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生;体育教学;兴趣;培养
正文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
首先,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年龄都比较小,该阶段的身体发育状况和思维能力都尚未成熟,但也是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修整和完善教学方式和理念,制定出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计划。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的身体得到一定的锻炼,促进学生们身心的全面发展。接着就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都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但这些还是比较片面的,他们往往只根据事物的表面去进行判断,就好比体育活动,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参与的。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参加体育教学活动的活跃度,从而促进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失去兴趣的原因
首先,现如今的体育教学方式还是一成不变,比较枯燥无味的。在现如今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一定的规定流程进行体育教学,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的,教师与学生们几乎没有进行任何互动,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无法引得学生专注。接着就是,有部分体育教师对学生们的要求太过于严格,体育锻炼对速度和力量是比较有要求的,所以,有些教师就会体育教学的要求就比较严格,但是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很难能够达到教师们的要求,从而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无法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最后就是,教学长期以来的通病就是课堂永远都是枯燥无味的,教师总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流程去进行讲课,这样子无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需要改善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课堂主导性,让他们积极踊跃参与到课堂中,进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对体育教学兴趣
3.1 加大对体育游戏的引导力度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一个爱玩游戏的年龄,因此,教师要想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通过游戏来进行教学则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游戏本身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相互适应。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进行,从而让学生们重新看待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学产生了新的认识,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可以激发起学生的热情,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效率。在体育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进行天线宝宝的走跑交替、别让大灰狼捉住的夹物跳、采蘑菇的小白兔的双脚并拢向前跳等游戏来进行体育教学,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
3.2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教学的推进。 因此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体育教师不能沿用传统的师生关系相处模式, 对学生居高临下地指责批评, 应该要主动发现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新型的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 另外,还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突破口,构建融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篮球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先和学生讨论NBA这类体育赛事拉近距离, 再询问最近的学习压力、学习状态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然后再教给学生篮球知识,参与到学生的训练和比赛中,激发学生兴趣。
3.3 借助趣味体育知识激发兴趣
当前部分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课程,认为课程可有可无,没有文化课重要,一切都以文化课为准,所有课程都为文化课“开绿灯”。 一些教师只会带领学生进行动作训练, 一堂课下来学生感到深深的疲惫,不仅不能激发体育学习兴趣,更没有精力学习接下来的课程。 因此, 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上,将更多趣味体育知识介绍给学生,借助知识问答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教师可以重点介绍以下内容:1.介绍学生兴趣最大的体育明星,例如詹姆斯至今获得了多少个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冠军、梅西是哪国人、被称为“大魔王”的我国著名女乒乓球运动员是谁等。同时还可以给学生讲运动员日常刻苦训练的故事,使学生明确体育领域“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等重要的运动精神,借此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2.介绍运动起源,比如“马拉松”项目的由来、奥运会起源、残奥会来源等。这些知识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也许并未接触过, 将这些知识融入体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其集中精力听课。
3.4 引导学生明白锻炼带来的良好效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 体育运动可以促使其拥有更加健康的身心。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对身心发育的重要性。长期保持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从而使心情更愉悦、体魄更强健。 体育锻炼还能使人拥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学习中,最关键的是还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有良好的延年益寿与抗衰老等功效。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确保民众身心健康,体育项目对人类智力发展极为有利,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文化课的成绩。 人的器官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人的智力发育,如果人拥有良好的心脏功能,体内血液就能保持良好的循环,人的大脑就能拥有充足血液,脑功能就会提升;良好的体魄能够让人拥有健康的呼吸系统,加大人体的肺活量,为脑细胞提供充足氧气,有效发挥大脑的各项机能。 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体育锻炼能为身心发展带来的良好效果, 其学习兴趣便能被
充分激发出来。
3.5 充分合理使用比赛的模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则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好胜心理,特别是对于男孩来说,正确的好胜心理是一个挺重要的存在,正因为存在好胜心理,会让学生对待体育教学活动会更加积极和认真,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合理使用竞赛模式,让竞赛模式存在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竞赛模式最关键的就是其中的竞争性,竞争的过程是需要学生一起合作进行的,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精神。比如进行接力赛跑,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为了让自己组取得胜利,而拼尽全力去奔跑。因此,充分合理使用竞赛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的。
