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结合新背景优化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教学的思考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雪梅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东鲁学校初中部 262200

摘要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地理教学也需要与新背景有效结合,以优化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学。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也应该不断适应新的背景,为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正文


随着教育新时代的到来,培养学生实践力被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力也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地理这门学科具有非常实用性,需要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探索行之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参与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践力的方法,以保证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有效提升,最终为学生建构初中地理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地理教师对初中地理实践能力的理解并不深刻,仍然沿用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力提升,影响了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提升为此,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这些遗留的问题,积极推动实践力培养教学的开展。

一、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意义探究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参与地理实地考察、试验和调查等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学科基本素质和能力。从概念上可以看出,地理实践能力既包括学生的地理知识,又关系着学生的学科技能和素养。[1]地理知识是指学生在地理实践和探索的基础,即学生需要掌握的地理基本理论知识;学科技能是指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要熟练掌握并应用(促进实践的顺利开展)的技能,这是“地理实践力”的外在核心;素养是指学科内核层面要求学生掌握的实践能力,这是“地理实践力”的内在核心。掌握了这三个层次的地理实践力,就可以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充分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中,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将课本知识内化成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力、对问题的理解和探索力以及对自我的发展能力,让他们经过地理实践的锤炼,逐渐树立自信心和创造力,为他们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解析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教学策略

2.1改革理念,理论学习

随着考题立意的转变,初中地理教学也要有所调整和优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强化和加深学生深度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当前我国初中地理教学要面临的重要任务。首先,初中地理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管理思路,创新当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地理教学的积极性;还要通过更加生活性的情景模拟来赋予地理知识鲜活性,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以此改变原有传统课堂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完善。在此过程中,学校、教师都应从教学思想上重视 实践能力培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

2.2把握模型演示实验

地理模型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在地理课上起到示范演示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地理模型的示范展示,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地理运动变化的丰富多彩,也能够深入认识地理知识原理还能够通过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掌握地理分布和发展趋势。在地理模型演示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科观察力、课堂专注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他们对地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这样一来,他们学习地理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地理模型的构建和其他理科学科模型的构建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在地理教学中,演示模型的构建主要是针对地域的地理学特征,基于教材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但是许多学生喜欢机械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是违反了地理学科的规律的,也就是说,有些教师会把某些重点的地理知识用文字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牢记以更好地掌握知识。[3]而从中考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明显不合常理,也不符合中考的方向,靠死记硬背是很难在考题中脱颖而出的,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也无法完成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目标。

2.3情景优化,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地理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如在教授“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中国大陆上分布着许多以湖泊、河流、山脉为中心的自然景观,教师可以先出示我国地图,让学生分析一下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会有许多以湖泊、河流为中心的自然景观?这些湖泊和河流有哪些特征?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思考,学生会得出我国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这部分内容涉及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气候的特点、成因以及分布情况。这样就将一节课的内容和具体地地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再如在教授“气候、温度”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郊游的情景,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山上的温度要低一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特点,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2.4技术运用,组织情境

初中地理教学和生活的关联性很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知识,实施以生活为导向的生活化情景教学策略。要保证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应该创造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主的教学情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中国的自然环境”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对我们身处的大地有更深刻的了解,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播放介绍中国自然环境的视频,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进行情景教学,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中国的主要地形特征和河流吗?地势和地形是怎样的?气候多样和季风显著是怎样表现的?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师这时候就可以引入中国地域特征的知识点。通过教学情景把教学内容带入生活,探索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文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2.5地图阅读,把握特征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我国的气候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异也比较大,导致各个地区气候差异很大。在进行相关内容学习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掌握中国的气候分布,进而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各地的气候特点,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绘制一张中国地图,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所绘制地图中的地理信息分析中国的气候特点。通过阅读地图,让学生对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绘制地图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6改革实践,理念渗透

STEM教育理念和初中地理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两者的融合能够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到地理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例如,以“人口与人种”知识为例,众所周知,人口是我国目前的热点话题,为了让学生对我国的“人口因素”能够全面理解,教师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进行情景教学,并对学生提出问题:从生活来看,大家能从哪里看出人口的变化?人口变化主要由哪些原因影响呢?又有哪几方面的表现呢?人口的合理容量是什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师这时候就可以引入我国人口变化以及其数量、空间和合理容量的知识点。通过教学情景把教学内容带入生活,探索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文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天气与气候”课程中,老师要学生把某一月份的气温、降水变化记录下来,画出条形图表,并通过图表的形式,分析天气与气候、空间、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数学角度激发学生对地理空间的深刻理解,实现学科融合目标,让学生更加明确人地协调的重要性。此外,初中地理把科学意识作为工作语言,用实践检验理论,是一门综合了准确性、多向性、多层次和实用性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对初中地理教学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情景教学方法,如在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活动时,学生通过简单易行的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各种优秀实践活动的视频,接着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工具自主规划并参加各种各样的环保考察调研活动,像“垃圾分类劝导员”“社区环保普及活动”等,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会地理环境这个大教学情景宣传相关理念,引导学生对地理可持续发展知识进行实践,促进地理思想的内化。例如,在开展“气候”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考察当地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学生进行一个小时的实地考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地气候环境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3]

2.7关注探查,优化调研

在地理学习中,除了课堂上要注重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外,教师也要组织学生们走出课堂,去课外探查和调研中拓宽眼界和培养动手能力。组织课外地理探查和调研,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充分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的同时,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提升。例如,在学习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去测量本地某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调查内容如下:第一,准备卷尺、测绳、手表、标杆等工具,记录标杆阴影最短之时的北京时间,也就是本地真正意义上的正午时分;(2)利用卷尺、测绳等工具,测量得出本地正午点的标杆影长,并记录,标为X;(3)用卷尺测量得出标杆的长度,并记录,标为Y;(4)然后根据公式太阳高度角H= arctanY/X,求出本地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此外,还要组织课外的地理调研。就像我们建造房屋,必须要先测试和测量,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地理调研亦是如此。只有到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才能充分了解当地的人文气候和自然风貌,才能将课本知识内化于心,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的内容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利用地图对本地某些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其地理位置和优劣势进行分析,为五种导向型产业的学习奠定基础。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很多教师只重视地理课堂教学,忽视了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这就导致学生的地理学习缺乏实践性。为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相应的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河流”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世界地图或者中国地图,并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国家河流情况,绘制出河流水系图。然后引导学生到附近的河流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河流状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该地区河流的位置和流向情况,还能更好地掌握该地区的气候条件、水文特征等内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并提高地理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掌握地理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动手实践、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地理学科中,实践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初中地理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力培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学科技能,提高其实际运用能力,并使其核心素养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东.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初探[J].中外交流,2021,28(3):232-233.

[2]朱冬.浅析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20(20):151-152.

[3]张立紫,王晓文,黄榕青.开发生活资源,培养地理实践力:以新课标地理必修1“土壤”为例[J].地理教学,2020(10):30-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