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摘要
关键词
探究、提问、参与
正文
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做学问先要学‘怎么问’,如果在学校只学‘如何答’,那不是做学问”,一句话深刻地指明了“提问”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了课程目标。实际上,作为教育目标,学生提出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思考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好奇、自主、专注、自信等为特征的创新人格;作为学习手段,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来探索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作为评价方式,问题提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和需求。
课堂上让学生来提问,不是老师简简单单的多问学生一句“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而是问题抛出去之后带来的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却值得我们深思。学生对所学知识存在疑惑,就好像在他们知识结构网上打了一个死结,堵塞了知识融会贯通的路径,阻碍了他们深入思考的方向。可我们教师有时候并不知晓学生的“知识结”到底扣在哪里?我们拼命使劲的地方是否契合学生的疑惑点?多一句简单的引问,却给了学生说出内心疑惑的机会。真问题推动真思考,学生明确了深入学习的方向,教师找准了介入教学的切口,劲往一处使,相生相长。例如在一位教师在执教《平行和垂直》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提问,主要有课题的引问(对“平行和垂直的疑问”),对比引问(对比两句话后引出对“同一平面”“互相”等疑问),经验引问(学习“垂直”后对自己原有经验的疑问),在课堂上收获了一定的精彩。
对于学生来说敢提问,会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宝贵对的学习能力。爱因斯坦曾经就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然而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问不够重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很少,更多的情况下则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就使得部分学生的提问意识不够,同样也缺失提问题的能力。其实我们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怕学生问问题,害怕接不住,课堂机智跟不上!那么如何提升自己数学学科素养,课堂上如何准确评价学生的问题,细致地解决问题是每位数学老师的方向。数学的课堂,因为学科本身的特点,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提问,所以说数学课是一个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绝佳机会。
在学校的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讲的是“百分数的认识”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问学生们“观察主题图时,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一名同学说,他发现有一个数,但是这个数的后面带着一个不认识的符号,而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忽略了这一提问,并没有去介绍百分号以及百分数的读和写,只是介绍了百分数的概念,之后直接去进行了百分数的意义这一环节,结束了意义以后再去讲的百分数的读和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应引起老师的重视,成为同学们一起探究的内容,最后获得属于自己的深刻理解。如此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更加高涨,参与更积极,效果更明显;如此的课堂,学生为中心的特征更能在课堂上充分体现。那么在学生提问的课堂中,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放手,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有表达的机会才会有表达的欲望,遇到疑惑点想问,而不是被教师牵引着走,等待着教师提出问题。同时也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虽然是要学生提问题,但是也思考学生问的问题与预设的问题关联性,如果关联性不强,也不要急于否定他,可以给予一定的表扬,让他之后拥有继续提问的勇气。
同样比较重要的是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出有可以探讨价值的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在提问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问题的数量,还要关注学生问题的质量。例如在面积单元的教学时,学生对面积和周长的区分时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那封闭图形的大小为什么叫面积?不叫面大或者面小?”就可以抓住这个命名的点,细细剖析面和积的含义,深化面积和周长的定义和区分,也可借此机会引出数学文化,借历史讲述周长和面积的由来。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自问,是否展现了学生的真实问题,是否围绕真实展开学习,是否真实解决了问题,还能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吗?不断反思,不断前行,才能不断走进真实的学生世界。
目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学为中心,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越来越为老师们所认可。追求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心理,精准把握学情,科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堂上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巧妙的引导,切实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有效度。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在课堂中自己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又成为了同伴们共同研究的内容,最后通过探究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深刻理解·····那么,教学中请多让学生提问吧!正如学生所说“学习就是你带着很多很多的问题,然后尝试去解决他们,接着又产生了很多很多新的问题,再去解决,如此反复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