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小芳

江西省永丰县城南学校331500

摘要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目前的高校已经开始对教育有了新的要求,而且,中学的体育课程已经不是单纯的以提高学生的体质为主要目标,而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为主要目标。初中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

初中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策略

正文

前言在目前的中学体育课程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与身体发展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对他们进行身体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训,从而让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文化、道德品质

一、体育文化对学生基础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在中学体育课程中,体育基础知识包含了体育素质、道德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文化素养,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体育教学活动应该满足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以提升他们的各项素质。在中国教材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课程也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进,在中学体育课程中,老师们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要不断地革新和创新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指导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品德。

二、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当中所存的问题

在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理念的驱动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目前的高中体育课程所受到的关注,不再局限于所教授的人体特殊技能知识,而是要注重对学生的身体综合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尤其是要对他们进行人体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培训,并指导他们在一种合理的科学教育的指导方式下,提高他们的身体的各种综合素质。在普通的体育锻炼课上,教师们仅仅按照学校教科书的纲要来教学,没有开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拓展培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导致了在教室里,同学们对运动的热情不高。而且,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进行体育训练,导致他们的体质比较差。此外,教师对体育基本素质训练的认知不足,造成了课堂没有进行培养的意义,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因此,我们要结合我国的体育教学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堂进行全面的提高。

三、在体育课程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为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确定教育目标

我们不但在运动学习方面成为了学生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培养和强化初中核心素质训练的主力军。因此,为了在我们的课堂上培养和强化中学生的核心能力,作为教师,必须要主动地、充分地起到学生的模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在课堂之外,通过积极地与其他教师互动交往,查阅相关书籍和优秀的教学实例,发现自己的缺点,进而提升自身素质,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做好榜样和领路人,引导学生能够全面地参加到体育核心能力的教育之中。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教学的目的。初中生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具备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只有明确了目标,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并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反映初中生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存在的问题。

(二)注意兴趣开发,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初中生的兴趣爱好与将来的学业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初中体育授课时,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从而达到提高素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基础质量的教育目标。比如,就拿篮球课程来说,由于初中生都是在信息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先进信息技术的热爱也比较强烈,因此,教师就应该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比如电子产品白板等,来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电子白板在课堂上的显示功能,将篮球比赛中的精彩事例呈现给同学们,达到激发兴趣的教学目标;接着,教师以“电视剧”为切入点,通过 FLASH动画,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内容清楚地呈现给同学们,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第三,以小组为单位,在黑板上进行小组竞赛,考察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使用电子白板,完全改变了以前体育教师单一的讲解技术和理论知识的情况,利用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他们对篮球规则、方法的理解,使他们的身体素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增强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德

学生们对体育学习的热爱和追求,是他们运动激情的最直接体现。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运动情感感受,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将年龄、个性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设置出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项目,以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运动情感感受需求。例如,针对一年级的体育课,可以组织团体参加的体育竞赛,提升校园凝聚力。再比如,在学校里,可以根据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差异,进行一系列的体育运动,来提高女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仅对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质有很大帮助,还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意识,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很快地掌握这个动作的要领,而有的学生则很难完成,所以,老师要对他们进行激励,让他们主动去克服困难,加大锻炼力度,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敢于挑战困难、不畏艰险的体育奉献精神。例如,在中学进行田径比赛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刘翔获得冠军的视频,来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的热情。在一系列创造性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所有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通过小组内部的良性结合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才能。

)坚持体育与德育相结合,促进学生体育品德发展

《体育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在强化体能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引导。然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效果不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接触和理解还停留在强身健体的层面,而很难在情感价值层面达到和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为依据,注重学生体育品德的发展,将体育与德育进行有机融合。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完善,并与体育品德的培养要求相结合,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价值、心理素质的构建:将体育项目中的道德因素进行挖掘,并与运动项目培养的不同阶段相结合,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进行要求,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熏陶。设计多样的教学方式,通过紧张引导,游戏教学,竞赛竞赛等方式,在提高学生体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意志力;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来影响学生们在体育方面的“三观”。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渗透体育核心素养理念

体育课堂是渗透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场所,在中学体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应该与体育项目相结合,对教学的指导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们在一种无形的运动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比如,在“障碍接力跑”中,老师们采取了男女混编的方法,让学生们都参加进来,并对每一组的力量进行均衡。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游戏比赛来提高障碍接力跑的竞争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们在好奇和竞争中完成训练。在这一培训中,老师们把核心素养融入到了学生们的体育参与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们采用了男女混编的异质分组的方法,对女生们在体育课中被忽略的现状进行了肯定,并在心理上对她们进行了认同,从而激发了她们参加比赛活动的信心,从而创造出一个公正的教育环境。在设计这个游戏的时候,老师们把匍匐前进、连续跨跳、双脚跳跃、快速跑动等内容结合起来,把障碍接力赛的要求巧妙地表现出来,并对学生们的运动方式进行了暗示,让他们在这种紧张的竞赛气氛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从而掌握自己的运动技巧和方法。无论是在游戏过程还是比赛评分中,规则都是最重要的横向尺度。每一组的学生都需要在障碍接力跑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团队精神,互相之间进行合作。与此同时,他们也应该严格地遵守比赛规则。教师作为监督者,对各组学生的违规行为做出裁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合作,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实现体能、智能与品德的综合发展,与体育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相匹配。

)渗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进行全面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将健康知识转变为健康行为,在运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养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实际,来指导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理解,并对健康行为的重要性有更多的认识。比如,以学生的生活细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了解到,我们的手上、身上以及周围的物品上,都会附着很多细菌、病毒,如果一个不小心,就会进入到我们的身体之中,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坚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整天都在埋头读书,有些同学更是以点灯夜读书为骄傲,这样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老师应该从塑造健康行为的角度着手,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做到劳逸结合。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循技术规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动伤害。

()建立小组合作,提高团队意识

由于体育课堂一般都是多人参与,教师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操练意识。比如,在初中体育长跑的体能训练中,很多学生因为自身的体质问题,经常会出现中途放弃的现象。所以,就教师而言,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中长距离训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帮助,让他们有良好的意识,去引导并支持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持续地激励他们,让他们养成能够主动去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展开家校合作,注重学生体育能力与运动习惯培养

体育核心素养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教学培养要求。终身体育的发展需要体育能力与运动习惯的支持。所以,仅仅通过学校体育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必须要参与进来。以这一点为基础,学校通过强化家校合作,引导学生在日常的运动中,主动地把体育能力应用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从而推动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体育的家校合作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和家长们进行积极的交流,并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相结合,一起来构建体育训练的内容,保证这些训练项目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与家庭教育环境相适应。双方都要重视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重视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在家中选择体育项目的时候,更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兴趣上,让他们在自主锻炼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体育项目的难易程度,同时要考虑到家庭生活的具体情况,并对一些体育项目作适当的改善,以增加家庭生活的可操作性;老师要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学习,比如一起看 NBA篮球赛,一起看中国女子排球的经典比赛,一起打羽毛球和乒乓球,这样可以在运动中增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教师应该扮演好专业指导的角色,引导学生、家长对家庭的运动环境进行改进,对运动场地与运动器材进行丰富,推动体育课程在家庭教育中的延伸,提升家校合作的效果。

总结综上所述,如果初中体育教师要想真正的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他在教学中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体育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设计,适时的改变教学的理念,对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进,在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核心素养的熏陶,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岩.初中体育教学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1(09):120-121.

[2]王维荣.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新课标,2021(33):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