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及其对策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袁长普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外语系,西安,710018)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大学英语教学也日益受到关注。但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也逐渐显露出来,即英语教学中缺乏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本文就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及其对策展开研究。希望可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改善,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同时,这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交流。


关键词

大学英语;中国文化失语症;对策

正文


引言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加速,英语教学已然成为中国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担忧,对英语语言能力的过度强调可能导致忽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欣赏和了解,从而出现“文化失语症”或“中国文化流失”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在精通英语的年轻一代中,渐渐消失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和传统。这种情况不仅妨碍了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也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基本身份认同。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成因,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英语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促进跨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我意识,有望弥合东西方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强多元文化的合作,为构建人类和谐共处的全球社会做出贡献。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状

随着中国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大学英语教育在培养全球化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然而,在强调英语语言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指学生虽然具备高水平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对于自己的祖国文化了解不足或完全不懂,导致无法真正与西方人交流,也不能弘扬中华文化。这些学生可能掌握了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但却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独特文化特色和身份认同感。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师过分侧重单项技能的提升,忽视了文化传承,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存在严重的缺陷。此外,部分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欠妥也会加剧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症对学生成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知,难以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造成文化隔阂。其次,他们可能会缺乏身份认同感,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并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为了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优化大学英语教育。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将传统文化内容有机涵盖在英语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加强跨学科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加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信仰。

总之,“中国文化失语症”是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只有从教学、教材、学生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才能推动大学英语教育的实质性进步,更好地发挥出大学英语教育在培养全球化人才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成因

(一)教育体制的限制

中国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偏重考试成绩和单科成绩的考察,在培养全面人才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被投入到针对考试的课程学习中,导致对于传统文化、历史和普遍价值的了解和培养较少,缺乏学生对于自身文化的认知和掌握。

在大学英语教育实践中,由于英语课程多数被视为考试工具,这些课程往往只注重单项技能的提升,如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忽略了对于中国文化的涉及。这使得许多学生虽然精通外语,但却缺乏对国内传统文化、艺术和历史的基础知识和理解。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越来越流行,进而影响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方式。对于大学英语教育而言,西方文化的输入非常广泛而直接。由于英语本身是西方文化的表达形式之一,所以许多教材和课程都注重了英美文化的介绍,很少涉及中华文化。这导致许多学生不仅没有接触到传统文化,还开始将外来的思想模型和文化理念强加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使得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被逐渐遗忘和远离。由于中国教育体系普遍缺乏对国际化环境下的教育模式的适应性,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没能引起广泛关注,导致许多学生过多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并缺乏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认知。

(三)教师水平存在不均衡性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水平存在着不均衡性,这也是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许多英语教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缺少扎实地掌握和深度的理解。他们可能虽然能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教学,但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并不太懂得,这使得他们无法将课程设置在全球视野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从而因过度依赖外来的教材、素材,忽略了对本土文化的钻研和把握。其次,由于教育行业普遍薪资偏低,一些英语教师无法得到充足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使得教师群体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同时,由于当前教师流动率逐渐加大,一些被雇佣的未经过严格训练和筛选的新教师,可能对教学业务知识初步接触而已,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与标准的稳定提升。所有这些都导致英语教师的能力水平较低,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则更为欠缺。最后,还有一些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可能重视单纯技术性的教学指导,并未充分挖掘出中华文化中丰富、特殊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将其融入到教学中。相反,他们可能过于倾向于西方教育模式,忽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导致学生把学习英语与学习中华文化划上了界限。

(四)教材与教学方法不当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的不当使用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另一重要原因。首先,许多教材过于强调涉外资料的引入,以至于忽略了中国自己的文化资源。教材内容缺少对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知识的介绍,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知,反而强行灌输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其次,一些教学方法过度依赖口语或语法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与思想体验,这使得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而国内英语教育较为注重在语言方面的训练,传承维护中华文化元素、精神风貌及其传统价值则显得前后不一, 缺失对本土文化特点的讲解和探讨。最后,还有一些教师可能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创造性,而遵循传统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这对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中西方文化深度融合的能力造成了较大的限制。

三、改善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必须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还需注重强化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是改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对策之一。首先,应该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更加开放多元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课外活动、讲座等来增加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可以引入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尤为注意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将英语教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例如,在教授课程中穿插中国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案例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最后,学校应该积极引入中外语言文化交流项目,加强国际的跨文化交流。通过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举办学术论坛、夏令营等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知和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社会风貌和历史传承。总之,更新教育观念有益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秀的学习体验和培养方案,成为拥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秀英语人才。

(二)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首先,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加入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例如,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介绍中国历史、传统习俗和艺术等方面,将英语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英语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专门讲授中国文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这类课程可以涵盖文学、哲学、历史和艺术等各个方面,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和感悟其中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例如春节联欢晚会、书法展览、茶道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魄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注重理解文化内涵和把握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

(三)打造优良师资队伍

打造优良师资队伍是改善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对策之一。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并且还应该具备广泛的中国文化知识,关注中国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同时,也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技能,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其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定期的教学研讨、教育培训和学科竞赛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学科素养和创新意识。此外,还应加强国际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合作项目,在海外交流中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文化特点,将有益于他们在国内的教学工作中应对多元化需求。最后,大学应该建立完善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和个人发展的追求,从而为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更加优质的师资力量。

(四)改革教材和课程设置

为改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教材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必要的。在教材方面,需要更多地涵盖中国文化和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及其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同时提醒学生避免中式英语表达的误区。例如,在阅读教材中可以加入更多中国文学名著或者中国近年来的社会热点事件等内容,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增设相关的文化课程,或建立更为灵活、丰富的课程设置,增加文化类、社会类等非语言类专业课程,以及交流与人际沟通、跨文化交际等实践性课程。通过这些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大学生可以更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差异,增强他们的文化智商。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文化包容性的人才。总之,想要有效地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教材和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英语教育更加贴切学生实际需求,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结束语:

总的而言,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已成为沟通的国际语言。在此过程中,英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即许多中国学生无法恰当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这不仅限制了他们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也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念的增长。在这种背景下,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高校英语教师来说,他们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策略,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运用中的文化意识,注重中国文化和收听实践的相结合。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提升其多元文化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文化价值与国际标准融合起来,并为各个领域专业化做好准备。除此之外,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应该为高校英语教育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资源共享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掌握。总之,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需要多方合作和努力。只有通过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等综合手段,才能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文化自信的全球化人才作出积极而有效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敏.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基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对策研究的视角[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2(04):5-10.

[2]李思颖;龙璐.从英语教学模式探究“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J].海外英语,2022(22)

[3]何衡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对策研究[J].海外英语,2018(12):4+10.

[4]程元元.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对策[J].文学教育(下),2018(03):156-157.

作者简介:袁长普(1978-),男,山东德州人,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跨文化交际。此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陕西民办高校文化失语症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 SGH22Y1716 的阶段性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