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

期刊: 教育学研究 DOI: PDF下载

王兴虎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马神庙街小学

摘要

学生大多数的学习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地,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的安全管理,为学生提供安全、干净的学校环境。随着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学校周围环境日益复杂,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实现网格化、科学化安全管理目标,构建全方面、多层次的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本文将结合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积极阐述实施安全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

学校;安全网格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正文

前言: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与职责,学校需要将学生的安全放在工作首位,以保障学生安全为目标,结合实际的管理情况,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策略。但目前,一些学校对安全管理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学校安全保卫人员负责的,全体师生无需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来。这样的思想比较片面,为了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效率,提升安全管理效果,必须要实施全方面、多层次的安全管理策略,促进安全管理工作朝着高效率、高防范和网格化前行。

1实施安全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性

学生是祖国事业的未来接班人,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与职责,学校管理者需要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安全管理,为学校师生安全提供安全保障。构建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一方面可以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出安全管理工作的作用,实现层层管理与监督,推动安全管理工作朝着全方面、多层次的方向前行。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保障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学校管理者需要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与管理目标,来构建合适的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而管理体系需要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来予以支持,只有完善了管理制度,才能促进管理体系的建立。

2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阻碍问题

1.1安全保卫人员较少

安全保卫人员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力军,主要职责是负责学校的安全,防范一些安全防线,为学校师生提供安全保障。为此,学校需要建立安全管理队伍,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让安全保卫人员可以以管理政策为依据,开展安全管理活动。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安全保卫人员较少,没有建立其多方位的管理队伍,造成管理力度不足,管理效率不高,不能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队伍支持。提高安全管理,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安保人员需要不定期检查学校安全防范工具,记录质量不达标的工具,形成相关的记录本。但安全人员过少,致使管理范围有限,不能做到全方位的管理,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隐患[1]

1.2学校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增强防范意识,实现全员参与、多方面管理的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但目前,一些学校管理者对安全网格化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将安全管理工作全权交给安全保卫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与教师的安全管理作用,没有形成多层次管理。同时,大部分学校都是在出现安全问题之后,才实施安全管理,为后续的安全管理问题做出处理,没有做好安全预警工作。这也侧面说明了学校管理者对安全管理工作的不重视,没有考虑到多方面的安全隐患情况,也没有及时制定相关的巡逻检查制度,为排查学校安全隐患提供制度保障。

1.3管理方式较落后

要想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效率,为学校师生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安全保卫人员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参与者,需要掌握多种安全防范技术与方法,为开展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在维护学校安全的同时,也能够减少安全事故对自身造成的伤害。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安全保卫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掌握多种安全防范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巡逻或者是站岗来开展安全防范工作,防范方式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安全保卫人员掌握的防范技术有限,与学校防范指导较少有关。学校管理者需要根据安全保卫人员的实际防范水平,为安全保卫人员提供指导。但大多数学校都忽视了安全保卫人员的发展,没有为安全保卫人员提供有效的指导,导致安全保卫人员的安全管理方式比较落后,防范方式与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匹配,造成安全管理效率不高,安全管理力度较小。

1.4安全设备不足

为了应对一些较为复杂和险峻的安全事故,安全保卫人员需要利用相关的安全设备来开展工作,减小校园入侵者对安全保卫人员造成的伤害。安全设备的数量以及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息息相关,安全设备充足的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几率的可能性较小。即使发生了安全事故,安全保卫人员也有与校园入侵者对抗的资本,为公安机关赢得充足的支援时间,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校园入侵者造成的损害。但安全设备不足的学校,一旦出现了校园入侵者,安全保卫人员可以利用的安全防范设备有限,即使最后为公安机关争取到了支援时间,难免会给自身带来安全隐患,使自身处于危险的环境。为了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学校管理者需要加大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为安全保卫人员提供设备保障。但目前,仍有许多学校的安全设备数量不足,安全设备比较落后,也没有相关的安全防范盾,安全保卫人员只能利用一些铁棍来作为防范的武器[2]

