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正文
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氛围较为枯燥
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在实际学习时更加偏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学具备较高的逻辑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再加上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落后的教育观念以及落后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普遍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主,这就使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学习兴趣逐渐削弱,甚至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的深化改革,教育事业从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发展成果,落后的教育观念以及枯燥的教学氛围也逐渐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受现阶段落后的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普遍以“教”为主,偏向常规型的教学授课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和学习感受却被大大忽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全面优化,从中积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在此的帮助下实现最大效率提升,以此来达到减负提质增效的教育效果。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改着重提出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坚决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进行升华转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而在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下,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从中切实突出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化学生的学习思维,并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形式,使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实现减负,提质增效。
例如,在数学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节课展开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设置对分课堂,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掌握前半节课,由教师指导总结的方式掌握后半节课,促使教学,讨论,评价之间的融会贯通,并从中充分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强化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加强教学互动,营造教学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教学互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可以促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教学课堂下展开高效率的学习,并从根本上减轻小学数学教学负担,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现阶段的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对于学习的认知不够全面,学生的多数的学习行为都受到兴趣的驱动,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年龄差异和综合因素影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大大削弱,而通过增加教学互动频率,借助教学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距离,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减少学生的心理芥蒂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接受学习,并从中发现小学数学教学趣味,对小学数学学习形成兴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思考、交流、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多样化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加丰富,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期间通过巧妙设置生活情境的方式,也将能够使得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提高其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将其设置为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然后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小张的小狗在外面走丢了,而回家的路有三条,分别是ABC,那么小张的小狗会从哪个方向回家最早?对于此问题,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计算三条路的距离,然后比较出哪条路回家的时间最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其次,教师还可以将其设置为一道实际问题,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完成练习题。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通过情境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使得其能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引入小组互助学习,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为了更好地凸显多样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效果,将需要充分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积极引入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知识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实现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的提升。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面、顶点等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长方体与立方体的拆解实践中,由此使得立体图形能够转化为平面图形,由此使得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能够得到有效培养。在拆解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小组成员相互探讨立体图形在展开后所涉及的长宽高变化,由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
在此过程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的经历、知识体系、成长环境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将立体与平面图形进行转换时,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此,教师应该利用折纸技术,事先准备好较多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并以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展开辨析和研究。在进行小组互助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结合,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例如,正方体与长方体各自有几个面。然后,就可以按照老师的提问,将这些长方体和立方体分解开来。通过拆解的方法,学生可以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转化为平面图形。在进行转化的时候,学生也会将自己的拆解过程进行分享。通过小组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将能够更好地使其在互动氛围下深化对立体图形分解结果的认知理解,进而为后续理解和求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体积、面积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灵.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2,(29):205-208.
[2]贾明.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J].学周刊,2022,(34):3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