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初探
摘要
关键词
初中音乐;乐感;培养;策略
正文
一、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作用
首先,培养学生的乐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初中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学提出的一项基本任务。新课程改革后,所有学科都更加关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初中音乐学科自然也不例外。乐感是最基础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其次,培养学生的乐感,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是一门关乎审美的艺术,不论旋律、意境,还是情感,都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因此,音乐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乐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的美,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乐感主要指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感知且分辨出其中的情感以及思想,并且能够从自身的知识、经历等角度出发进一步解读、领悟音乐。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以及技能两个方面,但实际上这个阶段的音乐教学与专业教学有很大区别,教师更应该重视音乐氛围的建设、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等,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为深刻地感悟音乐作品,并且达到提升乐感的教学目的。初中音乐教师在营造氛围时要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学生的音乐能力为基础,借助多媒体技术、情境表演、示范演唱、集体合唱等措施,引导学生进入营造的氛围中,认真感受音乐。在利用音乐营造氛围时,教师还需要注意拓展教学内容,包括创作者的情况、同一创作者的其他作品等,借此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与情感的理解,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乐感。
(二)听觉与视觉结合
听音乐是一种非常享受的感官体验,学生的感官可以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受到刺激,从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及其美妙之处。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时,可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考虑,设计并应用相关的活动,将学生置于合适的音乐氛围中,强化学生的视听感受,使学生感受创作者在音乐中表现出的情感以及心态,然后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意境,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需求出发,以灵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乐感。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音乐有关的视频,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的停顿、转折等关键点,促使学生从音域、音调以及节奏等方面感知音乐塑造的意境,进而提升学生乐感。此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欣赏和品鉴不同类型与风格的音乐作品,组织鉴赏、分析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的魅力以及不同音乐所具有的特点,使学生的乐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培养和提升。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时,教师可以加强听觉与视觉的结合。
(三)设计视唱练耳活动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视唱训练和听觉训练两个方面,且一般需要从小开始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但是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都缺少这个条件;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接受过音乐教育,那么学生的听觉能力就会比较好。因此,越早接触音乐,对于学生乐感的培养越是有利,而听觉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此外,初中音乐教学中还需要重视模仿演唱的训练,即强化视唱训练。视唱与听觉训练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借助于专业、有效的视唱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在教学中进行视唱练耳训练。首先,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与视唱相比,节奏的掌握难度相对偏低,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掌握了常见的节奏类型,便于通过节拍对节奏类型进行准确分辨。其次,在单音演唱准确的基础上过渡到音乐的旋律。在学习音乐知识时,学生不仅需要学会听音乐,还要学会演唱,二者不可或缺。教师可以从唱准音阶的训练开始,然后逐渐进行级进、跳进以及模进训练,促使学生通过学习多变的音阶掌握音准。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辨单音的基础上学习并巩固音准以及音高,然后进行视唱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音准掌握效果。最后,重视体态律动教学。好动是初中学生较为明显的特点,如果学习的节奏难度较高,教师就可以从体态律动方面着手,然后进行演唱训练,这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其感到学习音乐节奏比较容易,并且能够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如果学生的乐感不强,那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表现音乐情感和主题,从而逐渐提高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视唱训练中,学生要从每一首新的音乐、新的曲谱开始,做好每一个动作,保证动作到位,即学生要有听辨音准、泛音以及节奏的能力,保证听辨的精确性以及完美性,如果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在演唱旋律时要注意乐句的整体性,了解旋律中所包含的音节之间的关联,不能孤立存在。可见,视唱练耳活动涉及的内容广泛、复杂,要想高质量地掌握相关的能力和技巧,需要循序渐进且长期坚持训练。
(四)渗透乐理知识
初中音乐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相似的一点就是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打好基础,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好音乐作品的内涵以及节奏。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作为切入点来落实乐感培养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将学生的乐感培养和提升作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感受音乐的情感以及内涵,以强化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传统教学主要是学生跟着教师唱,然后学生合唱,这样的方法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率,但是学生的乐感培养效果难以保证。学生不仅需要通过音乐教学学会唱歌,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然后与实践结合,将节奏和旋律进行充分结合,以便有效培养乐感。基于此,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教学:首先,讲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作品的风格等;其次,播放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和内涵;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情感来源。通过以上流程的学习,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情感变化、表达技巧等知识就能掌握得更加扎实,而且能够理解音乐的情感来源以及变化等是通过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来呈现的,具有快慢、强弱交替变化的特点,这样学生的乐感培养效果就会越来越好,教学目标也更容易实现。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乐感是初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要完成这项教学任务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多数初中生没有扎实的音乐基础,上了初中才开始接触乐理知识,进行较为专业的音乐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的乐感训练,也要为学生营造更适宜的学习环境,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达到增强乐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珩.初中生音乐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探索:以音乐鉴赏与乐感为例[J].亚太教育,2016(16):48,40.
[2]罗云.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3):96-98.
[3]李月勇.浅述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及鉴赏课教学[J].新校园,2018(4):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