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思考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正文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以符合学科逻辑或生活逻辑思考问题、阐述事物的能力,能够有效寻找事物中的前因后果,将其联系为一个整体思考。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开展“填鸭式”教学,学生的思维不但会受到限制,还极度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转变教学方式,构建良好课堂氛围
想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必要的。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开展“填鸭式”教学,抑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强大的依赖性。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基础就是要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方式,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小组为基础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学情研究,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的小组模式,并让同一小组的学生将课桌拉在一起,便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教学方式的转变,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不要将数学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问题、探究、实验等一系列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的鼓励,不但要认可学生的闪光点,还要通过语言鼓励学生勇于思考、积极交流,从而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知识
在现代教育模式中,情境是必备的元素,能够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构建学习情境时,教师应当注重情境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性,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的经验,探索出未知的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千米和吨》为例,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为千米、米、千克、吨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关于千米、吨的视频内容,比如操场的跑道、私家车的重量等等。接下来,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内容,引导学生探索出相关数学知识,如围绕操场跑一圈是多少米、想要跑一千米需要跑几圈、怎样衡量私家车的重量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已知的生活内容探索未知的数学知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提出导学问题,激发学生充分思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导学问题,激发学生充分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在情境下提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要开家长会,怎样给爸爸妈妈描述自己的座位呢?”很多学生都会以第二排、第三列等形式进行描述。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提问:“排和列描述得很清晰,但是可能会有所误差,比如从左数和从右数第二排各不相同。假如我们的座位是一个坐标系,能否尝试在坐标系中描述呢?”教师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究出二维坐标中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加强逻辑思维培养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中常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在其中,直观地呈现出来图像化知识,让学生根据图像化知识进行充分思考,从而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知》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从视频片段中学习平均分的概念。接下来,教师可以将平均分的概念以图片形式直观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加强对分数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图像内容探索出数学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能力是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育方式,通过构建生活情境、设置导学问题、运用信息技术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玲.小学数学课程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案探究[J].新智慧,2023(12):126-128.
[2]尉爱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20(25):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