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策略
正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小学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模式相结合,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优势,更好地提质增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体验数学的乐趣,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的运用状况和运用特点,并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施途径,以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当前,数学课堂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处于不断升级和完善的阶段,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信息技术应用形式单一、利用效率低。目前,大部分学校都购置了大量的多媒体设备,组建校园网,甚至建立了专业的计算机教室,但这些资源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应用效率较低,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流于表面,与数学学科结合性低。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但却忽略了与数学学科特点的结合,忽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考虑,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多媒体应用和技术使用上,使得花样的技术应用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掌握。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很容易存在多媒体内容过多,播放速度过快等问题,给学生留出的思考时间较少,往往学生还未经过思考和探索教师就将答案显示出来,这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比较不利。
第四,信息技术的应用影响师生交流。适当应用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互动,但若是一味使用信息技术,导致课件内容烦琐,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关注课件上,减少了对学生的关注,将不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更不利于师生间情感的培养,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出现以上信息技术应用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学资源和教师两方面。从教学资源来看,部分学校虽然加大力度置办硬件信息化设备,但却缺少对相关资源的整合,也缺少完善的信息化教学机制与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时,缺少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导等,难以保障应用效果。从教师方面来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虽然其数学专业能力较高,但却对计算机应用不甚了解,导致其无法灵活高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或开展教学活动。还有部分教师具备信息技术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仅注重信息技术的引用却忽略课程教学的逻辑性和有效性,导致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开展,丧失其原本的应用价值,也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二、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十分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除了激励方式外,改善教学环境和转变教学方式是提高其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将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数学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呈现更为新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之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转变教材状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教材的应用效果决定着教学的整体水平。传统的课程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本身较为抽象,教材内容相对单一,且各单元版块之间的关联性较低,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的系统传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单一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形式,并将各版块内容相衔接,使学生更好地梳理学习内容,掌握数学知识。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使其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并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提高自我探索能力。
(三)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一方面,在备课期间,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素材,搜索更多的教学资源,减轻备课负担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备课效率与质量,使得教师可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研究上。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可直接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抽象的知识,或事先预备训练内容等,节省黑板手书时间或各教学环节的准备时间,使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丰富知识储备
数学知识涉及范围广、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仅依靠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是十分有限的,难以满足学生数学学习需求和数学思维发展,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延伸拓展知识,往往以口述的方式进行,不仅难以达到知识拓展效果,还可能使学生更加迷茫,影响数学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所拓展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各知识间的关联,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态演示更好地了解拓展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并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比如,在学习“图形运动”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三角板工具旋转的方式,得到相应的图形。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引导学生正确操作,教师很难一一指导,此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就可将旋转过程有效地展示在课件上,使学生可参考课件进行旋转或纠正自身的错误,准确掌握旋转相关知识,并对所拓展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课堂教学效率会大幅度提升,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并探索延伸知识,提升其基础水平和创造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问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之所以难度较高,重点在于数学知识理解难度较大、记忆难度较大,且其中涉及较多学生先前没有接触的知识内容,尤其其中的公式概念或推导公式等,会阻碍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形成惧怕心态,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在数学课堂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协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合理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可以协助学生形成完备的数学知识系统,将抽象的知识更好地掌握并清晰地理解,加深学生记忆,以此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比如,在学习关于“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课程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其亲身经历体验,突破难点问题,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将相应的图形均分,再对各部分进行挪动,重新拼接为新的图形,让学生观察所形成的图形特征。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体验,以此类推,将图形不断均分更多部分,再使其观察所形成的图形特征等。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参与到探索和体验过程当中,使其对相应图形的具体特征和计算公式等形成动态认识,不仅有利于其数学思维的培养,更有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其通过体验和经历,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习中的难点问题。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导入
课堂导入是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前提基础也是关键一环,只有保证课堂导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确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后续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教师可利用微课这一新颖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使得导入更具乐趣、内容更加丰富,与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相适应。对此,教师可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课程导入作为核心,加强完善设计方案,利用微课设计导入过程,优化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并进行深度学习。在利用微课导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两点内容。第一,微课内容要与课堂教学主题相一致,紧密联系教学目标及内容,保证导入过程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吸引学生兴趣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问题,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第二,微课设置要注意时长控制,要避免多媒体演示过多分散学生注意力,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即可,做好课堂的时间管理,发挥微课的导入作用。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是当前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还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进行简单的“年月日”相关知识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加深学生记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构建画面或视频等,对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将日历、重大纪念日的日期等在多媒体上展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更多的认同感,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样以“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圆相关的视频,如车轮运动的视频等,将圆的知识特征以车轮的形式呈现出来,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沉浸其中加强思考。教师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提问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等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圆形的特征和特点,了解其与其他图形间的不同,进而对圆形的相关学习内容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五)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数学教学是为生活所服务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而是应加强与生活实际间的联系,在数学课堂上,多加引入生活实际案例或常见的事物,以学生了解的生活常识,拉近其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减少学生与数学学习间的距离感。受到实际课堂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真正将生活中的实际事物或场景搬入课堂。比如,在学习“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时,教师不能将实际的医院、商场等各场景或建筑搬到教室当中,但却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其以图片或动图、视频等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生活实际,避免出现以往对抽象知识理解不到位,难以接受的问题。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教师可以直接将各建筑间的地理位置关系、方位情况和行走路线等生动地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易地理解其中的关系,掌握知识的根本内容,降低解题难度,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并将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发挥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成为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教学水平,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下,丰富知识储备、突破难点问题、优化课程导入、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师生互动、强化理解感悟,打造更适合于当前时代背景和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特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能力,优化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婷.基于信息化条件的小学数学教与学变革途径探究[J].新课程,2021(17):144-145.
[2]郭奇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研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1(6):69-70.
[3]刘敏.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0,No.342(16):76-77.
[4]赵晓霞.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7):74-76.
[5]田蕊,熊梓吟,NormandRomuald.疫情之下全球教与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OECD《2020应对COVID-19教育指南》解析与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4):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