014(60):183-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