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正文
一、引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心理素质健康对祖国的发展意义重大。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伴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其心理上也在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个性与心理逐渐成熟、自我意识增强等,由此引起的心理困扰也十分明显。要想初中生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就必须重视其心理问题,积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初中学生的心理素养和人格都处在发展和建立阶段,班主任加强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有助于消除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负面心理因素,逐步塑造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故本文探讨初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策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论述心理辅导的科学策略,以期提高初中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二、初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
(一)平等相待原则
学生的自我意识处在觉醒时期,他们渴望自身的困惑、情感、个性思想等得到尊重、理解和包容。班主任如果停留在“师道为尊”的观念,站在高于学生的位置实施心理辅导,会造成人为的心理压抑,导致学生封闭自我、不愿意吐露心扉。因此,初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必须坚持平等相待的原则,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像朋友一样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对于学生表述的心理困惑和不良情绪选择接纳和倾听,适时地表达同理心和关怀,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从而建立平等、自由、无拘束的师生关系,确保班主任心理辅导的效果。
(二)正向激励原则
初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伴随着消极的情感,比如厌学、焦虑、自卑敏感、人际交往障碍、逆反、淡漠等。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难以自我悦纳和肯定,对个人发展的方向定位不明确,进而导致心理失衡的情况出现。为此,班主任在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时,应当遵循正向激励的原则,接受学生的不足和微瑕,不断地挖掘学生身上的价值点和闪光点,用赏识的眼光和思维,给学生创造发挥才能和优势的机会,关注并肯定学生向上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发现自我价值、谋求个人发展,形成平衡的心理状态。
(三)家校共育原则
家庭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教育主体,家庭环境是否融洽、结构是否完整、教育手段是否科学等,都直接决定着学生心理结构和人格的塑造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立足家校共育原则,搭建多样化平台向家长普及心育知识,宣导家长参与和配合心理辅导工作,针对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会同家长剖析原因、追根溯源,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进行干预和辅导,从而在初中班主任心理辅导工作中注入家校合力
三、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和谐的班级环境
和谐的班级环境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后天环境导致的,所以,班主任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首先,班主任要做好学习和生活环境的美化和净化。通过桌凳的整齐摆放、花卉的绿化点缀、卫生的清洁干净,让班级净起来;通过橱窗里物品的摆放、文化墙的衬托、班级标语的悬挂等文化氛围的营造,让班级亮起来;通过学生行为的规范、语言的文明等,让教室温馨起来。其次,班主任要做好人际交流环境的优化工作。初中生在学校的主要人际关系便是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同时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和谐的师生与生生关系极为重要,这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再次,班主任还要优化班级人文环境,利用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正确做到班级的事人人做,班级的人有事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自豪感,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二)建立家校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不是唯一的教育场所,家庭也是极为重要的教育阵地,家长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家长与学生接触最密切,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成长经历等方面十分熟悉,然而很多家长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成绩与物质需求,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中,要利用积极的教育理念,注意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交流的言辞,诚心站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和家长平等交谈,真诚沟通。目前来看,很多家长都喜欢拿其他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从而督促孩子成长,殊不知这样将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针对此现象,班主任可以为家长讲解一些正确的家庭教育案例,让家长了解正确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可以利用错误的家庭教育案例来形成对比,从而让家长认识育。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用“因人而异,各人各色”的策略,充分肯定孩子的成绩和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孩子的努力和付出,给家长良好的期望。班主任应采用不同方式的家校沟通方式和途径—语音、文字、面谈、家访、书信等都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促膝谈心,了解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的疑惑,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重视情感教育
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中,要重视情感教育工作,以真情感化学生。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材的讲解,生硬地为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然而,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烦躁等情绪。尤其是针对一些心理教育知识的讲解,若是无法联系实际,学生更是无法接受课堂灌输的思想。实践表明,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选择学生身边的案例、网络上流行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中探讨,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才能真正做好心理教育健康工作。
(四)组织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离不开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通过活动,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好地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相处,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在系列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消除心理困扰,有利于心理问题的防治。班主任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空间,创设多项活动,提供情感交流、情绪宣泄和接受教育的机会。比如,开展形式多样的班会活动课、才艺展示课、综合实践课等,让学生敢于倾诉自己的想法、发泄自己的不满、表达自己的爱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够更好地放开自我约束,才能更好地与教师、同学进行情感交流。
结语
总之,教师要选择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组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积极的氛围、友好的交往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蓝瑞权.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J].中学教学参考,2014(12):91.
[2]孙鼎臣.初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技巧[J].教书育人,2013(10):74.
[3] 余明明.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J].甘肃教育,2019(1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