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正文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语文知识、逐步形成正确学习态度和良好品格的过程。与此同时,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工具性和基础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常会在学生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并涵盖着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对待语文知识的情感态度。具体来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总结。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除了基本的语言知识信息以外,更加强调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系统掌握和运用,要求学生通过运用既有的语言知识,在不同语境的实践探索中精准掌握语文知识的引申意义、学习规律和应用特点,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语言风格,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顺利沟通和交流,促使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常情况下,思维发展与提升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跃迁的过程。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通过参与丰富的阅读活动、交流活动和鉴赏活动,加深自身对语文知识的深刻认知和理解,最终形成具有条理性的观点见解,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与他人交流、阐述自身的思想认知,并以批判性的眼光、角度去分析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字发展历程,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语言文字认知体系,促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核心素养能够获得双向发展。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一种相对主观且无功利性的活动,通常是指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深度学习,开展语文知识的欣赏、评价、感知理解和创造的一种能力。具体来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更加强调学生对语言美感认知能力的培养,即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挖掘其潜在的美学元素,感悟文章意境塑造,体会到文本美的结构、语言风格和情感情绪,进而帮助学生掌握通过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美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及文学创新能力。
(四)文化理解与传承
在初中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指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以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视角,去探索和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观念、文化信息及文化背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使其更好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进一步感悟传统文化潜在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理解能力,使其主动承担起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原则
多元化的文本选择:选择多样的文本类型,包括文学作品、实用文本、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以培养学生对不同领域文字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文字细节理解、推理判断、主旨概括等技能。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讨论和阅读策略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思考、分析和评价文本中的观点、价值观和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支持自己的观点。
引导情感体验与情感鉴赏:通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进行感知和鉴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情节的发展以及作者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传递的情感。
促进跨学科学习:将语文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促进跨学科学习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例如,通过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科学知识,通过阅读历史文献了解历史事件等。
培养自主阅读习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提供丰富的书籍和阅读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教师可以通过推荐好书、分享阅读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倡导多模态阅读:引入多种媒体和技术手段,如图像、音频、视频等,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多元感官体验和思维方式。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并重: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要重视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同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和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
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情感体验和跨学科学习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动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现状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虽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和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初中语文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学生阅读兴趣不强。当前,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很多教师虽已意识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依然沿用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即在完成文本内容逐段讲解后,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文章中的重难点词汇和中心思想,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针对性教学,也没有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优化教学内容,这就导致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进而很难调动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参与兴趣和内在驱动力,无法提高阅读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
第二,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文章理解难度较高。清晰的教学目标是核心素养导向下保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前提,更是保障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学目标设置不够清晰的显著弊端,并未通过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认知层次、语文基础能力和个性化学习需求,而是一味地盲目授课,忽视了文章内容的整体性,这就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整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度。此外,一些教师由于缺乏丰富的阅读教学实践经验,并未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这同样很难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功能,不利于对学
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第三,阅读拓展资源不足,文化素养培养受限。事实上,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是由学生在对文化感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要想保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不断拓展阅读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更好地领略大千世界的各色风土人情。但在具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阅读拓展资源不足、学生文化感知力量十分薄弱的情况,加之阅读教学仍停留在文章讲解的浅显层面,没有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探索,这不仅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还可能会影响学生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得不偿失。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多元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学生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并非机械地堆砌知识,而是需要以具体情境为依托,以语言逻辑与生活逻辑为支撑,对各类语言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并通过契合语境的方式进行个性化表达。因此,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主动摒弃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创设多元教学情境的方式,将语言运用情境、真实交往场景和生活活动合理引入到阅读教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型等内容还原到具体的语境中,由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精准掌握语言规律和语言运用技巧,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快速养成。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教学为例,这篇文章属于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即作者鲁迅先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通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详细描述,以儿童视角表达了自身对世界的理解、看法。可以说,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写作结构与景物描写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面而言均有着较高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创设贴近教材内容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由此来帮助学生构建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语言知识结构,最终实现学生语言感知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全方位发
展。
(二)拓展阅读教学资源,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核心素养导向下,要想保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仅靠创设多元教学情境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全面整合阅读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阅读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当积极采用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议题为核心线索,将多篇主题相同的文本内容进行整合、对比分析,然后在这一核心线索的引导下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炼多文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综合运用对比分析、总结归纳、评价反思等多种思维方式,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的个性化观点见解,真正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比如,在讲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阅读教学目标、课文题材以及学生必备的议论文阅读理解能力,合理设置“议论文之多样性结构形式”这一议题,并以此为基础为学生挑选一些相关主题的文本内容,如《谈独立思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读书与囤书》等文章开展相应的群文阅读教学。具体来讲,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进行通读、精读,引导学生标注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同时按照顺序归纳每段讲解的具体内容、结构层次和结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对其余三篇文章进行略读,请学生以阅读学习小组为单位,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正确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四篇文章在结构、形式方面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归纳阅读议论文的具体方法、注意事项和技巧。最后,结合学生的群文阅读结果,由教师进行查缺补漏,并详细讲解议论文阅读过程中梳理行为脉络结构以及提炼关键要素的方法,使学生在整个群文阅读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多文本的整体感知,深刻感悟文章之中蕴含的美感,助力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高阶思维,同时这对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文学创作能力以及语文素养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阅读教学趣味
为了切实保障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必须在拓展阅读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智慧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教材中晦涩难懂的文字转变为直观形象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可视化教学资源,不断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帮助学生更加快速、精准地感知文章表达的具体内容和价值。或者,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广泛采集、整合更加优质的阅读素材,进一步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语言技能的目的。比如,在讲解老舍先生所著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老舍先生所传达的情感情绪,教师可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播放有关济南冬天景色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由此来增强阅读教学趣味,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直观感受到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冬天,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深刻对话,进而促进学生文化品质和语文素养的双向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关键举措。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初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的分析研究,并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特点、语文基础水平、实际诉求等多重因素,通过创设多元教学情境、拓展阅读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措施,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适用性,以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最大价值,深化学生阅读体验,从而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益群.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0):108—110.
[2]赵丽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1(21):9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