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中心智慧建筑方案设计

期刊: 建筑技术 DOI: PDF下载

陆叶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 杭州 311215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三墩北邻里中心项目的设计分析,探讨新时代建筑设计与建筑智慧控制的设计思索。设计时注重搭配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善用新兴科学技术,通过BIM设计使新兴技术得以发展与实施。设计注重邻里中心的功能规划布局、交通连线与空间设计的合理性,环境设计与生态规划的可行性。


关键词

建筑设计 智慧建筑 邻里中心

正文


项目概况

三墩北地块邻里中心项目位于杭州市三墩北单元金庄路东侧,文体路北侧地块。与德泽幼儿园相临。地块北侧是绿都云和湖、东侧与德泽幼儿园相接、南侧为银城云谷天境,东北侧为城市公园。

设计构思:

设计从场地周边环境入手,通过研究发现,基地周边公共空间少,空间混乱。因此我们利用本项目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出四点设计原则:

一是建立新秩序,形成城市新界面。二是强调交往,打造更多充满活力的城市新空间。三是缝合地块,形成不间断的公共交往空间系统。四是遵循目标营造绿色文体公园。通过建筑围合,形成简单界面,建立新的秩序。建筑利用地形高差形成“台地”效应,平滑城市竖向空间的过渡。

总平面布局:

本次设计将三墩北地块邻里中心分邻里中心和体育中心两个建筑体块。邻里中心在功能配置上进行统一整合。充分考虑各功能互补,形成两组功能:体育中心及文化中心。基于开放城市展示面的概念:便民超市、室内活动场地、文化创意工坊都设置在场地的南侧底层。社区会客室与社区图书馆布置在场地北侧,既避免沿街马路和市民活动对其干扰,又利用周边园林景观形成恬静的氛围。基于使用动静分离的概念:动态的各项体育活动和各项青少年及老年活动都在西侧体育中心布置,静态的文化创意工坊,物业办公及影院剧场皆设置与东侧文化中心,实现动静的分离,文化与体育的功能互补。

交通设计:

文体中心的主要入口布置于南侧与市政道路文体路对接,并在金庄路设置消防出入口。邻里中心设置两个个车行出入口。一个出入口借用消防出入口与金庄路对接。另外一个私家车出入口位于地块最东侧与文体路对接形成通路。车行道贴边布置,车辆不穿越用地,实现人车分流。地下车库连通,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各功能使用的不同时序进行平衡使用。

环境设计:

景观设计理念:现代、简洁、大气,富有整体感。

通过中轴景观梯步,释放更多空地用以绿化使活动场地被绿地包裹形成园林化空间。设计强调功能性和渗透性。建筑周边结合相关活动设计了少量简约的人工景观系统并相互渗透。沿华发文体路以行人尺度设计开放式内凹式街区,形成空间多变、收放有致的城市景观带,在各主要建筑附近设计景观节点与城市景观带形成“三点一线”景观系统。

生态规划:

在生态规划中,我们的策略是采取 “四节一环保”措施。在规划布局上,尊重杭州风向特点,采用开放肌理,改善通风条件。建筑朝向尽可能南向,以确保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景观处理上尽量增加绿化、水体面积,调节局部气候,保障用地透水性。在建筑设计上,出挑平台,创造大量阴凉空间,建立舒适的步行、遮阳系统。中空天井,有效形成拔风,设计成可以呼吸的建筑。立面双层表皮系统和屋顶绿化设计实现节能。在技术层面上,采用绿色能源,利用太阳能发电。重视污水、雨水的回收处理利用达到节水,水循环可用于场地内广场绿化。注意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的处理、回收利用。采用环保建材,可循环使用材料和本地材料。通过生态规划使文体中心成为高科技、绿色邻里中心的典范。

平面设计

一层设置部分商业及社区会客室和社区图书室,便于市民前来使用及消费。体育中心二层设置各类体育类活动室,保证青少年及老年各年龄段的活动需求,三层为舞蹈教室及综合老年活动室,四层为瑜伽教室和健身房,五层通过与六层挑高拔柱等技术手段打造了高层高,大空间的多功能可变球场,功能以比赛为主,兼顾文艺、集会、展览和训练。并借用屋顶空间布置网球场。

市民通过入口大台阶,可以直接上到二层公共景观平台连接体育和文化两个中心邻里中心依据开放性的原则进行功能排布。开放性越强的功能布置在接地层或临近接地层。开放性越弱的功能远离接地层。功能布局科学合理,各主要功能区既保持相对的独立又有紧密的联系,各种流线顺畅便捷,静区、较静区和闹区分隔明晰,互不干扰。综合体呈环状布置,形成公共内院,增强通风采光。

造型设计

建筑立面风格为简约、大气、现代风格。形体上既强调各建筑单体的差异对比,又寻求整体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组关系紧密,相互呼应,富有整体感的群造型。形象上具有强烈的标识感,体量简洁富有力度。连续二层公共平台联系文体中心各功能,是文体路上最醒目的标志性景观。建筑立面材料采用玻璃幕墙和穿孔金属板,材质上形成强烈对比。双层表皮设计使建筑立面更具层次感,同时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

建筑智能设计

建筑搭配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综合供电、供水、供热等一系列能源项目统一结算调配,从整体上降低建筑能耗。智能供水供电,以可视化系统展示建筑内水电设备的分布、管线流向、设备工作情况等,同时以面板、图标形式展示统计信息,方便设置阈值及管理模式。

智能设备,将空调设备,电梯,照明设备等信息统一收集管理,随时检测使用情况并调节开关和输出。地下室设智能停车系统与新能源停车位,方便共享停车并为将来新能源汽车普及做好准备。

建筑科技应用

建筑实现光伏一体化,将太阳能设备隐藏与建筑之内,同时增设在储能设备,增加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通过无感测温、智能探测,面部识别等技术,实现建筑的智能安防与防疫监控,更加安全。建筑通过BIM设计,建立了与实际建筑相同的三维模型,为智慧能源系统及安防系统的落位和实施提供支持,真正让现实中的每个设备可视化、数字化,让新技术得以发挥;同时完善的BIM模型使得管理人员更加直观的能检测建筑内的空间,使得人员疏散、检测关卡的设立等临时安防措施能更合理,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勇强, 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 [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 鲍家声. 可持续发展于建筑的未来[J].建筑学报 ,1997 ,(10).

[3],贾倍思.王薇琼 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 [M]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1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