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勇

上饶市广丰区泉波镇中学 邮编:334600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师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物理知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中学物理教学模式,将核心素养培养与教学相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教学

正文


前言

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育人方向发生变化,传统“知识本位”的育人理念逐渐成为历史。“核心素养”兼顾学生的知识、思维、能力、情感和品格等,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鉴于此,初中物理教师唯有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向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重塑课堂教学,才能够体现物理知识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成长。

1物理教学原则

1.1循序渐进原则

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在学科素养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质量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导致课堂教学走弯路,浪费课堂时间。鉴于此,面对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在创新教学方案时,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审视学生的能力,了解初中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稳步推进教学工作,使得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逐渐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在学习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2自主体验原则

按照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的育人目标,教师应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受到教师对学生不够信任等因素的制约,致使物理课堂中没有给学生自主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基本上都是采用先讲理论知识,再引导学生进行验证,或者先为学生做实验示范,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并未得到发展,难以满足学科素养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对物理核心素养下的要求,唯有彻底转变这一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以知识探究者的身份,经历物理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分析和归纳其中的物理规律,加强物理现象与抽象知识的联系,体现物理规律的特征,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1.3认知构建原则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下,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遵循建构主义学者、心理学家的相关研究理论,遵循人的认知成长需求,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温故知新,从已有知识引出新知识,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顺知识结构。教师唯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备的物理知识基础。

2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

2.1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物理观念

教学目的是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的,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找到合适的指导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融入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改变以往固化和随意的教学方式。物理概念在中学物理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物理概念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例如,在“摩擦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同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讲解,明白摩擦力包括许多不同的力,如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零散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不成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提取,会使他们的思维混乱,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对此,教师要将分散的知识整合起来,重组知识的结构。教师要把知识组织、知识网络、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利用图像、连线、关键词等,将知识与知识进行连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教师可通过提问、探究实践等方式来教授学生知识,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比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各种声音来让学生辨别和学习,并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怎么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呢?运用多媒体和问答的方式,创设情境,展示物理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其主动学习。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表扬,并鼓励他们进行探索,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和探究,这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举例来说,在讨论并联电路的电压特性时,学生在预习完相关知识后,提出问题:并联电路电源电压是否等于各电路电压之和?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一些学生会认为,并联电路的电压定律与串联电路相同。当然,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并联线上的电压等于电线上的电压。但这些观点只是假设,还需要通过实验来证实。求知欲让学生产生了实验积极性。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了解实验设备的规格、性能、使用方法等。要完成这个实验,学生就得先制订一个具体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在经过多次实验后,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在并联线路中,各分支的电压相同。

教师在设计“问题支架”时,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加强对问题的探索与创新。在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突破思维的桎梏,寻找问题的突破口,让他们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3逐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心理素质

只有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实践来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在教授学生“升华与凝华”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物态的变化规律的同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结合相应的实践得出结论。另外,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疏导学生在考试后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摆脱一遇到考试就感到紧张的窘境。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结束前进行随机小测验,通过让学生熟悉考试的紧张气氛,逐步消除学生的考试紧张情绪,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任务驱动,科学探究

面对初中物理学科素养下的要求,唯有彻底转变“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以思考者、探究者的身份,经历应用、分析、推导等思维过程,进而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要达到这一目标,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指向学科素养的要求,基于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科学设计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最终在学习任务的引领下,完成知识的高效探究学习。以“光的直线传播”为例,为了让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深刻的理解,借助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先从生活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大家闭上眼睛,说一说现在的感受?在漆黑夜晚行动的时候,又有什么感觉?学生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自然就会联想到“光”的知识,并总结出:人们在正常环境下,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闭上眼睛看不到,与光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入了“光源”的概念,并随即提出探究任务:什么是自然光源?什么是人造光源?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区别?生活中哪些例子可以用来证明光是直线传播?对光的传播速度进行想象和探索。在任务的引领下,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任务引领下,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等,最终完成了“光源”概念以及相关知识的深度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5创设情境,调动思维

物理知识相对抽象,以往教师单纯说教的方式不容易阐述清楚物理概念、原理中的规律,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不佳。鉴于此,面对初中物理学科素养下的要求,为唤醒学生学习欲望,激活学生思维,唯有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情境激趣励学,烘托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多个角度创设情境,凸显物理知识与具体现象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集中注意力,从具体现象中思考教材内容。以“大气压强”为例,教师给学生设计情境: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喜欢用吸管喝牛奶,那么,牛奶是如何进入到嘴里的呢?之后,又将一杯牛奶倒进了广口瓶中,用一个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将瓶口塞上,找同学用嘴“吸”,学生则发现无论用多大力,都无法将其中的牛奶吸出来。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将牛奶顺利地吸到嘴里?”这一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为学生探究“大气压强”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6联系实际生活,促进知识迁移

物理概念原理的表述严谨,抽象难懂,但是与学生身边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物理知识的影子。面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创新和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时,应立足于物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从生活中开发和利用与教材知识相关的素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探索教材中的规律和知识,真正实现从物理走到生活中去,实现物理学习的最终目标。知识联系生活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得学生在生活化学习中,逐渐提升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压强”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进行口头讲解,浪费大量的口舌,学生也难以深刻理解。鉴于此,可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书包带进行观察,并思考:为何不把它换成一条细细的长长的带子呢?接着再对生活中买西瓜的经历进行思考:当你买了一个很大的西瓜,如果给了一个提手细长的塑料袋,你提起西瓜会有什么感觉?如此,在生活常见现象的引导下,学生对“压强”这一概念形成深刻的理解。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了物理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能够将压强的原理应用到生活现象的解释或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促进物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2.7融入信息技术,降低学习难度

物理描述物体的运动变化过程,学生很难凭空想象所描述的过程或规律,融入信息技术,能够将初中物理不易表达或不易描述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现出来,学生一目了然,结合视频过程再理解物理就相对简单。信息技术有利于物理知识的简单化、具体化、全面化,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生活教学等结合到一起,为物理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升华与凝华”教学中,单纯依靠口头讲解,学生很难对其形成直观理解。鉴于此,可融入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动画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在直观感知中,掌握整个过程的变化,完成物理知识的深度学习。

2.8实验剖析,形成科学态度

与其他学科相比,实验性是物理学科的显著特点。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占据很大的比重,通过有效的物理实验,可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感悟,还可以促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真正达到物理核心素养下的目标。在具体实验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运用身边现有的材料和资源灵活开展各项探究实验,突破教材实验内容的束缚,大胆尝试自己的想法,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发现和验证知识,感受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转化,强化实验效果,形成科学态度。以“串联与并联”为例,单纯依靠理论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不同连接模式下的电路特点”。鉴于此,从生活中收集实验所需的各种材料,包括电源、开关、导线、灯泡等,学生进行自主组合,使其形成串联电路,并对灯泡两端的电压进行记录,之后,对线路进行改变,使其成为并联电路,再次进行测量,并记录灯泡两端的电压等。如此,通过对器材连接顺序和方式的改变,学生感受到灯泡两端电压和流过电流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特点,增强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素养。

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下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唯有彻底打破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束缚,指向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遵循生本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灵活借助任务驱动,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生活,融入信息技术,加强实验剖析,使得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学习中,促进学科素养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邢晓璐。聚焦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深度学习课堂有效构建[J]。天津教育,2022(32):97-99。[2]张伟。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析[J]。中学课程资源,2022(08):67-68,80。[3]高锋。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20):89-9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