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爱国主义渗透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正文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家园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教师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教育工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引领学生从语文知识中感悟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感染,从感情上接受熏陶,在心间播下爱国的种子,结出丰硕的果实。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爱国主义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综观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部分教师热衷于开展文化知识教学活动,但是没有注重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比重,导致学生难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爱国教育,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浅表层次。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选择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爱国主义资源,却忽视了对提问尺度的把握,导致学生在问题思考上耗费了过多的时间,影响思考的深度,且无法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爱国主义资源,爱国主义教育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1.2缺乏爱国主义行为指导
部分教师在学生尚未理解爱国主义现实意义的情况下便开展综合性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但未能给予学生良好的行为指导,导致学生的学习思路偏离正确方向,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感。部分教师的教学过于拘泥教材,忽视了教育拓展的重要性,导致一部分学生对爱国主义行为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基础方面,难以把握正确的实践学习方向,无法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内涵,难以肩负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2.1解读教材,深挖爱国主义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学资源。通过解读教材的方式,深度挖掘爱国主义资源,引领学生把握文本实质,可以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切入点。为此,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引领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三年级下册《赵州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共读课文,让学生用笔标注出描写赵州桥独特设计、创举惊人的语句,体会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赵州桥的建桥历史,了解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理解我国建筑发展的光辉历史,在心中燃起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描写赵州桥历史文化价值的语句,介绍以石匠李春为代表的“大国工匠”,使学生受到感染,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学生能够感知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良好的熏染,从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成效。2.创设情境,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小学生容易对形式新颖、色彩艳丽的图片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运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教学资源,冲击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基于此,教师应该选择符合《纲要》要求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语文知识体会图片内涵,从而激荡学生的情感,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运用希沃电子白板直观展示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触。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热爱祖国、勇于攀登、科学求实、同舟共济、淡泊名利的载人航天精神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使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航天员“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借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产生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课文中提及的“程控电话”的图片,让学生借此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的情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立志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贡献,产生良好的爱国情感。
2.2扩充资源,拓展爱国主义教育
选择恰当的方式扩充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域,还可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深化学生的爱国之情。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合适的课外读物,为学生讲述不同的名人志士的故事,创新教学形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其高尚的情操。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展示“十二生肖铜首”的有关资料,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同时,播放钢琴曲《我的祖国》,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侵略者掠走我国文物的经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以分段朗读的方式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圆明园被侵略者损毁的历史,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切身感受新时代国富民强的生活,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收集与爱国主义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源,如纪录片、历史演讲、国歌演唱等。可以将这些资源用于课堂展示,或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些资源能够生动地展现国家的发展历程、优秀先烈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供丰富多样的绘本和图书,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爱国主义精神。选择适合年龄段的绘本,讲述国家历史和英雄事迹,使学生融入其中,并从中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策划红色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国旗下讲话、道德模范故事分享、先烈故事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能够通过互动和参与,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和认同。策划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展示与爱国主义相关的文物、图片、作品等。学生可以通过展览深入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感受先烈的奋斗精神。展览还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和合作,培养他们的研究和表达能力。在重要的红色纪念日和节日,如国庆节、党的生日等,组织相关的庆祝活动,包括主题讲座、合唱比赛、制作手工作品等。通过这些庆祝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爱国主义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设计一些启发式讨论和辩论课题,让学生就与爱国主义理念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辩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以上的资源拓展,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感受爱国主义,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这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开展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感受爱国行动,从而肩负起民族振兴的重任。为此,教师可以围绕不同的知识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于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张思德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课文的同时,运用简练的语言介绍张思德的革命人生观,让学生通过了解革命志士为了国家未来和民族复兴所付出的代价,懂得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革命先辈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了解“为人民服务”的现实意义。课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开展悼念张思德同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为人民服务”的认识,使学生通过实践树立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信念,积极、主动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学生学习国内外经典诗词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诗经》、《红楼梦》、《童年》等。组织朗诵、背诵、演讲等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推荐与爱国主义相关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如《雷锋的故事》、《我的祖国》等。通过阅读、讨论和书评等活动,引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并促进他们对爱国精神的理解和思考。组织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创作与爱国主义主题相关的作文、诗歌、演讲稿等。学生可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事迹的赞美,或者分享自己的爱国故事和感悟。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通过亲身接触红色历史,让学生了解先烈们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从而引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选取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优秀纪录片、动画片或影片,安排学生观看,并展开相关的讨论和反思。影片中的故事和情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的自豪感。利用语文课堂或校内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主题的情景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的认同。开展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在活动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关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
3小学语文课堂爱国主义渗透教学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爱国主义是指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的精神。下面解释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学的意义。
3.1培养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可以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从小树立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意识。
3.2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语文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学习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等,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3.3培养爱护环境和社会公德心
爱国主义教育还包括爱护国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爱护家园、保护生态的责任感。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倡导社会公德,如尊重他人、守纪律、勤劳努力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观念,为社会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3.4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
通过学习和感受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和先贤的崇敬和敬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国家文化的传承和社会发展的繁荣。这对于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和塑造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亲身体验知识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点燃心中的爱国思想“火把”,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为此,教师可以采取解读教材、创设情境、扩充资源、开展活动的策略,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意识,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王亚龙.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2(29).
[2]马晓凡.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3(13).
[3]史文敏.谈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5).
[4]韩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J].安徽教育科研,2022(10).
[5]杨瑾.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推进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