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调查与思考

期刊: 教育学研究 DOI: PDF下载

陆世高

(广西科技馆 南宁 530022)

摘要

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在广西已经开展了7年,期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丰硕的成果,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已深入各地方农村地区,逐渐成为乡村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困难。本文以项目多年实施情况辅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为依据,从新时期乡村振兴视角总结项目的实施情况和经验,分析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挖掘其成因,为项目发展建言献策,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中学科技馆 科学素质

正文

广西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在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单纯依靠政府的经济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发展的过程对人才的培养最关键,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依靠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局面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将更有利于带动广西乡村振兴中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项目创建基本情况调查

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由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于2012 年创建启动的,在广西项目依托广西科技馆的资源和平台,面向经济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中学设立农村中学科技馆,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旨在均衡科普资源,提升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养。通过对项目创建及运营等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 项目创建情况调查

项目对广西各市贫困县助力脱贫攻坚、各市县、乡镇积极申报情况、全区项目点分布情况和科普教育活动情况调查:自2012年到2020年广西科技馆已经在全区范围内创建农村中学科技馆52所,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在广西111个县级行政区的覆盖率达到了46.8%。其中5所在市辖区郊区,19所在县城,28所在乡镇,项目在县城和乡镇的设点率占了90.3%,其中百色的隆林县、那坡县,河池的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大部分县份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项目在广西科技馆的业务指导下,免费向当地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文化资源,有效的实现了科普资源的下沉,助力农村地区和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区科普资源的均衡化。

(二)场馆资源配置情况调查

2013年项目试点启动后,广西科协及广西科技馆结合项目学校的科普资源需求,认真履行《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运营合作协议》有关权利和义务,在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对广西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学校器材配发的基础上,向全区农村中学科技馆进行不同程度的科普器材捐赠,主要捐赠3D打印笔、电子创作套件、水-气火箭资源包、小型台钻、科乐思积木、科普挂图等及7大类创客性科普器材,从而丰富和强化全区农村中学科技馆资源配置,充实项目科普教育的内容。

(三)广西农村科技馆运营情况调查

对广西农村科技馆各项目学校进行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相关数据调查,广西全区范围内的52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全年参观有97772人次,项目学校校内开放次数2042场次,对校外人员开放229场次,展品、展具损耗率8.09%,开展科普活动734场。从数据上来说,总体上完成了相应的工作任务,发展运营情况良好。但存在的问题也突出,其中部分项目学校数据差强人意,全年参观人数不足1000人次的就有34所,且多集中在农村地区。

(四)广西农村科技馆科技活动组织情况调查

2021年11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区范围内的项目学校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调查对象为各项目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为主,共有8所项目学校的431名教师和3936名学生参与。通过调查了解到项目学校中30-40岁的老师占44%,40-50岁的老师占26%,20-30岁的老师占26%,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本科学历占86%,知识结构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比较强。但只有23%的老师对科技活动感兴趣,42%的老师之所以接触科技活动是因为学校的安排,23%的老师是因为有成绩或绩效的需要参与其中,而有56%的老师认为科技辅导员在学校教育中并不重要。在场馆运营的调查中主要有经费不足、师资水平有限和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影响运营,分别占了调查中的35%、32%和9%的数据;在师资培训的方面,只有28%参加过关于科技辅导员培训班。

二、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项目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运营良好,但在数据调查、实地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后,发现项目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经费不足。经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经费、展品维护以及日常管理费用三大块。项目的建设在当地财政并没有专项配套资金,主要依靠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的项目专项经费进行支出,而展品维护和日常管理经费主要依靠项目学校和广西科技馆自筹经费对部门优秀的项目学校进行器材和维护指导的支援。很多项目学校反馈场馆在建设后期的经费不足,对场馆的运营产生了影响。

(二)展品维修难。在访谈和实地调研中发现很多项目学校的展品出现了老化和失修,原因是场馆的展品售后服务跟不上,缺乏维修更新机制。大部分展品为可互动的科普展品,随着运营时间的不断积累,学生在参观和操作展品的过程中造成了展品的老化和损坏,专业公司和人员的维护、维修费用成本太高,项目学校有限的经费无力支撑,而学校自修能力有限,造成了部分展品逐渐“失修”成为仅供观看的展品。由于经费欠缺,部分第一批项目学校的维护资金来源于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项目评比的获奖奖金,例如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大圩镇第一初级中学、防城港市东兴市京族学校、南宁市邕宁区朝阳中学、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芳林学校等四所项目学校于2017年荣获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的表彰,并奖励价值7.5万元的“赛课工作坊”相关创客设备。

