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情境教学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库尔班江·奥布力

疏附县乌帕尔镇中学

摘要

随着新高考、新课标及新教材的全面实施,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改变。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会单方面地给学生讲解各种知识,然后利用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在完成习题训练过程中掌握知识,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而情境教学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强调引领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感悟知识形成过程,深度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将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改变学生过去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状况,能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对学生数学学习有良好帮助。


关键词

情境教学;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正文


前言

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或者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下学习自己不理解的抽象内容,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在实际中解决问题。情境教学的应用,可以全面激活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将数学学习拘泥在概念公式中。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将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带来很大影响,借助情境教学,教师能进一步激活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欲望,让学生更加高效率地完成知识探索。

一、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一)强化课堂交流与互动

在教学情境的推动下,同伴间、师生间的互动明显增多。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知识,遇到重点处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但学生是如何思考的,在学习中有哪些体会,教师根本无从得知。而情境教学的开展,让教师有了更多观察学生的机会,学生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分析思路,以此为基础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直观展现知识

升入高中,数学的广度、难度也有所增加,如向量、立体几何、圆曲线等,单从字面理解就有难度,更何况高中生的基础知识、认知与思维发展参差不齐,采取同样的授课方法会达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认为知识简单,有的学生则难以理解。要想从整体上提升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关注到班内学生的整体感受,更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将知识展现出来。情境法则可以很好地优化这一现实问题,通过构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情境,让学生直观、轻松地理解知识,如此一来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收获更多。

二、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应用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情境素材

情境素材是构建情境教学的基础。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首先应选择与生活、社会、科学等实际情境相联系的数学内容,构建与数学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其次,应设计与数学思想、方法、规律等内在情境相契合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验到推理,从分析到综合,形成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以函数教学为例,教师在选择情境素材时,可以选择以下方向情境素材:气温变化问题。这个情境可以引出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如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函数的图像等。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气温的变化曲线,了解温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并运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进行分析和解释。物理运动问题。这个情境可以引出函数的应用,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个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并运用函数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经济生活问题。这个情境可以引出函数的应用,如成本、利润、收益等。

(二)构建互动探析情境

虽然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对数学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但因学生的自控力差,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重,他们难以合理地平衡每一门学科,并且难以做到对每一门学科全神贯注,最终出现了偏科的问题。其中,数学知识抽象且难度很大,这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难点。由此,学习数学最佳的方式,就是取长补短,这也是互动情境创设的最大价值。在互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并为自身深度学习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构建合理的互动情境,必须提前了解学生的自身情况,合理划分小组,激活学生的参与性。例如:在函数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利用调查问卷对学生提前做一场测试,并以此为依据将班内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做组长,带领本组成员探究与学习。首先,为小组设定任务共同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并归纳出函数的性质,接着创设互动情境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不符合奇偶性的函数有哪些?你如何证明呢?各小组成员释放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在组内进行讨论,如此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在小组合作中,每名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并打开了自己僵化的思维,一举两得。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将他人的知识补充到自己的知识库内,也可以展现自己的才能。通过互动数学情境的构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激发了出来,并在大家的主动探讨中,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构建问题情境

交流与沟通是数学课堂不容缺少的一环,数学问题情境的构建是引发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构建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数学课堂中来,并基于自身的思维方式完成问题。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优质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进行学习。另外,提问还是教师检验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有效方法,通过提问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进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但提问必须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有明确的目标,问题的设计要围绕课堂的重难点开展,通过思考攻破重难点,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空间直线的平行》一课的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平行线的基本性质,教师要以所学的知识为背景,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平面几何内,平行线的定义是什么?”“在同一个平面内,如若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空间内的直线是否也具备平面内的平行公理呢?通过问题的启发,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开展探究。第二,问题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通过层次性的递进,确保学生对问题的真正把握。例如:在《向量》一课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布置如下的问题:满足什么条件,两个向量才相等?”“不相等的两个向量是否不可能平行?由此锻炼学生的思维。第三,问题设计要讲究艺术。问题设计只有恰逢时机,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问题设定在新旧知识迁移处,最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通过数学实验创设情境

新课标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某个知识点、某个问题,构建实验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以此实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概率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很大关联,并且学好概率知识还能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各种生活问题。教材中还有很多涉及概率的数学实验,如抛硬币、转盘等,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验探究活动,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知识。以概率的定义知识讲解为例,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抛硬币的实验内容,但学生会出现无法深度整理实验数据的情况,而数据分析能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更加科学规范。对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验来论证数学,如一个箱子中抽出某种颜色小球的概率,借助实验能让学生对原有知识有更深度的感知,学生能实现知识从感性向理性层面的转变,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提升。

结语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只有重新审视数学课堂,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研究数学课堂,构建多样化的数学情境,才能将复杂的知识形象展现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对自身生活的指导意义,并在合理情境下开展思考,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危志刚.立足教材,创设文化情境,引导课堂教学[J].中国数学教育,2022(20):25-28.

[2]武佩东.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J].中学数学教学,2022(4):41-4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