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构建,先学后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立德树人;先学后教;数学教学;策略优化
正文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数学教学既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要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品质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正面引导、感化、激励学生,去塑造、改变、发展人。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字面上看,“先学后教”是指先让学生自己去学,然后再进行教学。“先学后教”既是教育思想,又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先学后教”是尊重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要途径。
一、燃情激趣,驱动先学
情感催生认知,兴趣促进认知,在“先学后教”策略中,先学是前提,先学即学生先期自学,有了学生先学为基础,教师的教才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也更有目的性。驱动先学是“先学后教”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第一要务,驱动先学的策略较多,以下3种策略能起到较好的燃情激趣功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独立自学。
1.情境激情
情境教学法原理告诉教师:好的情境有助于发动和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具体生动的场景不仅直观形象,而且容易催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的认知。情境教学将抽象的数学内容融入情境之中,借助情境的直观性与情感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情境激情,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寓教学于情境之中,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学“认识升”一课时,笔者没有直接让学生比较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而是创设了一个“争牛奶”情境:妈妈买来一瓶牛奶,分给哥哥和弟弟,两个杯子的容量看上去差不多,哥哥随便拿了一杯,淘气的弟弟不高兴了,认为哥哥的杯子大,自己吃亏了,争吵着要和哥哥换。然后笔者出示了两只杯子,并往里面倒入牛奶:“到底哪只杯子的容量大,谁有什么好的判断方法?”
真实生动的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热情,引发了学生比较杯子容量大小的欲望和激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统一容量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了对“升”的自主探究。
2.游戏激趣
有人说“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学生喜欢的内容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牢牢记住学习的知识。兴趣不仅是学习的前提条件,而且是学习效率的保障。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驱动学生先学的重要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较多,游戏激趣便是其中之一,游戏激趣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迎合了学生学习心理,教学游戏化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驱动先学策略。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立场,设计游戏活动,组织学生在玩中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预学。
例如,在教学“算24点”一课时,笔者为了激发学生先学的兴趣,将自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形式,通过“算24点”游戏形式让学生进行自学探究。笔者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副扑克牌,让组长将这副牌按张数平均分成4份,每位组员1份。游戏中,每人同时拿出一张牌,利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算出得数24,最先算出24的人可以赢得这4张牌,然后进入第二轮游戏,看谁在3分钟内能够赢取最多的牌。欢快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算24点的兴趣,为了获胜,他们纷纷开动脑筋,巧妙地运用四则运算进行计算。
3.竞争激励
小学阶段学生都有很强的胜负欲,喜欢和别人比赛,总想获得第一名,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争强好胜是人的天性,小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比赛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比拼活动,让学生比一比谁会独立解决难题,比一比谁的解决方法好,比一比谁最先得到问题的答案。
在比拼活动设计中,教师应当丰富比赛内容,优化比赛手段,激励学生竞争,增强学生学习动力,驱动学生独立先学。例如,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算24点”等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比赛,有个人赛、小组赛、师生赛,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激活了学生思维因子,促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展开自学活动,达到了有效先学的目的。
二、让学引思,保障自主先学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有诸多弊端,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新课程主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倡导让学生立在课堂中央,积极主动地开展自学活动。“先学后教”不仅彰显了对学生的尊重,也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对学生人性的一种关怀,彰显了立德树人的主旨。
在“先学后教”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驱动先学,更要保障先学。保障学生自主先学,需要教师做到让学引思,让出教学时间,让出课堂地位,给学生的自学提供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这就要求教师限时讲授,减少教师活动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自由活动。教师的让并非对学生不管不顾,而要适当引思启迪,为学生的自学穿针引线,以提高先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正方体展开图”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正方体相对面在展开图中的分布情况,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笔者给学生提供了正方体纸盒与剪刀,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先学过程中,笔者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各组提供充足的材料,同时在各组间穿梭指导,为学生的先学保驾护航、助力加油。这样,学生较好地完成了预学任务,为笔者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供支架,借助工具预学
崎岖不平的山路走起来很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因此,登山人手中都会拿一根手杖当作支架。学生先学如同攀登山峰,在学生先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支架,为他们的自学提供支撑,辅助他们自主学习。