(三)管理激励机制有限。目前项目除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项目评比活动外并没有其他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调查了解到,虽然制订了《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实施方案》《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兼职管理项目场馆并未与绩效考核挂钩,几乎所有项目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均由学校的教师兼职,而负责兼职的老师没有相应的福利和补贴保障,同时老师还要负责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对项目管理工作更多的教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与教育系统联系不够紧密。学校是由教育局进行管理,学校活动的开展很多时候需要地方教育局的审批才能开展。项目创建的前期得到了当地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也给与了一定程度的配合,但是在中后期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的支持,项目学校和科协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场馆和科普展品的使用和运行效率偏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缺乏管理监督机制。项目学校场馆的运行情况缺乏监督机制,展览及活动的开展效果难以及时有效评价。存在管理不集中、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在调查和访谈过程中了解有不少项目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已经多次更换场馆管理人员,出现了场馆运行不稳定的情况。

(六)发展意识与观念有待提高。从调查中了解,大部分学校开展的活动仍停留在展品演示上,过度依赖场馆和展品,没有依托场馆开发活动的意识和理念,“等、靠、要”的观念仍然普遍存在。

三、措施与对策

(一)链接社会资源,整合优势科普资源。充分利用青少年科普活动平台,广泛发动当地科协、教育局、科技局等多部门的力量,积极链接社会各界优势科普教育资源助力农村科技馆项目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例如发动当地博物馆、纪念馆、气象站以及当地各行业学会,整合科普资源,结合农村科技馆的活动开展联展、联合活动,最大限度的丰富和充实当地场馆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走进项目学校,激发项目活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二)鼓励社会运行机制的参与。通过投资冠名、专题巡展宣传等形式,吸引企业或社会团体建设和运营资金或科普设备的投入,并参与到项目建设和运行中,增加经费来源,填补资金不足的短板。可参考广西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社会化运行的机制,加强公益导向和管理,促进社会资本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三)建立志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志愿服务政策平台,建立项目志愿服务机制,发挥社会志愿者服务资源优势,拓宽项目获得社会资源与人才服务资源的路径,弥补和丰富项目学校师资人才资源短缺和场馆维护等问题。

(四)建立巡展机制。以农村中学科技馆展品为基础,开展项目学校所在地学校之间的科普展览巡展活动,每个学期邀请周边学校或前往周边学校开展相关巡展活动,充分利用项目资源,优化项目展品的使用率,带动周边乡村学校的科普活动的发展。还可以结合“进社区、进军营、进校园”等政策将项目活动推广,扩大项目影响力,争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科普服务。

(五)对外开放,建立研学基地。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生课外时间得到进一步解放,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研学模式逐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认可,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指导与支持,因此,积极响应“双减”政策,根据当地研学的实际需求和政策,结合项目学校的实际情况,向当地主管部门申请设立研学基地,吸引社会资金和力量共同打造项目场馆。围绕科学热点、主题等组织策划科普探究活动,设定研学形式、内容和路线,还可以结合学校科学节、全国科普日活动等开展主题科普活动。项目场馆的研学和参观活动采用预约制度,定期向社会开放,对周边区、县和乡镇社区、学校的进行定期开放,进一步提升乡村青少年和居民的科学素养,推动乡村科普工作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振兴。

(六)建立监督指导机制。有广西科技馆遴选优秀的科技辅导员或青少年科技项目主管任各地方项目的“总科技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培训辅导和项目的实地评估,督促各项目学校的科技活动的开发和场馆的管理。充分利用广西科技馆等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的工具和资源,对项目进行扶持和评估,为项目的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七)建立激励机制。争取科协和教育部门的支持,设立先进组织单位、先进个人等奖项,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为各项目学校和老师提供评价和激励的标准。争取评价和奖项与相关单位的绩效相挂钩,提高项目单位和老师参与的积极性。

(八)加强项目宣传。充分挖掘当地项目活动的亮点、先进人物事迹等内容,通过广西科协、广西科技馆等官网、微信公众号网站,广西和地方电视、报刊等媒体开展宣传工作,还可以通过抖音、哔哩哔哩等自媒体、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十四五”期间,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将继续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下,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广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在农村地区科普服务设施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提升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促进城乡科普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为缩小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做出贡献。

本文为“广西科协2021年度调查研究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陆成元;以科技扶贫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分析[J];南方农业;2018年30期

2】路凯凯 米文杰,熊沛瑶,郭文杰,郭姗姗 ;科技扶贫长效机制研究 特区经济[J];2019年04期

3】付少平; 结构化困境与碎片化行动:科技扶贫为什么不够精准——基于政策执行视角的分析;中国科技论坛[J]; 2019年07期

4】常盼盼 ;“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现代商业[J];2019年05期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