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健华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广宁第一中学526300

摘要

高中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对于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进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高中数学教学角度,分析了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正文


引言:高中数学教学仍存在着学生深度学习意识薄弱、教学内容过于片面等问题,导致学生仍停留在浅层学习状态,无法发展核心素养。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立足发展,积极将新理念、新方法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当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尽管我国在持续推动教育领域的改革,但以往的应试教育影响深远,依旧有部分教师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过于看重成绩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其无法真正体会到数学学科本身的魅力。同时,过于看重学习成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路,导致学生认为只要死记硬背知识便可以得到高分,不利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数学学科本身有其独有的规律和内在价值,若是单纯死记知识,而非对数学知识点展开深层次的挖掘,势必难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二、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现阶段,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想象力和主观意识,与此同时,因为数学知识有着变化幅度大、抽象性强的特点,使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困难。基于此,教师要灵活使用信息技术,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原本过于抽象和晦涩的知识点整合起来,方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深层次的探究,在强化学生数学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其学习热情,这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以人教 A 版数学必修第一册“三角恒等变换”的教学为例。在正式进入教学环节前,教师可以提供由相应知识点录制成的微课,采用MG动画的形式给学生直观、明确地展现知识点,并围绕知识点布置练习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取材,并通过动画的方式进一步简化教材中烦琐复杂的知识点,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便利,最大限度减少对课堂时间的占用,在减轻高中学生学习压力的基础上深化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在“三角恒等变换”这一节中,两角和差公式以及二倍角公式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以此为中心,采用视觉动画的形式,结合过往所学内容完整呈现推导过程。在使用公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正推和反推,通过模拟训练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观看视频后,教师可以采用随机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果两个课时之间存在较大间隔,教师还可以采用线上交流的形式,了解学生在观看视频和模拟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带着问题投入到深度学习实践中,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起到强化知识解读的效果。实际教学中,不同学生在学习兴趣、理解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反馈的具体情况对后续的学习计划做相应的调整,鼓励学生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探究,为后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二)尊重个体差异

教师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这一教学理念,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好而给予优待,也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忽略不管。此外,教师不仅要在学习方面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还要在思想层面给予其关照,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思想,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着眼于自身未来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例如,在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三角恒等变换”的教学中,教师摒弃以往强调学习过程统一的理念与模式,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进而加强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能力的不同布置问题。对知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在安排课堂小测验时可以尽可能地选择简单的题目,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若是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教师便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延伸性的思考类题目,使这一层次的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拓展类知识展开更为深入的学习,根据学生自身需求,助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符合“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能力欠缺的学生能在这一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拓展更加复杂且高难度的知识。此举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为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调动课堂氛围

与其他教学情境相比,活动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更具趣味性,教师可以在实施过程中融入一定的游戏元素,拉近师生关系,满足活跃课堂氛围的需求。设计活动式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活动过程蕴含思维价值,同时还要在教学活动实施阶段培养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以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概率”为例。抽签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抽签活动,随机决定抽签的顺序,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种方式对每位学生都是公平的吗?”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更加契合学生的日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有关抽签公平性问题的讨论和探究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尽管不同学生的抽签顺序不同,但每位学生被抽到的概率都是相同的,所以抽签方式具备一定的公平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可以有效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联系课本内容和现实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在更加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例如,在这章第一节“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教学中,正式进入到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基于此学习如何通过简单抽样的方式在总体中抽取样品。这类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并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结合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内容,使其真正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突破以往单纯说教式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论:综上所述,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高中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只能重复地背诵、练习,无法充分内化、吸收数学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认识到高中数学教学的转变需求,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身心发展规律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管理下形成深度学习思维,提升预习、听讲、复习等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景晖.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问题启发教法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15):41-43.

[2]陈丽娟.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15):14-16.

[3]王洋洋.提高高中生数学逻辑思维的价值与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15):8-10.

[4]陈志恩.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建设研究[J].教师,2023(15):36-3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