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正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落实,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如何提升教学效率是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数学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阶段发展特性及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上,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由此构建小学数学高效 课堂,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一、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以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发现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第一,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深受陈旧理念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依旧沿用老化的方式授课,这种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单调、无趣,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墨守成规”,常常直接给学生灌输数学定理或公式,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只进行反复讲解、强调同一解题模式,很少创新方式方法;第二,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长期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如同一只被拴着绳索的“羊”,教师往哪走,他们就跟到哪。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不懂得如何思考,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当遇到不会、不明白的习题时,第一反应不是思考,而是等待教师公布答案。以上种种,都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亟待广大教师关注、解决。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一)创设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提升课堂趣味性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其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和监督管理、为学生布置任务而展开学习。而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极易被外界环境因素干扰而转移注意力,尤其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更加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先为学生构建一个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情境的引入,使学生能够沉浸于知识的探究,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点,同时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教师在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也能切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调整教学的进度,由此推动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同时,面对较为晦涩和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构建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对于小学阶段没有升学压力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其学习的最大动力便是兴趣.教师若能够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激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便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沉浸于获得知识的满足感,这样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大有裨益。因此,在实际落实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创新意识,深度研究教材内容,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寻找创设趣味教学情境的途径,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划分小组,开展合作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许多新颖、先进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合作探究”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如何理解这一学习方式呢?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要扮演好“引路人”这一角色,全方位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打造民主化、开放化的学习平台,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成为主要角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情况有清楚把握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划分,各个小组就某个问题展开交流、探讨,在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这样,就促进学生由最初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以“可能性”这部分知识内容为例,教学主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一定”“可能”以及“不可能”的含义,并且学会运用这些词语、举例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了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划分,学生需要在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可能性。如,某个组员阐述某个事件,其他组员则需要说出这是什么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开放不等于完全放开,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适当、适时、适度地予以引导和帮助,保证探究活动的有序开展.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学生阐述一些事件,并且就其属性进行说明.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小组,教师不能“吝啬”赞美,要加以夸赞、奖励,在起到激励作用的同时,还能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带着更加高涨的情绪投入数学学习和探究,助推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三)基于实际生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更新和补充,逐渐形成如今支撑众多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而小学数学教学存在学生所学知识浮于课本的现象,学生缺乏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故教学知识应源于实践需要,最后也要应用于实践,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将教学方式、授课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具体地,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联系生活素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而不是仅限于孤立的数学法则、公式的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整合购买、生产、体育运动等现实问题设置题目,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并借助整合结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践行知识要用于实践。教师应当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变成学生日常生活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知识,这不仅避免了教学进程的枯燥,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实践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很多人认为数学是抽象的、神秘的,但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内容是与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最为密切的,所涉及数学原理也多是对现实生产、生活问题的抽象和概括.有心理学研究指出,当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时,学生会具有更强的求知欲望,并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故教师教学计划的制订需要以学生的成长环境为参考依据,将数学原理和逻辑渗透到学生所熟知的场景和事物中去,提高学生抽象、总结、对比、实践的能力。将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小学数学教学,能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改变传统照本宣科
的教学手段,发挥创新意识,构建充满趣味性的高效课堂,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知识学习,进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小军,卢静.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J].中华少年,2020(2).
[2]仲蕾.重视教学策略提升学习效率:略论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策略[J].新课程,2020(12).
[3]谭彬.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6).
[4]黄海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习效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性[J].新课程(综合版),20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