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培养策略
正文
一、引言
小学数学知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如果采用学生感兴趣而且降低学习难度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及时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进行改革,还在使用以往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将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对教学方式应该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教学,才能达到新课改落实后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建模思维,数学能力包括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这些思维和能力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有效理解数学概念,排除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障碍,实现高效学习。例如,在抽象思维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拨开数学问题的表象,发现问题本质并找到相对应的知识点,避免外在事物的干扰。再如,在运算能力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规范运算过程,提升运算速度与正确率,避免因为马虎大意而丢分。因此,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实现高效学习的必要前提,这也是核心素养成为数学教学重要导向的关键所在。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的落实强调在学生的教育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学校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部分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学生成绩的提升,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机械记忆,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探究等,使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响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在教学中开展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不一样,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教师应该对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学理念和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学习上的指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又有着爱玩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到知识,可以很好地发挥寓教于乐的优势。例如,在“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混合运算能力,可以为学生设置购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玩中提升运算能力。只有在购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加减乘除,教师可以按照班级里的小组数平均分配,一半学生扮演售货员,一半学生扮演顾客。教师把平时的教学用具拿来充当商品,没有的商品可以用一张纸在上面写名字代替,然后在商品的下面标明价格,如可乐 3 元、虾条 3.5 元、干吃面 1.5 元、苹果每公斤 5.8 元、桔子每公斤 6.78 元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购物,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购物的问题,前提条件就是在购物的过程中需要把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都进行应用。教师提问:“如果购买一瓶可乐、两袋虾条、一斤苹果,三斤桔子总共需要多少钱?”这时学生就需要进行计算,可乐一瓶是 3 元,虾条一袋是3.5 元,两袋就是 3.5×2=7 元,苹果每公斤 5.8 元,一斤就是 5.8÷2=2.9 元,桔子每公斤 6.78 元,一斤就是 3.39,三斤就是 3.39×3=10.17 元。接下来学生把需要购买的商品价格加在一起就是3+7+2.9+6.78=19.68元。教师再提问:“顾客如果给 100 元钱,需要找零多少?”学生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算出 100-19.68=80.32 元。学生在教师为其设置的情境教学中不但学习到了知识,并且体验到了购物的快乐,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得到提升,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三)结合现实生活,锻炼学生的思维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只有学习数学知识,才能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及时解决。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逻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时、分、秒》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认识时间,并学会合理地利用时间,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在该节内容教学前学生被问及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餐、几点放学回家,但所有学生给出的答案都不是具体的,而是大致的。这时教师可以把时间分为时、分、秒,并把它们之间的换算规律讲解给学生,学生就会在大脑中有时间观念。当教师让学生规划自己一天的学习时间时,教师还应该做出正确的引导,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一天的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精确到分和秒。学生在规划自己学习计划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师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也是快乐的,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教师在小组分配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合理进行分配,每个小组中学生的分配要合适,有能力强的学生也有能力一般的学生,这样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一般的学生,既增加学生相互交流互动的机会,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感悟到知识,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厌倦学习数学到喜欢学习数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人数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人数过多影响学生的发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多进行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小组所有成员中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这节内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组成员的合作探究中会发现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状,而根据物体的不同形状也可以判断观察的位置。在物体的观察合作探究过程中,还有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但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结语
核心素养现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导向,教师应当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把握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意识到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主动调整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并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善于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并做到灵活提问,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教师要实现生活化元素和数学知识相结合,并借助信息技术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系统化地学习数学知识,最后则要善于设计饶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活动、游戏活动、探究活动,通过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情感价值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琼.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4):1.
[2]胡晓燕.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名师在线,2021(23):2.
[3]郑虹婷.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21(4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