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地理实践力与课堂教学融合的途径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地理;实践能力;课堂教学
正文
引言:初中阶段,地理教学要严格按照新课标中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要求进行。其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基础之上,建立完善学习框架,参与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进行知识系统化学习,并提高其对知识运用能力。这一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内涵高度相符,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为学生设计高度可行的学习活动,突出其实践能力培养,完成教改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能力培养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生地理实践力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制作地理工具,化抽象为具体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模型制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绘图意识。同时,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设计地理模型制作、地图制作、地理观察测量等具体活动,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一课中,有一个制作简单地球仪模型的课堂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乒乓球、胶布、铁丝、手电筒等相应的活动材料,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地球仪参考图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制作简单的地球仪模型。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经纬线和经纬度划分知识,尝试在地球仪上绘制经线。学生以一条0度经线为基准,沿着自西向东的方向不断划分经度直到画出360度经线。此时可能有学生提出疑问:“如何确定哪条是0度经线?”“0度经线和360度经线发生了重合怎么办?”教师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述本初子午线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正确的经度划分方式。再次,学生在明确本初子午线的基础上,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绘制经线,各划分180度,并用相应字母标注东经、西经。最后,教师可以拉上教室窗帘,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模型和手电筒光照,初步认识和理解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通过制作简单地球仪模型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经线与经度的课程教学重难点,同时也能锻炼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设计模拟实验,强化地理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活动,不仅能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地理知识图谱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教师在设计模拟实验时,要从地理现象的本质规律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模拟实验内容,使实验结果能够正确反映出理论规律,充分发挥模拟实验所具备的生动性、直观性、针对性等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地理重难点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时,教师首先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的介绍视频,同时进行相应解说。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以生动且丰富的内容进行教学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对水土流失内容的关注,为模拟实验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请大家结合之前所学过的内容,猜想一下可能的因素。”学生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回答“坡度”“植被”“土质”“降水强度”等。再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为各小组分发水土流失实验模型、电子秤、量杯、泥沙、草皮和铲子等实验材料,其中水土流失实验模型包括坡面、泥沙收集盘、降水盘、降水收集箱等,坡面可模拟黄土高原坡度,草皮可模拟植被,如此方能简单模拟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
这次实验主要探究坡度与植被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确定实验常量,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验开始前设置好常量,例如坡度a为15度,坡度b为25度,降水量y为0.096毫米/分钟,其中降水量强度作为简单参照,相当于暴雨级别。第二步,教师指导学生将模型坡面调节到低坡度a,铺设1千克泥沙在坡面上,在进行30秒的模拟降水后,观察泥沙采集盘中的水土浑浊度,并对水土流失量进行称重记录。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清理坡面与泥沙盘,将坡面调至高坡面b,重复前面相同的实验步骤,记录水土流失量。第三步,在坡面上铺设1千克泥沙并覆盖一层草皮,重复实验第二步,分别测量记录坡度a和坡度b在30秒模拟降水后的水土流失量情况。第四步,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在多次实验后可以得出普遍情况,即低坡度水土流失量约1千克,高坡度水土流失量约1.5千克,低坡度草地水土流失量约0.8千克,高坡度草地水土流失量约为1千克,从而得出“坡度越大,水土流失量越多”“植被能够极大程度减少水土流失”以及“低坡度土地和高坡度草地的水土流失情况基本一致”等初步实验结论。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点评与补充,指出其中不严谨或不足之处,如以偏概全、观点绝对化、实验偏差等,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模拟实验整体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使他们树立实践自信。
由此可见,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的模拟实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在模拟实验中强化地理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三、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实践
让学生小组对即将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明确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学生小组高质高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小组合作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地理问题,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呈现地理问题相关信息,通过直观化讲解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认识和实践操作,最后找准答案信息顺利解决合作学习中产生的地理问题。
例如,教学《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时,结合山南市措美县的自然特征,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多种农作物,让学生对家乡农业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提出问题:“青藏地区的农作物有哪些?自然特征是什么?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试着回答相关问题,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再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实践:“运用已学知识与互联网检索得出的信息进行对比,经过小组探究后得出答案并进行记录。最后,组织学生参与措美县农作物生长实地考察活动,将农作物的生长区域、作物熟制等详细记录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及实地考察得出的三份答案形成对比,直接展示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增强实践力,也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
结论:总之,初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加以培养,为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也是学生地理素养形成的现实需求。因此,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使其参与过程体会知识点,丰富学生学习体验,通过上述途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太清.浅谈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21(21):60-61.
[2]高红应.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地理高效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53):139-140.
[3]黄淑梅.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初中地理调查活动研究与实践[D].广州大学,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