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与巧妙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浩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邮编:445000

摘要

劳动教育在我国每个发展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不陌生的口号与目标,但长期的应试教育和考试压力,让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对高中生进行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语文作为高中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在完成理论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发挥学科优势,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以完成渗透教育的重任。这样不仅能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也能帮助学生提升劳动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劳动主题;劳动教育;新课程改革

正文


      语文作为一门融合了人文性、实践性的综合学科,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高中语文是学生在经历了小学打基础、初中打定型之后,对语文进行的更为深入、更为透彻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劳动教育相关的文化知识学习,对热爱劳动和奋斗奉献等精神有自己的理解和探索。同时,通过开展合理、丰富的语文劳动活动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取得双赢。

      一、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语文作为一门文学性和工具性都极强的综合型基础学科,将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与意义。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任何阶段的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带来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也正因如此,作为新时代的人才更应具备正确的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高中生虽然比小学生、初中生具有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世界的认知也更为准确,但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建设者,理论知识丰富的他们却缺少劳动意识,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劳动,导致他们劳动技能掌握不足,缺少通过劳动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高中语文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好语文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语文学会如何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去。若能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中,可以通过优美的文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劳动的美好与不易,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逐渐培养起时代发展需要的工匠精神,这些对学生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将劳动教育与语文素养同步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不论是语文文字还是文学作品,这些学生熟悉的语文课程内容最初的形成都是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实践中,是劳动人民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作品恰恰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劳动文学作品,在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也能从中认识到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对极具创造性的劳动产生兴趣,以养成吃苦耐劳、不断钻研进取的劳动精神,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3.构建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全民劳动社会环境

   将劳动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将劳动与语文学习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更能让学生和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真正参与到劳动中去,养成良好的主动劳动意识,潜意识里把劳动理念逐步渗透到日程生活中,从而构建出全民劳动的劳动社会环境。

     二、高中语文劳动主题单元的劳动教育渗透的策略

   为了充分贯彻劳动教育的教学要求,在近些年投入使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多篇与劳动相关的课文作为劳动主题单元进行专项教学。在这一单元中,共收录了与劳动相关的不同题材、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多篇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我国劳动者不一样的劳动面貌和一样的奋斗精神。这些课文的选取为劳动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和工具支持,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成为具有奋斗精神的社会型人才。

     1.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研读活动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劳动价值

   本单元的课文中涉及了人物通讯、新闻评论以及诗歌,写作手法、时代背景及主题各不相同,前三篇向学生介绍了三位耳熟能详的劳动模范,他们不辞辛苦、吃苦耐劳,将平凡而伟大的劳动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发扬光大。第四篇新闻评论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社会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文章不仅介绍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更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特点与需求明确了工匠精神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倡导人们尊重劳动,积极践行工匠精神。最后的诗歌,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可以体会到劳动的美好与快乐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情感,加深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解。

    例如,前三篇的课文均为人物通讯,教师可以将这三篇文章编排为一课,为学生创造了天然的群文阅读的环境,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了解更多不同劳动者的工作与精神。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针对不同题材、不同时代的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研讨话题,如工匠精神是否只适合于劳作劳动精神是否有等级区分等话题,引导学生认真研究与阅读课文,在充分了解课文主题与表达思想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主题作文写作、辩论赛等活动。比如,在学习《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就当今社会科技如此发达,工匠精神是否还适用这一话题开展主题辩论赛,学生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劳动认知,弘扬了勇于担当、坚守岗位等高尚的劳动品格,让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在每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必要性,从而实现劳动教育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教学过程当中巧移默化地渗透教育,加深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将情境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与质量,情景教学模式成为了很多教师的选择。劳动本就是一种情景,如若能通过情境教学,将大大提高劳动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被接纳度。教师在讲解劳动主题单元课程时,可以通过将书本内容为学生设计适合的情境教学,以提高学生融入课堂的积极性,深入了解劳动精神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糖果及称重秤等道具,让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模拟劳动模范张秉贵一天的工作,挑战一抓准一口清的不容易。整个演出过程让所有参与的学生都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以及吃苦耐劳的可贵,同时通过合作让学生们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美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开展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精神

   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除了要学习相关的文本理论知识外,开展科学的实践活动必不可少。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的重要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中生由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本就缺乏充足的劳动机会,通过语文教学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教师应根据劳动主题单元内容设计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灵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情感,并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劳动精神的理解与体会。

   例如,在学习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学生生活成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都曾涌现出哪些优秀的劳动模范,并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地参观、人物专访等活动,去观察身边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劳动者,让学生真正走进劳动。公交车售票员、快递员、外卖员、防疫工作人员……这些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劳动者身影更能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了解劳动在自己身边创造了哪些价值。同时,在学习完两首劳动相关的古诗词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博物馆,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思考:还有那些古诗词也是描写古代劳动人民劳作场景的古代劳动人民都为我国留下了哪些让后人称赞的作品,进一步理解劳动所创作出的伟大价值,以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

      综上所述,劳动者在我国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劳动教育在任何时期都值得被深入研究和推广。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各个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视。在学生快速成长的高中阶段,作为与学生生活学习关系更为密切的高中语文教学,除了要向学生教授基础的语文知识外,也应肩负起育人的责任。作为学生学习考试最重要依据的教材,近些年编入了多篇与劳动有关的课文,这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和专业的指导,教师应积极强化自身劳动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劳动主题单元的内容,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劳动教育因素,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劳动教育并进行适当拓展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可以通过文字与活动的结合,更好地感受到劳动者的美好与伟大,并将这种精神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扬光大,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益华. 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 广西教育B(中教版), 2021, 000(004):110-111,123.

         [2]刘琴. 高中语文劳动主题单元的劳动教育渗透[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3]张亚红. 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探究[J].  2021.

         [4]李雯.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0, 000(015):P.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