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意义与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正文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讨论的热点问题,成为当前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文化、审美、语言和思维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传统文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促进学生品格思想等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学生的人文品质,构建高质量语文教学体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1.有助于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程度有限,在语文阅读学习中不能完全理解文本信息,分析文本内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和古诗词等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学生也无法理解作者寄托在其中的思想感情。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传统文化中承载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宝贵的精神品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和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取正确思想认识的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3.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和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播带来冲击。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对外来事物的好奇心忽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守住我国的传统文化地位,让学生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魅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1.课前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并不会直接展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材中,大部分时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传统文化身影。在课前备课中,教师要深入钻研语文教材,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备课的质量。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中,学生在学习《龟虽寿》古诗时,部分教师会将备课的精力放在字词的分析中,忽视其中的传统文化因素。《龟虽寿》这首古诗不仅展示出了生动的意象,也表达了作者老当益壮的精神品质和情怀。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诗词意境的赏析,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认识到古诗中的哲理,培养学生在古诗鉴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能力。
2.课堂上渗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古诗词等距离学生今天的生活几百年不等,与现代生活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学生在阅读中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思想感悟。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分析这篇文言文的过程中,着重为学生介绍什么是“进谏”。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影视剧中的“进谏”行为,为学生讲解“进谏”的形式和过程、特点等内容。然后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再现“进谏‘的情境,深化学生对政治文化的理解。
3.课后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意识到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通过课外阅读的延伸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在新时代起到的重要精神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继承意识。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后,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结合互联网上对《红楼梦》服饰、饮食、建筑、封建等级等方面内容的研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阅读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宝贵财产,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引导作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增长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形成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从阅读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娜.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与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16):123.
[2]王亚娥,王维华.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意义与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