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赵霞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第八中学:0751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不再单纯重视课文、字词、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知识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兴趣、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站在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角度优化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文章从文本体裁、能力培养、文本解读三个方面,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正文


目前已有的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更快进入学习状态,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也大有裨益。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把握教学发展新契机,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促进语文教学质量提升。

一、运用多媒体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氛围

过去,初中语文的授课方法多为讲授法,教师利用黑板等教具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单方面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而运用多媒体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以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雪》为例,文中用了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导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这首诗的朗诵音频,通过朗读者的配音,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进而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诵读中,读出激越、豪迈的语调,读出速度、重音、停顿、节奏,跟随录音一起处理语速、音量、语气的变化,感受诗词的情感美与音乐美,并领悟上下关系,切实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与人格魅力。之后,教师需要学生分组开展讨论,让其发表自己对该诗词的理解与看法,以深化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二、运用多媒体的丰富性,再现文章情境

古诗词赏析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资源丰富,涵盖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记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拉近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通过多媒体提供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拓展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以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木兰诗》为例,文中成功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其表达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该篇文章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并初步明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歌的结构特点与修辞特点,掌握其叙事方法。虽然此前已经有不少学生听说过,对于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但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不少学生仍然对诗词内容、表达的情感价值理解上有困难。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拓展学习资源,比如在正式讲解前播放木兰替父从军的迪士尼动画以及电视剧,并播放相关的音频资源,让学生听朗读,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诗词背景的理解,准确抓住诗词中木兰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对其形象有清晰的认识,把握诗词的主题,体会到文章兼具气势雄浑、刚健清醒的诗意美感,以及少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建立卓越功勋的情感美、女性美和人格美。同时,教师可播放柔和、缓慢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完成对“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部分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其对情景的理解,感受木兰的苦闷、忧虑及做出决定的过程;对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部分的朗读,教师需要播放快节奏、激昂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木兰的勇敢和义无反顾;在后续内容的阅读中,教师应播放节奏欢快的音乐,让学生感悟木兰返家时的愉悦心情,实现文章情景的再现。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再现文章内容的情境,可以丰富课堂内容,给予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让学生直观地展开想象,感受课堂的教学意境。

三、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优化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均经过精挑细选,每一篇文章均含有深刻的内涵,如少小离家的思念、中秋月圆的团圆、长城不倒的信念、民族英雄的爱国气节……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某一阶段表达某种情感或观念而写成的,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文本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视频、音乐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尽快投入文章所表达的情绪之中,切实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以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背影》为例,此文章的情感价值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领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背影》中有许多经典的桥段,比如父亲为儿子艰难买橘子的场景,文章从人物、情境描写中能够透露出主旨——深深的、无微不至的父爱。传统的教学仅仅让学生自行阅读,体会文章的情感,而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让学生配合观看一段相关的影片,接着将影片调为无声,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理解为影片配音,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对于文章的印象,自然而然会使学生对于“爱”的感悟加深。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会拥有更加深刻的事物感受力,情感体验更加深刻,也更容易感知事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会越强大、透彻。

四、运用多媒体的多样性,优化课堂结构

多媒体资源丰富,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手段,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结构,对课堂的不同内容进行平衡,使得课堂的结构更为合理。除此之外,多媒体作为教学复制手段,也要使用适度。因此,教师要对课件的内容合理构思,每一环节的教学要详略得当,内容要适量。以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致橡树》为例,该诗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确诗人所追求的爱情观,并准确分析橡树及木棉的形象及含义,以提高其对诗歌的赏析能力。由于这首诗歌的内容相对较浅显,诗歌中的许多词汇、知识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学生便可以自行理解透彻。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就可以从背景渲染的角度出发,呈现诗歌中出现的诸多意象,在课件中插入简单的背景音乐,将课堂时间多预留在学生品读、感悟、发表个人见解这一环节,让学生自行探索诗歌中的内容,挖掘诗词的朦胧之美,学会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自由朗读,体会诗歌中的“泉源、险峰、凌霄花、鸟儿、日光、春雨”等意象,并利用多媒体投影上述意象的图片,让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加强意象理解,并联合上下文感悟意象背后的含义,进而实现对诗歌的深层次理解。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增强文章的直观性,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中,还能优化课堂结构,将课堂时间集中于重点、难点内容,使得语文课堂更加灵活;学生也能花更多的学习时间在重点内容上,能够更为快速地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应站在现代化教育视角,改变以往单向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式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图文、音像的综合辅助下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菊琴 .信息化课堂的建设路径研究——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为例[J].中国新通信,2022,(24).

[2] 王倩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困境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