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

期刊: 时代教育论坛 DOI: PDF下载

李文靓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甘肃敦煌 736200)

摘要

敦煌坐落在甘肃河西走廊的西端,党河的绿洲之上。在中国西边的屹然直立,九层楼檐铁马风铃的摇曳之声奏响敦煌的佛法故事。从古望今千百年来在世界上瞩目。有着世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亦是东方屹立的卢浮宫。而藏经洞的发现才有了敦煌学的问世,成为当今世界上的显学。敦煌学是以丝路史地展开的学问,其包括敦煌石窟、敦煌文献和敦煌史地的三大领域。“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以此展开,指引人们在其中领会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去发展开放的敦煌,引导世界性学科——“敦煌学”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历史、传承、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正文


 藏经洞发现使敦煌响彻环宇

汉代凿空丝路,规制河西四郡,其最西为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莫高窟经累世修葺,凝千年艺海之精髓,汇四方文化之瑰宝。常书鸿先生给自己女儿常沙娜女士的便条上留言道“是时候要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了”这样的字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箓,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秘室始现于世,并谓之“藏经洞”。藏经洞于1900年5月26日在甘肃敦煌莫高窟面世,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史千余年。其中出土文物类型繁多包括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法器、绢画等。

其中《归义军衙府酒破历》更为著名,自从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敦煌就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往来客商和政府驻军使敦煌辉煌了一千余年之久。而《归义军衙府酒破历》记载了当时北宋乾隆年四月九日至十月十六日里一共一百一十三笔公务用酒支出明细,其中包括敦煌于周边列国的外交活动还记载了节假日欢庆活动和礼仪大典的祭祀用酒等,更是反映了当时敦煌作为一个交通要塞的繁荣景象。在后世的文物保护和修复之中更是解开了‘酒账’后的惊世秘密——来自晚唐时期所著《经刚经注疏》。

不仅如此藏经洞中的文献更是由十余种文种汇集而成。除汉文外尚有吐蕃、回鹘、突厥、粟特、西夏、蒙古、梵、叙利亚、于阗等。而敦煌学家姜亮夫教授认为“整个中国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现出来”。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既是沟通东西方国际贸易的重地,亦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不仅是民族之间的交流更是与外来文化的融会贯通将多元化的敦煌体现的淋漓尽致。季羡林先生曾这样总结:“世界有四大文化体系,中国、印度和伊斯兰文化体系,希腊和罗马西方文化体系。前三者是东方文化体系群,后者为西方文化体系群。从敦煌发展过程看,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敦煌与佛教文化交流,而印度文化南丁先天的地域性,更形成印度与希腊、罗马、伊斯兰文化相交流。因此,敦煌艺术是四大文化交流的成果,是世界艺术的宝库和丝绸之路上的一道靓丽的奇葩。

但同时这些珍贵资料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如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刚经》,它是印刷史上极为罕见的瑰宝,现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其中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和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也使敦煌文化一定程度上走向世界,但同时也对敦煌文物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坏。

藏经洞出土了敦煌遗书中最大宗文献,尤为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涵盖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资料,《敦煌遗书》更是被称为中世纪的百科全书。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所藏遗书以佛教典籍最多,还有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方志、图经、医书、民俗、名籍、帐册、诗文、辞曲、方言、游记、杂写、习书,成为多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据和补充参证,其主要部分又是传统文献中不可得见的资料,价值尤为珍贵。所以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次大发现之一。我国的金石学家叶昌炽,他在《语石》中对敦煌遗书作了颇为独到的阐述——历史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实为我国学术及世界学术之大幸。

 敦煌莫高窟佛国世界与人间现实生活的关系

在我国汉晋时期传统文化艺术已经显现出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主导着敦煌佛教文化的繁荣发展,更为之后的洞窟艺术——佛教壁画、佛教塑像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十六国时期因为战乱纷纷,人们将佛教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信仰“众生皆苦“因果业报”、“轮回转世”。到隋唐时期在生活质量的提高当中,佛教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敦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敦煌莫高窟的佛教文化事业也发展到了顶峰。早期在两汉三国时期佛教文化艺术从印度经中亚、西亚、西域进入中原。在敦煌地区与中原文化撞击、融合进行发展。洞窟、雕像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和民族信仰的需要。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据唐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敦煌莫高窟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自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各代皆有开凿。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最灿烂的艺术瑰宝之一。

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画表现的是本生故事——《鹿王本身图》。释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传说他因看到人世生、老、病、死很苦,便出家修行,以求解脱,后来成了“佛”。而九色鹿则是释迦摩尼的前世,除此之外还有象王、猴王、商人、妇人、舍身饲虎的萨埵那太子、割肉贸鸽的尸毗王,每一次转世就留下一则行善立德的寓言故事。这种释迦摩尼累世修行的故事被称作本身故事。《鹿王本生图》中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它赞扬了九色鹿王的忘我精神,宣传了善恶报应的思想。这幅壁画无论在构图、色彩的处理上,都十分巧妙地增强了善恶报应这一主题,生动地描绘了九色鹿那富有人格化的神态,表现了鹿王控诉调达,不向邪恶屈服的倔强性格。

