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正文
引言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课程改革也已经步入了深水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改革也进入到了关键阶段。然而,当前在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对于数学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然而,深度学习理论的引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深度学习理论,从而有效解决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再是仅仅教会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然后将黑板上的板书内容讲给学生听,学生通过笔记来记录教师所讲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会把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填鸭式”教学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其次,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思考,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有一些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从而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仍然比较单一,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仅仅是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也比较基础,缺乏创新性。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数学课程。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比较活泼好动,尤其是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非常喜欢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对这些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究欲。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取这种方式教学的话,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另外,这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为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自主地进行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要做出改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3.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都不成熟,对于学习知识也是由好奇和求知欲发展而来,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设计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但是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忽略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小学生虽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在教育水平上并不完善,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致小学生无法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缺乏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无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4.课程内容与生活脱节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数学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运用一些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课程内容与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只是简单地将数学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传授,学生虽然能够在课堂上获取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但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没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教学评价过于单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例如:“你真聪明,就是不认真”“你真棒,都会了”等评价语言,这种评价语言虽然对学生起到了鼓励的作用,但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便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认真、不主动、不配合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教师如果采用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则无法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导致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没有全面地了解。
此外,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及时了解与分析,也使得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另外,如果教师采用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还会使学生产生惰性心理,导致其缺乏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从而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1.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教材内容,对于教材内容的讲解仅仅停留在概念、公式以及例题的层面上。由于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只是按照教材上的文字和图片进行讲解,而忽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在深度学习理论下,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当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实现深度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在各个部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之间的不同之处,如图形之间的大小、形状等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教材中关于图形之间差异的知识点,然后通过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来帮助学生分析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的关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2.结合课堂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来促进其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当前,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教师需要结合课堂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促进其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探究。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之处。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同学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形特点,并引导其思考长、宽、高与表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结合教材内容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3.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情境中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激发,从而能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对于知识的深度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深入理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4.重视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掌握其中的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简单统计图》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统计图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绘制方法等知识来进行设计。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展示一些与统计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片来了解统计图的基本构成要素,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简单统计图。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据统计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统计发现其中有许多规律可循。然后再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下找出规律。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判断,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统计图的构成要素和绘制方法,还让学生学会了对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5.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单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间的合作,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互动,对于数学知识也难以理解。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重视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学习“除法”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如在学习“除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和研究,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小组进行合理分组,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6.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完善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大多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但是这种方式却难以真正评价学生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也不能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优势,更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完善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系,不仅要注重其成绩,更要关注其综合能力、个人品质等方面。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相关的题目。还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课堂表现”等方式来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促进其自我评价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深度学习理论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将深度学习理论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加强师生互动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多发言,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总之,深度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让深度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点感悟[J].胡佩玲.新课程,2020
[2]基于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动手操作有效性研究[J].黄美珍.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
[3]深度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郭维维.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