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开展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教学应用
正文
游戏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具有同样强大的吸引力,虽然小学生已经进入了系统接受学习,掌握知识与方法的阶段,但是学生仍然保留着童心。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正在被改变,围绕学生中心,尊重学生天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借助游戏化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促使学生在游戏学习中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乐趣,构建高效课堂。
一、利用游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从极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紧张心理,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游戏的设计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结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造成学生更大的心理负担。教师设计的游戏要能够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肥皂泡》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文本的阅读之后进行游戏活动。在梳理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肥皂泡的具体制作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肥皂、水和吸管等材料,让学生自己制作肥皂泡并且观察肥皂泡的颜色和形状等。学生在制作肥皂泡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问题,比如肥皂和水的比例是多少?为什么出不出来泡泡?教师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肥皂水的配比,通过趣味性游戏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
二、将游戏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游戏化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还能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合作能力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合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在合作学习环节,学生与小组成员共同配合,分工合作,通过齐心协力的学习解决任务难题。教师在教学中将游戏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促使学生通过合作高效学习,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花钟》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导入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多媒体图片中说出每种花的名字,并且说一说这些花开放的季节。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完成课堂游戏。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花钟是什么?是用花朵做成的钟表吗?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文感知的过程中回答教师的问题,探究花钟背后的秘密,增加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
三、组织课本剧排练活动,丰富游戏化教学形式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得到教师的尊重,课本剧是基于课本内容的一种表演学习形式,借助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还原、体验文本内容,通过学生的加工创作焕发生机。在参与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全程参与,对课本剧的表演剧目、表演人员、表演形式,台词设计以及道具准备等进行全方位的准备,在表演中揣摩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游戏与课本剧形式结合起来,通过与课文黏性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七课《巨人的花园》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组设计课本剧,完成表演。学生在开始表演之前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巨人为什么不让小朋友们进入自己花园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巨人花园的春天迟迟不来的原因。将文本前后部分进行对比,突出巨人花园发生变化的原因:小朋友们到花园玩耍。然后将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尽情玩耍的画面表演出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小鸟、小花、雪、霜以及北风和冰雹之间的对话设计出来,并且借助他们的对话揭示课文的道理:要做一个乐于分享的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游戏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改革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起到较好效果。将语文知识融合在游戏情境中,学生在完成游戏的同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趣味性学习氛围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提升学习质量。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与游戏选择,借助游戏基本形式达成教学目标,保障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宇莲.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08):61.
[2]尚攀颖.新课改下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化教学[J].小学生(下旬刊),2021(07):79.
[3]仲文文.探究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2(11):7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