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能力培养;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初中化学
正文
一、引言
合作探究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合作意识。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化学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要求,强调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化学思维与自主思考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积极自主思考,还要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并进行分析,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个人的问题思考与解决能力。在多次合作探究学习的作用下,学生发现合作力量大于个人力量,可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进而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合作意识,使自己成长为时代所需人才。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如,情感、思维等。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是知识的讲解者与搬运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指导、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时分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合作探究可以发现,其与最近发展区理论惊人相似。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合作探究运用于教学的策略,顺利实现课程目的。
二、转变观念,加强师生合作交流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居于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依据已经制定的教学方案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向学生讲解知识,极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交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讲解一些知识内容,从而下意识地选择“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较深,课堂教学观念中“教”的比重大于“学”的比重,认为学生课上只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即可。这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初中化学教学实施合作探究策略的第一步,即是转变观念,增加师生合作交流机会。教师转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观念,同时重视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师生交流环节,最大化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阅读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化学与家居、出行、健康、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都有密切关系。这时,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家居”部分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家里的物品可以用来做哪些化学实验,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白醋、清洁剂以及白酒等物品相关的动画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实验都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对学生而言,师生合作交流的课堂学习模式是新颖的。刚开始时,学生的交流情绪不高,害怕说错被教师及其他学生笑话。这时,教师以言语鼓励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在课堂上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学生在化学实验引发的学习兴趣的驱使下大胆发言,扩充化学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的探索深度与广度,久而久之,学生增强了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最终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三、围绕生活常见现象做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主观探究性
初中教师应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作为原材料,对课本所记载的实验过程进行演示,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初步具备探究知识之心。具体的实验选择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可行性方法为:“铁生锈”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每一名学生几乎都见过锈迹。围绕这种现象做化学实验,主要目的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铁生锈”问题进行正确认知,明确“铁生锈”过程必须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其二,使学生知道被酸溶液、浓盐水浸泡过的铁制品更容易生锈;其三,知道使用稀盐酸能够有效去除金属铁表面存在的铁锈;其四,使学生初步掌握有效防治铁生锈的方法;其五,使学生懂得通过化学知识,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方法。在上述实验中,第一、第二两个环节主要对学生进行以下引导:(1)使学生思考向表面有锈迹的铁丝加入稀盐酸的目的是什么?(2)铁丝表面的锈迹为什么加入稀盐酸并浸泡一段时间之后,铁锈便会消失。第三个实验环节对学生的引导为:(1)铁丝表面锈迹逐渐消失的过程中,稀盐酸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会出现变化,且铁丝表面为什么会出现气泡?(2)表面锈迹被清除的铁丝接触浓盐水一段时间之后,表面为什么出现了红色固体物质,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可能是什么?(3)与红色墨水接触的导管端为什么会出现倒吸现象?上述问题都是基于化学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进行“倒退”之后进行提问,目的在于带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化学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总结,并对自己给出的结论进行解释,由其他学生进行思考,判断相关解释是否合理。
四、通过严谨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系统性科学探究思维
通过基础化学实验成功激发初中生的主动探索兴趣之后,教师的工作重点应该进行调整,需要将“探究思维”与“科学”相结合。依然以上述“铁的锈蚀”化学实验为例,体现“科学性”之处为:带领学生按照既定流程完整地撰写实验报告。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撰写实验报告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与“科学性”之间没有过多的联系。但恰恰相反,流程完整、措辞严谨、真实性强的实验报告最具本质性和基础性,即通过阅读一名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该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在探究的过程中彰显务实精神,实事求是同样是最基本的科学思想。比如在“铁的锈蚀”实验报告中,在“实验用品”环节中,学生必须写出锥形瓶、烧杯、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镊子、剪刀、稀盐酸、浓食盐水、红色墨水、旧铁丝(与上一条一样)。这些物品均是实验必备用品,涉及的科学思维包括:(1)单孔橡皮塞有前置条件:带导管。如果没有表达出“带导管”,便容易使阅读该报告的其他人出现理解错误;(2)在实验进展期间,学生可以对照实验报告中列出的材料,并与实验中真正使用的材料进行对照。如果发现报告中记载的某种材料或设备并没有在实验中使用,则学生应该思考“因何原因导致这一结果”,是否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错误的操作,或是在实验期间突发奇想,确实没有使用原来计划中的某种材料或设备的必要性。
五、科学评价,强化合作学习意识
新课程改革下的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挑战,要对应用后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发现这一教学模式还存在哪些不足,进而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完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展示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进而将独立思考转换为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在合作探究模式的评价环节,教师应注意将小组合作评价与学生个人评价结合,将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学习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激发学生小组内讨论的积极性,增强小组合作凝聚力,高质量完成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形成组内互助的良性学习氛围。基于此,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教学实施合作探究策略的第五步,即重视科学评价,有效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结语
初中化学教学中合作探究策略的研究,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对新教育理念的束缚,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孤立思考转换为合作探究,降低化学知识学习难度,通过集体智慧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由主动教学转变为辅助、引导与鼓励,最大化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文慧.初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创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9):260-261.
[2]许玉婷,崔春娜,王振强,等 .合作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广州化工,2021(17):248-249+252.
[3]杨航.探究初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