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关键词
高中英语阅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问卷调查
正文
一、研究的背景
2019年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多次谈及到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它提出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从多角度作答,使“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的收益大大降低,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
2019年发布的《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翼”里明确提出了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尤其在“创新性”指标表现中,明确强调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罗清旭(2000)提出,批判性思维是“对产生知识的过程、方法、背景等要素及评价知识的准则是否正确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这种判断需要批判性倾向和批判性技能”。
在实际生活中,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能更善于摆脱生活中的思维定式和刻板印象,通过自我的不断探究和自我校准的过程,最终接近最真实的答案。
二、基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笔者向本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70份,共计收回154份,调查对象为本校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基本的认识。在问卷中,26.15%的学生在课前有查阅背景资料的习惯,其余学生没有。52.95%学生总是或经常会根据文章标题猜测文章的内容和推断写作意图。62.74%的学生会质疑文章的准确性、权威性。但是学生中总是会去质疑的比例只有5.88%。25.49%的学生在阅读后会列提纲、归纳结构和主题,大部分学生是很少或从不。认为在英语阅读中教师总是、经常有意识的做到启发诱导、坚持问题导向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为54.25%。认为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总是、经常会与他们一起对文章观点进行推理、综合比较的为55.56%。认为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或经常教会学生对文本阅读的预测能力、写作意图的推理能力、文本的分析能力、陈述内容的质疑能力比例为51.63%。学生认为教师总是、经常引导大家进行 critical thinking比例为52.63%,有时引导为30.07%、很少引导为11.76%、从不引导为6.54%。
三、基于调查问卷的结果讨论
根据收到的问卷调查表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但是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做的还不够系统和全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就学生层面来说,从小学至高中,在长期灌输式教学的模式下,学生更多是被驯化了思维模式的,敢于质疑教师的权威性不多。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直接或被动接受,主动分析和反思的比例较少。由于学生成绩的差异较多,成绩好的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相对较为容易,成绩薄弱的学生对文本的表层理解已经困难重重,因此很难做到深入思考、质疑、反思。
就教师层面来说,我国对批判书思维能力的研究相对滞后,美国政府从1993把批判性思维能力列为大学的教育目标。而在国内很多教师在他们的求学过程中,对此方面所接受的指导和训练比较有限,因此教师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不够丰富。
就教学环境来说,目前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分数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作用,过多的关注学生学科成绩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还不够。在英语成绩的考查上没有建立更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生词量大,课本中听、说、读、写、看的任务繁重,教师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很难长期坚持,究其原因是教师还没有真正做到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没有明确认识到国家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深刻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把新课标的要求和日常的教学工作的融合还不够。
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过程的要求
在英语听、说、读、写、看的几个方面中,阅读更为适合作为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部分。阅读内容更为直观,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读者思维锻炼的过程。它的操作性更强,可观测,可评价。教师通过阅读可以广泛的展开一系列有关文本话题的活动,如辩论、续写、编对话、话剧表演,问卷调查等使学生的思维外化。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去质疑,去求证,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继而再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看的多个能力的发展。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还可从设问着手,多采用开放式问题,而不是大量使用选择题,帮助学生实现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再到应用,分析再到评价,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把对文章内容的表层理解转化为深层理解,多层次的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但在整个活动过程要有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也要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生生互评,形成教-学-评的一体化。
五、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英语学科素养,更多的掌握跨学科知识,拥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更好的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具有大单元教学的理念,着眼于整个单元去备课,有时还要教师先学习跨学科知识,再去备英语课。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里,系统性的通过不同种类的任务推动学生去质疑、求证、分析、推理、判断、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能否读懂这篇文章,学生读不懂就无法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教师要在课前给学生设置预习清单,包括本单元必备词汇,相关背景知识阅读,以及提供学生可自我探究的资源平台,让学生主动去查阅书籍和网络资料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后,课上教师才能帮助学生实现从文章的表层学习到深层学习,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找文章的观点和例证,分析文章的逻辑关系。课后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组织他们用图表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总结。在完成每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便实现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探究,自我成长,达成了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六、批判性思维训练在课文中的应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自觉、持续的行为能力;合作学习关注学习者与人沟通、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探究式学习注重对过程和概念的探究与发现方式,是学生获得结构化知识、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课文 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为例,课前预习阶段,安排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查阅材料,寻找自己敬佩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成就。自主了解约翰•斯诺的生平事迹以及霍乱病毒的危害做好背景知识的储备,形成阅读期待,促使学生课上话可说。课上首先让学生分享他们敬佩的科学家和这些科学家的贡献,集体讨论科学家具备的品质共性。再导入今天的话题约翰•斯诺与霍乱。在阅读前,布置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科学研究的步奏顺序进行预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排序结束,教师暂不公布正确答案,待学生阅读完课文以后,根据课上所学,对自己最初的排序方式进行批判性思维,思考是否符合课文中约翰•斯诺研究霍乱病毒的全部过程即科研的步奏。
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在约翰•斯诺所处的时代,对霍乱细菌传播的起源,当时出现了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霍乱是由于空气这个载体传播的。一种是由于吃下或者喝下了有细菌东西导致的。约翰•斯诺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前者。正如在当今社会,学生面临的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的真假有待考证,学生需要有这种辨别真伪的能力。本文中约翰•斯诺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去伪存真的思辨过程。教师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个问题:“How did he finally prove it ?” “Do you think John Snow would have solved this problem without the map? Give reasons.” 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自己总结出约翰•斯诺研究霍乱的步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办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找到支持的证据,得出结论。继而反思自己课前推测的正误,随后就掌握了如何思辨的过程。同时通过探究,学生明白如果约翰•斯诺人云亦云,没有批判性思维,不经历多次尝试,他也无法创新出用地图标记病例的办法查明真相,也无法打败霍乱成为现代流行病研究的先驱者。
在学完约翰•斯诺的事迹以后,让学生继续阅读另外一篇文章,来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课文TU YOUYOU AWARDED NOBEL PRIZE ,做一个群文阅读的训练,让学生抓住这两篇文章的共性激发他们的思考。本文也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我国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屠呦呦历经重重困难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课前教师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出巨大的发现?如国外的约翰•斯诺和中国的屠呦呦,他们有什么共性?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让学生首先进行一个预测,继而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做好学前知识储备。其后,课上要求学生按照本文出现的时间点:1930,1955,1967,1969,1971,2015,自己来梳理屠呦呦的人生大事件和成就轨迹。在此过程中重点让学生去探究青蒿素是如何发现的?正如在介绍约翰•斯诺的发现一样,屠呦呦也经历了相同的探究过程。发现疟疾疾病,提出问题,思考办法,去海南调查,分析古代中医典籍,找到支持的证据,下结论。因此,这个研究过程再次深化学生对思辨能力的理解。
事实上,屠呦呦和约翰•斯诺在研究过程中并不是一帆丰顺的,文章学习之前,教师让学生预测了在成功面前,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他们可以成功?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可以发现两位科学家的共性,也对成功必备的品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之前的判断进行重新的校准。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两位科学家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需要坚持的,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进行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日常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章的用途,寻找他们的共性,探究以何种方式呈现这堂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实现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教师日积月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定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周杰.阅读 思辨 洞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
作者姓名:钱程
出生年月:1986.2月
性别:女
籍贯:安徽省蚌埠市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迎湖路328号兰庭书苑12号楼101
邮箱:95589444@qq.com
联系方式:18055267206
职称:中学一级
研究方向:浅谈英语阅读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