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情趣
正文
教师应按照新课标理念对语言教学进行优化,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学生在感受美、看到美的同时,产生对美的追求,从而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文化和语言中挖掘出自己独特的情感。审美情趣既是感性的,又是主观性的,让学生形成不同的审美情趣,学会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语言的美,会激发他们学习和创造的欲望。
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强调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重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综合应用,却忽视了学生的感性需求,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美”缺乏认识,导致授课活动无法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情趣的培养内容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学生能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文本,抛弃阅读方法、阅读理解等教学要求,站在感性、主观的角度上审视语文作品,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以独立意识去审视文本,获取新的学习经验,感受文本当中的表达之美、情感之美,并根据个人的阅读结论对相关文本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感知、分享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其次,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观念的调整。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除了文化知识教育,还重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在阅读中,学生通过情境、情感、语言进入到故事中,随后获取鉴赏技能,感受语文中的表达美。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实就是对审美教学的合理延伸。
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因为受到了新课程改革发展等各种措施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对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有效的结合,开展教学模式的有效优化,并且还可以在课程当中凸显出更多语文学科特征的具体内容,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高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及更多的发展渠道。新课程标准针对语文教学提出来的要求是更加新颖,更加全面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关注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也能够通过有效的阅读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标准以及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从而对于一些美好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向往和充分的憧憬。除此以外,在实际生活当中学生也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技巧,对一些课外优秀的阅读作品进行品鉴和充分的欣赏,对学生自身的品格以及个性形成有效的熏陶,使得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的更加健康。当然这样也能够使得学生个性的养成更加的独特,让学生在更加美好的文学氛围当中对生活有所感受,使得学生拥有一定享受幸福生活的能力,也可以更好的对生活进行感知。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探究
1构建合理的阅读教学体系
语文作品的美需要呈现出来,而其中语文作品美感的体现需要教师对教学当中审美要素进行挖掘,构建更加完整的教学审美体系。在这一体系当中应该包含不同的部分,比如说文本的解读,还有情景的创设,以及教师教学手段的形象化设计等等。在实施的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指出参与审美阅读主体心理过程当中起到一定决定性作用和关键效果的,是审美情感的整个过程。
当然除了在课堂上做的一些准备以外,在课外活动当中审美的培养也非常的关键,需要将课堂内外的审美教育结合在一起,审美教学特别是应该在课外学习当中来进行有效的渗透。在小学语文阅读审美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课程,举办一些演讲活动或者是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这些交流活动当中对思维进行有效的开发,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在活动进行的时候,学生准备的发言要更加的完整,在活动结束以后,也可以让这些学生彼此之间交流一定的感想,展开科学的评论活动。在对学生交际能力进行培育的同时,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就可以达到多方面的目标。
2通过精读获得真实的体验
在阅读教学进行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合理的引导学生更加认真细致的对课文内容进行拼读,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对课文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思考虽然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但是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所以想要更进一步对课文当中文字的情感进行体验,就存在一定的阻碍。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精读获得较为真实全面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品读、体会在课文当中所包含的优美语句,并且对课文的思想和内涵有所了解。在学生精读的这个过程当中,教师的引导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可以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理解和掌握。当然教师在其中时机的把握也需要更加的恰当,必须要在学生有所疑问的地方来做好引导,这样才能够形成对于学生的启发,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在阅读学习过程当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
3挖掘文章审美特性,提升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所包含的文章以及面对学生所推荐的一些阅读文章本身的可读性就比较强,同时也具有一定审美特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尽可能的对文章审美性进行充分的挖掘。以《金色的草地》为例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这篇文章所描述的是金黄色蒲公英铺满大地的这个场景,大地呈现金色,表现出来的景色是非常优美的。在这篇文章当中的语言非常的自然并且细腻,如果只是泛泛的来进行阅读,那么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感受到文章当中所包含的美感。那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醒,让学生注意对文章当中的内涵进行体会,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基本情感,从中获得更多关于美的感受。而且就这些小学生来说,想要达到高层次的关于美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存在。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些小学生当下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具体能力的基础上来开展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可以在这个教育的过程当中,采取一些更加生动并且真正有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包含的美感,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和提升。
4自主阅读文本,调动主观情感
审美是个体对于美的解读与认识,是感性角度上的一种情感体现。个体的情感意识不同,认知态度不同,审美情趣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小学生感性思维敏感,其在接触语文作品时容易产生审美兴趣。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审美情趣被复杂、模糊的教学目标所掩盖。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挥,遵照课程改革方向,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教育,让“美”在课堂中发芽。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尝试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师教导转化为主动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尝试感受其中的审美意趣。
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雨”“秋天”等关键词上下功夫,引导学生产生审美情感。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所看见的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在描述秋天的雨时,语言的匮乏使得部分学生只能描述出秋天的雨的寒冷、萧瑟,并不能体会到秋雨中的美。此时,教师可以引入课文,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通过阅读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补充。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对自己的表述进行修饰,了解“秋天的雨”的特点,即秋天的雨降落在不同的地方,是冰冷的雨,也是带有颜色的雨。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学生会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析,对“秋天”“雨”进行描绘,让学生形成探究美的兴趣,加快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
5精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如果文本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育的“未完成性”,在育人活动中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从学生的关键阅读技能入手,既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本鉴赏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态度。对于篇幅短但寓意深刻的文本素材,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进行精解,在引导学生体验文本内涵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感性情感,激发阅读教学的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示儿》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开展精解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示儿》的表述通俗易懂,充满了对山河一统的无限向往,以及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在精解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诗句开展教学。《示儿》是陆游创作的一首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一句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表达作者是将死之人,看不到江山一统。简单两句,便将作者悲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学生能够通过古诗传达的意思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兴趣。而在后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鉴赏文本,感受文本中的情感之美、表达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语文中的美以更加丰富的方式表现出来。
6丰富审美方法,培养审美情趣
在指导学生审视美、观察美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借助不同的审美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创造感受语言之美、文化之美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将学习能力的甄别、选拔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感性元素无法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围绕课程改革的有关要求,教师要尝试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传授给学生不同的审美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借助讨论、感悟、探究等方式来体会语文作品中的独特美,帮助学生塑造独特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以鉴赏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语言表达、文章情感等角度入手,鉴赏课文的表达特点,使学生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也可以选择“红色文学”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将与红色历史有关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拓展阅读探究,借助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尝试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时,教师不能只考虑使用一种方法,而是要在感性认知、主观意识等角度上锻炼学生的语文技能,保障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鉴赏语文作品,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学会探究美、感受美。
结语
为了贯彻落实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可以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授课特点入手,在阅读中感受文本的独特之美。在指导学生阅读、互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以主观意识去解读文本,站在感性的角度上分析文本的教育功能。配合使用教学、互动、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不同表现。
参考文献
[1]张继兰.论小学语文阅读的价值及应用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2(07):112-114.
[2]孙书英.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的有效培养[J].小学生(下旬刊),2022(07):154-156.
[3]杨利.开展深度阅读构建高品质课堂[J].小学生(下旬刊),2021(07):5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