3.6 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激励
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鼓励的言语能够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点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比如在一项体育活动中,对于做得好的学生,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表扬与赞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对于那些做得不太好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及时进行正确的示范,并且鼓励一下,让他们不要气馁,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教学方式完全可以提升学生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3.7 开展趣味化的小组合作体育活动
在小学体育课上, 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以此强化其参与热情,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鉴于此,教师首先需要将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小组, 并听从每组学生的意见选出组织领导能力、 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同时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优势互补,然后再根据教学需要设定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 督促他们不断进步。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健美操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视频或亲身示范相关的动作, 且要详细讲解动作的要点,便于学生记住顺序和步骤。在此期间每个小组长可以提前分配任务, 要求组员每人分别记忆几组健美操动作,并要达到熟练的程度,而后教师可要求各小组合作练习、巩固,此时组内成员就需要在组长的统筹安排下分别展示、互相教授和学习,再将所有动作整合起来,通过反复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在班级中轮流展示,由教师指出动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通过合作,每个学生都会为了本组的荣誉而不懈努力,也会为了教好其他组员而更加认真和专注地学习, 有助于切实提升其学习成效。
3.8 利用角色转换提高学生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与中心,体育教学整体效果、 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水平。 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是否能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采用了合适的教学措施。 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理念,积极转换自身的课堂角色,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入日常工作。 特别是在如今我国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教师更应主动将课堂主人翁的位置交给学生。 事实证明, 教师转换角色是否及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能否有效提升。 教师应该让学生按照自身实际爱好、兴趣、年龄和性格等自主设计体育游戏, 逐渐将课堂交给学生。 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课余时间从手机、电脑中了解更多体育新闻、知识,并且在课上组织问答竞赛。 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争当“小老师”,主动做出标准的示范动作并规范同学的动作, 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树立榜样,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及辅助者,对活动、课程时间有效加以掌控,积极采纳学生合理的意见。 教师在落实活动时应给予学生尊重、信任与自由,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和谐、轻松。
3.9 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小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难以对自己的缺点进行改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在过去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方法较为单一,学生难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要通过对当前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才能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为此,小学体育教师要多角度地观察和评价学生的锻炼状况,鼓励他们,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比如教师要定期评估学生的体能状况,分析他们在运动中的成绩和达到的具体水平,对成绩好的学生,教师会鼓励他们,让他们继续突破,起到带头的作用。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一些建议,表扬他们在运动方面的一些成绩和进步,让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去改进自己。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评估的开展,还要求教师从多个项目和多个阶段进行评判,以求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够充分体现学生本身整体水平的结果。比如教师在对待身体素质较强的同学时,要采用“很好,你还可以做得更好”“加油,下次再接再厉”之类的话语,来引导他们不断超越自己,提升潜力,去挑战困难,战胜自我。而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培养他们的运动自信,用“坚持一段时间,立刻就会成功”和“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教学语言来进行赏识教育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激励,使这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并得到充分的发展。此外,讲授时语言要注重“柔和温柔”和循循善诱,不可过于严肃和“凶狠”。同时,教师还应尽量避免使用批评性较强的语言,以免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自信心。
总结
体育教学运动能够锻炼学生们的身体,所以我们要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动力,对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最好的选择,兴趣是很好的老师,它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度。因此,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对体育游戏的引导力度、充分合理使用比赛模式培养学生的好胜心理、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激励以及营造活跃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黎伟强.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新课程小学,2018,(2).
[2]毕国庆.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 未来英才,2017,(20).
[3]吴其山.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 学周刊,201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