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玉芳

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直属小学 666599

摘要

计算是培养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针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口算和笔算训练,科学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与算法,纠正学生的不正确计算行为,使之能够牢固掌握基础算理和算法,养成细致、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高计算水平。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正文


要助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要做好对题目难度的控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打好学习的基础。为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教师要为其讲授正确的计算方法,并对其进行计算习惯的培养。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游戏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建立起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将其学习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最终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助力。

一、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意义

(一)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其对数学概念、算理、算法的掌握程度,指导学生规范书写、正确验算,培养其数学计算能力,使之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尽相同,之所以出现计算失误,多数是因为学生对数学概念、算理、算法的掌握不牢固,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和验算习惯,导致计算出错。教师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习算理,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可以让其熟能生巧,规范书写计算步骤,正确进行验算,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增强数学学习自信心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目的是从本质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既有知识经验出发,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以独立思考的方式探寻解题方法。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了,自学兴趣也会有所提升,能够在把握算法多样化本质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计算,进而增强数学学习信心。从数感、抽象思维等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合理与灵活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感受计算带来的成就感,同时辩证看待自己的计算失误,由此提升数学计算能力。

(三)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

小学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黄金时期,培养其数学计算能力,有助于使其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提升综合素质,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夯实根基。计算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采取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练习,利用测试、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笔算能力,使之不断研究与反思,积累成功经验,并深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基。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计算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对一定行为的一种心理趋向,它是促使人们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如果一个人可以对一个学习活动感兴趣,那么他就可以完全地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这个活动上,并且可以不断地刺激他的积极性和潜力,从而在这个活动上有所突破,有所进步。所以,如果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更好的提升,那么老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充分的调动,让他们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让他们在积极参与和探索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在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所教授的内容相联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一方面可以将一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地表现出来,方便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数学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关系结合起来,为进行生活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数学计算学习的基本目的就是进行应用。小学计算习题中,应用题就是实际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许多小学生在练习计算题的时候,非常不善于反思和总结,出现一次错误后,下次再遇到还会出现错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错题的收集、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督促学生整理计算错题本,引导学生在回顾错题的时候,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加深学生对错题的印象,下次再出现类似题型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教会学生计算方法,促进计算能力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对题目的讲解过程中要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思路教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当对公式、定理进行着重分析,通过大量不同题型的解析让学生理清思路,学到本质而不仅仅是答案。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针对(0.25+2.3)×0.4这种题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之前在学习整数乘法中所学习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进行回顾与分析,然后结合这一题目对学生进行定义的分析与实际运用方式的解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到的是运算法则而不仅仅是具体数据,可以实现学生在今后遇到同类题目时能更好地进行计算解答。在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计算方法比较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计算时结合题目去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有的式子难以直接进行计算,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题目,灵活使用计算方法。例如,1.875×25+7.5×18.75这道题,学生初看题目感觉计算麻烦。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发现1.875与18.75存在倍数关系,可以将式子1.875×25与7.5×18.75根据积不变规律,转化为18.75×2.5+7.5×18.75或1.875×25+75×1.875,同样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答案。

(四)培养纠错意识能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在学生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解错题,要将这些错题进行总结,并将其当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来利用。通过对错题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缺陷,找出自己的知识漏洞,进而进行查漏补缺,并攻克知识盲点。因此,要让学生对错题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并找到错题的价值所在,让他们了解到,错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不能及时地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并从中汲取教训,在同一个地方重复犯下的错误。因此,要让同学们形成一种对错误题目进行解析的好习惯,并能够进行及时的自我反省,从而对同学们的错误意识和纠正错误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实现对他们解题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道计算题1.23×3.25×0.07,在进行运算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同学忘了小数点的移动,有些同学遗漏了一些小数,有些同学甚至连小数点的位置都没有对齐等等,从而导致了不同的运算结果。这个时候,老师要适时地干预,并引导学生将错题记录到错题本上,并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对出错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是什么情况造成了计算错误。在此基础上,通过分组的方式,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藉由分组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许多造成运算失误的因素,进而在日后的解答中,不会再重蹈覆辙。

(五)保证练习质量,助力计算能力提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计算能力也是需要不断训练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通过保证数学计算题的练习质量,增强数学计算题的练习数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技巧,助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口头计算的训练。老师要对小学生进行口算的意识的培育,只要是能够通过口算得出结论的题目,都应该鼓励他们使用口算来计算,还可以使用口算来展开抢答游戏、听算等活动,对小学生的数感进行优化,从而提升他们的口算能力。在小学时期,小学生一定要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表内乘法、除法的口算进行熟悉,逐渐提升他们的口算速度,提升他们的教学品质。

其次,可以对小学生开展高频率的计算练习。例如,在每节课讲解之前,教师可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集体训练,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每天坚持训练计算题,实现学生计算能力的稳步提升。

三、结语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的重点教学任务。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保证算法的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计算现状入手,探索高质量的计算能力培养策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白永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8).

[2]席丽杰.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J].新教育,2022(13):60-6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