自学的工具有多种多样,如模型、学具等实物性材料,如学习导单、表格等文本式材料。学习导单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单,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任务等项目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武器。手中有了学习导单,学生就学有所指,学有所依。例如,在教学“正方体展开图”一课中,在学生预学时,笔者不是只给他们提供正方体纸盒与剪刀,也没有让他们随意裁剪,而是让他们根据学习导单上的提示进行操作。笔者在学习导单中主要设计了这几个提示要点:1.裁剪时要沿着棱剪,各个面要相连;2.展开———折叠———展开,想想剪的过程与方法;3.观察展开图中6个面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4.还有其他不同的裁剪展开方法吗?用小正方体试试。学习导单助力学生自主先学,自学效果显著提高。
四、相互协作,多元合力研学
俗话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无穷的,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先学后教是一种合作共赢,这里的合作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学生自主先学不仅有独立性先学,也有同伴合作性先学。“先学后教”实际上是一种多元合力研学,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研讨,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
多元合力研学既是一种互学,更是一种互教,有师生之间的教,有生生之间的教,可以是教师给学生讲解示范,或者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学生扮演小先生,开展学生教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成果借鉴经验。例如,在教学“正方体展开图”一课中,笔者不小,思维含量很低;有的问题太深,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的问题太浅,学生随口就能应答。
核心问题不仅要聚焦核心知识、核心思维,更要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当下一些碎片化的问题教学中,很多学生的数学学习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单一、肤浅。借助核心问题,可以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路径,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借助核心问题。用核心问题导学,能避免传统的“师问生答”的单一、枯燥。核心问题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展开深度的数学思考、探究。核心问题看似简约,但却是“以简驭繁”,“简中有道”“简中求道”!用核心问题导学,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学”的乐趣。
比如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核心问题:如果你是舰艇上的一名水手,你如何向舰长汇报敌方舰艇的位置?这样的核心问题,会催生学生深度思考。一开始,学生的思考是比较肤浅的,比如“敌舰在我方舰艇的东北方向”“敌舰在我方舰艇的西南方向”,等等。但在应用多媒体确定敌方舰艇位置的时候,学生发现这样的一种“仅仅用方向确定位置的方法”比较模糊,不能对敌方舰艇进行有效定位。据此,学生会在方向(比如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等)的基础上,借助指南针,以“南北方向”作为基准,增加一个角度,比如“北偏东30°方向”“南偏西60°方向”,等等。通过这样的一种条件增设,学生认为就可以精准地确定位置了。在此基础上,多媒体展示向我方舰艇的北偏东一点钟方向开炮,却不能击中目标。由此,学生顿悟,这样的一种确定位置的方法,只能将敌方舰艇定位在我方舰艇的某一条直线上,而不能定位到一个具体的点上。学生会在深度研讨中增加第三个描述,确定位置的量———“距离”,如“北偏东30°方向30千米处”等。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数学探究逐步深入,认知逐渐走向清晰。从“一维度”的“用方向描述位置”,走向二维度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敌方舰艇的位置也由不确定走向了确定。在这样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考得以充分展现,学生的空间观念也能同时得到发展。
核心问题并不是学生能立即作答的,而是能引发学生的讨论、交流,具有一定的思维、认知价值的问题。核心问题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发挥着主导性、关键性、核心性的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核心问题,让核心问题能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
五、评价干预,优化指导
教学评价发生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先学后教的“后教”环节也能产生良好的干预、引导作用,便于小学数学教师使用具体的评语去点评“先学”效果,以便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先学后教教学实践指导中,教师要通过即时评价去干预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评价干预对保护小学生的学习自信与自尊心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笔者虽然十分看重课堂评价,但是并不会滥用评价方式去干预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免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经过前期长时间关于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学习,本班学生在数学课上也能自主推演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数学公式,但是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有的小组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协商能力,整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有的小组则表现得有些被动、敷衍,且小组的凝聚力不强。对此,笔者选择对第一类小组进行赏识评价,肯定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探究效果,由此让学生保持学习的自信心,而对第二类小组,笔者则指出对方合作程度不够的现实问题,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合作学习任务。
结语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数学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探究和交流,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由此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发展数学思维。在数学核心问题的驱动下,凸显学生“学”数学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因子,真正成为数学知识的发现者、建构者和创造者,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因学施教”的数学学习新样式。
参考文献
[1]郑敏慧.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设计预评价探析[J].亚太教育,2022(15):102-104.
[2]王亚艳.优化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落实“双减”理念[J].亚太教育,2022(15):161-164.
[3]党锁宁.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2(07):42-44.
[4]安育春.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2(07):95-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