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摄影摄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余旎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0)

摘要

《摄影摄像技术》是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在摄影摄像方面的基础操作、表现能力及应用能力。为贯彻国家推行“产教融合”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本文对《摄影摄像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之道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

摄影摄像技术;产教融合;思政教育;课程创新

正文


1.《摄影摄像技术》课程概述

《摄影摄像技术》课程是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摄影摄像领域的专业能力。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掌握摄影摄像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以满足媒体广告等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这门课程详细介绍了摄影摄像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关器材的基本操作,还包括了曝光、构图、影调、色彩、线条等表现技巧以及摄影摄像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了解历史的进展和掌握现代商业摄影的功能和价值,同时掌握使用和维护摄影摄像设备的基本知识。学生们可以通过设计和构思不同题材的主题来培养对摄影摄像艺术的审美和分析能力,从而对艺术和商业类项目的拍摄操作流程有基本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借助团队合作,学生们能够完成与摄影摄像创意等相关主题有关的创作任务,从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产教融合”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彰显出在目前教育改革中培养新型人才以及贯彻思想政治的重要性。"产教融合"是学校根据专业要求积极将产业和教学结合,并相互支持与促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这一理念将教育定位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培养新型的实践和技术人才[1]“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方针的目标是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内在思想品德。通过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既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也能促进教育事业的有益发展[2]

高等教育在媒体时代的转型中,致力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并积极响应了“产教融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针。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需要对《摄影摄像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探究如何在新型人才培养方针下进行课程改革,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结合起来。

 

2.《摄影摄像技术》课程改革与创新

   根据现代教育的目标和实际教学经验,我们发现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效果无法有效地提升,原因是因为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够牢固,教学设施和器材受限,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单一,并且思政元素没有融入得很透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不能很好地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创新,常常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导致无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将基于个人教学经验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关的看法。

2.1 课程教学目标

    《摄影摄像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摄影摄像专业理论方面的知识。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将学会如何基本使用和维护摄影摄像器材,以及学习摄影摄像的方法与技巧。此外,课程也着重提高学生对摄影摄像艺术的审美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使他们了解社会摄影领域的基本拍摄流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商业摄影、平面摄影、产品摄影、人像摄影和婚庆摄影等相关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目前数字化媒介发展迅速,为了满足信息技术的变更,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育模式[3],们应重新定位当前的课程目标,在摄影摄像技术匹配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范围上进行适当扩展。例如,我们需要关注“社交媒体”、“视频媒体”、“游戏媒体”等新媒体领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以满足行业需求,同时顺应社会数字化发展的趋势。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和图像处理方面的实践能力相对较,无法与摄影和摄像的前期内容有很好的衔接。因此,《摄影摄像技术》课程除了教授学生拍摄技巧以目标之外,还应明确培养学生后期制作剪辑和图片编辑处理的实操能力。同时,结合摄影摄像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操技能,以提高摄影摄像技术相关岗位的匹配度。

2.2 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摄影摄像技术》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缺乏直接使用数码相机的机会,在前期的理论教学中,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数码相机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当课程进入后半段的综合实操部分时,如静物摄影、人像摄影、短视频拍摄与剪辑等,在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这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效率降低,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为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授课计划和内容来确立系统性的教学体制,避免与实际脱节[4]在调整授课计划时,应确保每个章节的学习内容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设计。通过将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逐渐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设备的操作技巧,以避免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到实践中的问题。根据上述课程教学目标,应根据当前行业需求,在调整课程内容时致力于培养更多具备摄影摄像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人才,以适应国家教育方针中的“产教融合”政策。

在课程内容体系中,除了传授摄影摄像的发展历史、数码相机基本操作以及摄影摄像的艺术表现等知识,以帮助学生掌握摄影摄像技能之外,还需要要求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指导学生完成从策划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的整个流程因此,应该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比如新媒体策划与运营、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绘制、后期剪辑和图像处理等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要求自己。

2.3 教学方法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操演示法”已经不再满足于现代教育的需求。这些方法容易使得课堂变得单调无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变得不够深入,因此导致学习兴趣的减退。结合数字化教育趋势和教学实际情况,应适度融合线上课程,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学习通过查看众多学习案例,从而增加学习的乐趣。利用线下教学的优势,学生得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知识巩固和实践,包括听讲、提问、解惑和实际操作等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两者的结合来提高对摄影摄像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并逐步提升专业技能。

2.4 考核机制

《摄影摄像技术》课程的考核机制一般是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起来计算。对于课程的考核形式,教师会指定具体的题目、作业要求和完成周期,通过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试情况进行评估来确定最终成绩。考试作品制作周期长,教师往往只能根据最终作品打分,缺乏对学生作品过程的了解和考核。在考核机制中,应注重阶段考核,对学生作品的制作进行周期性的指导和监督。可以通过线上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进展情况。教师应及时提供修改意见,或通过集中点评挑选优秀作品。这样一来,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修改作品和展示作品的机会,同时也使教师能够更公平、合理地通过学生阶段性的提升进行评分

可以借助相关专业竞赛来确定考核内容,通过实际项目的驱动作用,使学生能够在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全面地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可以选择参加与摄影、影视广告、平面广告等相关专业相关的比赛,比如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通过参考比赛官方的评分标准,以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

2.5 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推进

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中,新媒体快速发展,摄影摄像技术作为新媒体领域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相关岗位的技术人员除了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意识[5]。高校应该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推进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具备高素质和高政治觉悟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摄影摄像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努力认真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在创作、摄影摄像和欣赏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这门课程的思政内容的建立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艺术类专业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主动学习思政理论和课程思政理念,以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原理与本质[5]。为此,教师们需要调动自身主动性,进行知识上学习及思想上的进步,并且努力创新改革课程体系,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宣传片《盛世中华》向学生介绍镜头的分类与作用,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主题,并引入“美丽中国繁荣发展”等传统文化内容。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镜头的构造和作用,还能学习如何正确使用镜头记录祖国的迅猛变化和成就,传递“美丽中国,大好河山”的思想。通过这种隐性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这些价值观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设计课程内容中的写真人像摄影、校园风光摄影、商业产品摄影等团队协作任务,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摄影摄像的专业技能,更能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对真善美的发现能力[6]。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和学习态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校园内进行实拍能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这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体现,也是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对国家和学校的热爱,并为传承校园文化贡献自身的力量。

 

3.结语

  《摄影摄像技术》课程是全国艺术类专业重点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摄影摄像专业领域的知识,并培养他们成为具备技术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够胜任摄影摄像制作、商业类摄影、影视摄影等社会工作岗位。文中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进行了探究,旨在研究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从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机制调整以及课程思政推进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时代教师应当致力于“产教融合”、“思政教育”这两个新教育思想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贯彻到实际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万青青,吴文玲.产教融合背景下“摄影摄像创作技术”应用课程改革与建设[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3):0158-0161.

[2] 王志煊.立德树人背景下,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为例[J].时代人物,2021(15):0194-0194.

[3] 杨剑.全媒体时代的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环球首映,2019,0(7):80-81.

[4] 邵娣,江铁成.高职院校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以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界:高等教育,2016,0(6):164-164.

[5] 陈泽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育人途径探索——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102-104

[6] 王小丹,王学锋,刘江等.文化自信与认同:摄影摄像技术教学思政改革[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6):52-5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