“鹿王本生”壁画,在表现形式上以长方形的构图,分段描绘故事情节,十分严密而生动,突出地塑造了鹿王矫健匀称的美丽形象。表现方法上用“凹凸法”渲染,即用深色晕染外缘,到中间渐浅,最亮部分用白粉点染,表现出物像的体积感。设色浓重强烈,多用土红、粉红、蓝、草绿等色。由于年久变色,原来深一点的颜色已变得很暗,或成了灰黑色,如人的肌肉原来都是肉红色,因为年久,其中铅粉已变成黑色。勾画形象的轮廓线,是用屈如铁丝的很遒劲挺拔的线条表现出来的,笔简而有力,手法自由而纯熟,画风严峻劲拔。画中的山水,是用土红或蓝绿等色平涂的,无皴擦,有装饰味,小山象一个个馒头似的排列着。树木的枝干是用土红色画的,树叶用绿色大笔涂染。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说明了北魏时期莫高窟壁画,既继承了民族传统,也吸收了外来艺术的优点,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发展着。

敦煌壁画描绘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寄托良愿,安抚心灵;壁画皆带有浓厚佛性色彩,与古代社会的封建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关系,而这种佛性也使的敦煌壁画的繁荣发展呈献出厚重神圣的气息。佛像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当然壁画形式广泛包括故事画、佛像画、经变画、人画像、装饰画、山水画。其中特别是故事画和经变画,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如:统治阶级的出行、宴会、审讯、游猎、剃度、礼佛等;劳动人民的农耕、狩猎、捕鱼、制陶、冶铁、屠宰、炊事、营建、行乞等;还有嫁娶、上学、练武、歌舞百戏、商旅往来、少数民族、外国使者等等各种社会活动。因此,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人类的艺术宝库,更是一个历史文献库,为历史的填充和发展提供帮助。莫高窟以其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和极其珍贵的大量佛经、文书等珍贵历史文献,堪称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之一。莫高窟是世界上仅仅2处6条文化遗产全部符合的其中之一(莫高窟,威尼斯)更是中国绘画的基因库。

三.敦煌学的研究对象离不开现实社会诸多问题

所谓“敦煌学”,原本主要是研究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献,以后逐渐扩大到石窟、壁画、汉简乃至周边地域出土的古代文献和遗存的古代文物。

当下,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涉及敦煌学理论、敦煌学史、敦煌史事、敦煌语言文字、敦煌俗文学、敦煌蒙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与中西交通、敦煌壁画与乐舞、敦煌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敦煌学是一个广泛的学科,但因为当时社会因素,敦煌学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国才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且当时的中国各方面条件落后,但中国的科研者不畏艰难在20世纪70年代从国外进口缩微胶片400多卷,在当时电力匮乏在夜晚发电,集体讨论研究缩微胶片中点滴的敦煌学。80年代才有了去国外博物馆访问学习的机会。在199010月第一次在敦煌召开了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的敦煌学开始正式崛起,94篇学术论文其中74篇来自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把敦煌看作“吾国学术之伤心史”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选择敦煌,是一种历史的机遇。”

四、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绵延千年,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其艺术形式既继承了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吸收南北朝和唐宋美术艺术流派的风格,又不断接受、改造、融合域外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一部佛教美术艺术史及其中国化的渐进历程。又是中国艺术与西域艺术往来交流的历史记载。对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都有重要的意义。从中国绘画美术的门类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历史,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的特点,都可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史、山水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特别是保存了中国宋代以前即10世纪以前如此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所未见的。

  

  敦煌文化是一种在中原传统文化主导下的多元开放文化,敦煌文化中融入了不少来自中亚、西亚和我国西域、青藏、蒙古等地的民族文化成分,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季羡林先生撰写了《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明确提出敦煌学可以成为一门学科不仅如此季羡林先生还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响亮口号。

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学是世界的,但“敦煌学”实际上就是“中国学”。敦煌的快速发展将会是中国为之大幸运。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这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敦煌是艺术的殿堂;是文化交流的圣地;是心灵的净土;敦煌本身就是一条悠长而精彩的时间长河;历史因传承而发展,现在因发展而进步。

参考文献

[1]林保尧 关友惠 1999甘肃文化出版社《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

[2]聂锋 祁淑虹 1996 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历史文化艺术》

[3] 张国立 20210103 《国家宝藏》第三季 

[4] 秒懂百科 三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 中广网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