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教好文言文阅读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策略
正文
目前,因为对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学生大量地背诵记忆,所以最常见的文言文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诵读课文,通过讲解字句了解文章整体的大意,积累重难点的字词,最后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有的时候甚至要求学生在讲解课文前背诵全文,这给文言文阅读教学带来许多的问题。文言文虽然和现代文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内核是相通的。中华文化中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高尚的民族气节、珍贵的前人思想在这些名人名篇中都有所体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或者现代社会中的热点结合起来,以此减少学生对文言文的距离感,提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一、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素养欠缺
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较差,能熟练翻译课文的学生不多,其中,很多学生要凭借工具书的辅助才能顺利翻译课文,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流利朗读课文。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帮助学生完成课文的诵读、翻译、理解、赏析、概括文章主旨等学习任务。
(二)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不足
文言文教学中,很多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文言文的部分字词、句式结构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异性,一些通假字及生僻字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学生在考试中常常因此丢分。时间一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信心,心理压力逐渐增大,进而导致部分学生望而生畏,觉得文言文难学、难懂、难背,影响了文言文的学习进度。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课堂学习氛围沉闷、课后作业机械化等,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学习负担,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面对上述问题,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为基础,使其感受到文言文本身的魅力,产生认真学习的冲动和向往。教师要通过听觉、视觉的感官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从文中探究的好奇心。以《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为例。为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教师可以以歌咏桃花的诗文为话题,引导学生从古诗词的赏析中感受古人用词的精妙。学生产生好奇心后,教师再借助课件,用视频资料为学生展示桃花源内落英缤纷、芳草鲜美、小路交错、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美景,把学生的目光全部引入画面中,使学生迫切想进一步感受美景。为增强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用示意图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画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借助示意图叙述课文内容。同时,为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借助图画,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此外,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如“渔人如何向太守报告?世外桃源这样的人间仙境在当时的社会能否实现?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暗示?由课文内容看出作者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此外,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语言简单质朴,在学习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借助工具书以及课文下的注释梳理文意,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用红色笔标注出来,在课堂上与教师、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把读与讲有效结合起来,并适当穿插进行,使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并积极配合教师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二)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教学有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是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是译的基础和保障,学生只有读通、读顺文章,理解文章才会顺畅。断断续续地读,不但会丧失其中的美感,还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读通、读顺课文是学生要完成的首要目标。如何保证学生顺利将课文一字不落地读下去呢?第一,查阅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读音标注出来。尤其要重视一些通假字的读音,一旦读错,其意思也会发生变化。一些特殊的字,如“夫、为”,在不同的语境中,语音也是有变化的。学生拿不准的情况下,可以多听听课件上的范文。第二,要注意句子的停顿。一些文言文句子包含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如果不注意这些句子的节奏,读出来的味道就不一样,而且句意也会发生变化。此外,诵读过程中,学生还要掌握诵读的技巧和情感。诵读时,声音要有高低起伏变化,语气要有舒缓、快慢的变化等。以《桃花源记》的朗读为例。渔人是在不经意间发现桃花林的,诵读语气应舒缓一点,如同讲故事一般,产生一种蓄势待发的效果。“忽闻桃花林”,“忽”表示很意外,语气中有惊喜、好奇,节奏较之前应快一些,要体现出渔人微妙的心理变化。到“渔人甚异之”中的“甚、异”二字,说明他的内心已经起了波澜,这时要读出渔人心里的疑问,要有一种迫切感,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看一看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读这一句时,语气较之前要强烈一点。为增强诵读的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配乐朗诵,一是让音乐控制学生的诵读速度,二是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氛围感,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感受古人那种豁达的胸怀。因此,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与虚词
文言文学习中,疏通文意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直译或根据文意理解,会有很大的出入。如“江”“河”,古文中的“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但现代文中江河的含义扩大了,它们泛指一切的江河。再如,“食”的读音及意义。在《马说》一课中,它的读音有“shi”和“si”两种。在“食马者”中读“si”,通“饲”,“喂养”的意思。在“食不饱”一句中,读“shi”,意为“吃”。还有本课中的“策”字,“策之不以其道”,“策”在这里是名词做动词,意思是“用鞭子打”。语境不同,一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会发生很大变化,学生只有掌握这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正确用法,才能顺利翻译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用法,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第一种方法是随堂积累。把每课重点学习的实词与虚词找出来,整理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学习素养不断提升。例如,常见的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在《醉翁亭记》中,“而”出现得最多,表并列、修饰、递进、转折、顺承等意。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多次阅读,结合文意,揣摩这些虚词表达的具体含义。第二种方法是学生通过朗读,从语气上把握。如,理解助词“者、也、而、其、乎、呜呼”等词的用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朗读过程中自我体会,在朗读中对比分析,领会它们的实际意义。其次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虚词的作用。例如,《醉翁亭记》中的“也”字,学生要根据朗读语气揣摩其作用。第三种方法是采用替换的方式进行比较。用另外一个虚词代替文中的虚词,分析它的语气和意思会不会发生变化。这样的教学不但可把课堂盘活,还能使学生在发现与比较的过程中提高对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能力。长期的积累可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排除学习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四)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文言文难教、难学,是因为现代人与古人的语言环境、生活方式、语言特点不同,无形中加大了文言文的学习难度。以《马说》为例,这篇课文阐述的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为什么不叫《伯乐说》,而叫《马说》?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要正确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就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韩愈本人。也就是说,要在课前的预习作业中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韩愈的写作风格,让学生明白:韩愈一生经历坎坷,虽有满腔抱负,却屡不得志,多次被贬,导致他郁郁寡欢。他借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达个人仕途上的不顺,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与信任。因此,学生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深入挖掘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及直接原因,在诵读中感受作者内心的愤懑。在研读探究中,学习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个人观点的创作特色。在课后拓展训练中,以“是金子总会发光”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论述,阐述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带光芒的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优点吸引别人。个人身处逆境时,不要过多抱怨生活,要积极提升自己,懂得发挥自己的优势。通篇学习完课文后,学生可以感知韩愈身上的正直,面对昏庸、无能的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戕害,他借助千里马的痛苦呼声,将浅薄无知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统治者的无知、腐朽,表达了自己对有才之士的同情。短短几百字,开篇直接点题,虽是一篇议论文,但却文采斐然,语言富有韵味,而且有极强的画面感,让人仿佛看到一个粗鄙的食马者,正对着俊美的千里马大声呵斥的场面,使读者不由得为千里马鸣不平。文章结尾,作者以设问的句式紧承上文,句式转化自然,把个人情感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达到了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共鸣。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把作者内心的矛盾、悲哀、挣扎、期盼真实再现出来。
总之,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既要立足于文言文本身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也要充分利用时间,设置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体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的能力,用创新激发文言文教学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莉.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48-49.
[2]沈黎近.直观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0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