3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3.1打造高质量的安全保卫队伍

安全保卫人员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与组织者,需要对学校师生安全负责,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创新安全管理方式。但目前,安全保卫人员的数量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是安全管理效率较低,安全管理效果不佳的主要问题。学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安全保卫人员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安全保卫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同安全保卫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同,学校管理者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水平来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可以聘请专业的教练来为安全保卫人员提供培训,也可以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对安全保卫人员提供方法指导。除了需要开展培训来提高安全保卫人员的综合素质之外,还需要加大招聘力度,扩大安全保卫队伍。当完成招聘工作后,学校管理者需要根据管理的不同级别,明确相应的管理责任,为构建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提供人员保障。

3.2加强安全指导

加强安全指导是提高学校安全性能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多方位的安全管理,需要让师生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来,提高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因此,学校管理者不仅是要对安全保卫人员开展安全指导,还需要对师生开展安全指导。学校管理者需要经常召开安全指导会议,及时为安全保卫人员传达学校安全管理目标以及管理策略,为每个安全保卫人员规划好工作范围,明确好工作任务。让每个安全保卫人员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对自己所属的管理区域负责。加强师生指导也是提升安全管理效果的重要措施,学校管理者需要为每个班级开展安全实践活动,让教师提前讲解开展安全活动的注意事项与避险策略。然后安全保卫人员需要充当校园入侵者,让师生与其他安全保卫人员一起开展安全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师生的防范意识,让师生可以根据规划好的路线,快速撤离现场环境。

3.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目前,一些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不能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导致相关的案件处理不及时,处理力量薄弱,加大学校安全风险,为学校师生带来安全隐患。为了应对多种安全隐患情况,学校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的校园情况与安全目标来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政策。有效的安全管理政策是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能够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学校管理者需要统筹每天的安全值班人员与校园巡逻人员名单,还需要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制定紧急情况处理流程。一旦出现安全事故问题,安全管理人员需要按照管理制度来开展工作,能够立即疏散学生与教师,联系其他的安全管理人员。同时,还需要及时与公安机关取得联系,共同处理安全事故,提高校园防范水平[3]

3.4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一些学校的安全设备不足,没有充足的安全设备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保障,这不利于保障安全管理质量,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学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安全管理设备对开展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加大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为安全保卫人员提供设备保障。让安全保卫人员可以增强管理的信心,以免一些安全保卫人员因为设备不足的问题,产生胆怯心理,不对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将师生放置在危险的环境中。学校管理者需要统计安全保卫人员的数量,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决定采购的数量。学校管理者可以多为安全保卫人员提供多种安全设备,例如:安全防护盾、防范手套、铁质棍棒和电棒等,让安全保卫人员可以结合实际安全事故情况,来合理选择安全防范工具。在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学校管理者需要加大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为安全管理工作配备相应的监督设备。同时,学校管理者还需要规划好监督方案,实现多级监督。学校领导者是一级监督的主要负责人,主要监督各个办公区域;安全保卫小组长是二级监督的主要负责人,主要监督校内主要场地,例如:操场、食堂、走廊等;安全保卫小组成员是三级监督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对校内以及学校周围进行监督和巡逻,以此来增强监督力量,为降低安全风险作出努力。

结论: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来保障学生的安全,为学生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减少安全管理风险,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学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构建安全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性,引领师生共同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构建多方面的安全管理机制,将网格化管理模式落实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实施全方位、多层次、高配合的管理模式,为学校师生建筑“安全防范墙”。

参考文献:

[1]周明君,张巍.中职学校机械实训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01):101-102.

[2]王殿深.构筑“管控好风险、治理好隐患”双控防线,打造学校安全智能化管理体系[J].平安校园,2020(11):88-91.

[3]宋毅,高东锋.新时代高等学校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与管理能力提升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1):1-2+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