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河道规划治理的特点及其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山区河流,特征,演变,治理
正文
1概述
我国江 河 众 多, 是 世 界 上 河 流 最 多 的 国 家 之一,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和洪水的斗争史,在长期的抗洪治河过程中, 治水先贤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随着对治水治河认识的不断深入, 治理理念和 思 想 也 在 不 断 提 升, 先 后 经 历 了从堵到疏,从疏到导,从导到蓄泄兼施、多措并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在党和国家领导下, 通过几代水利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我国江河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江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 七大流域江河也从基本不设防发展到流域防洪体系基本建成'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人民群众对江河安澜和亲水性要求也不断提升' 河道治理是实现江河安澜和人水和谐的重要手段, 而河道 的 规 划 设 计 又 是 河 道 治 理 的 基 础 和 关键, 为更好地做好河道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2山区河流演变分析
2.1植被对河流演变的影响
山区河流演变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水文现象(降雨、特大降雨)引起特大径流,河水暴涨。水流挟带泥砂向河底, 两岸侵蚀两岸坚固、有植被保护则侵蚀程度轻 相反则大,因而植被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近些年山区河流两岸植被逐减少.以国内某处地区为例:1960年该地区植被覆盖率占50 ,而l985年覆盖率只占30% ;自石山地区1960年覆盖率占60% ,而1985年只占20% 。
乱采乱伐,垦荒种植,采石开矿等明显破坏了植被,在同等水文条件下加重了灾害。上游雨淋沟壑增多,两岸侵蚀冲掏崩坍,河水含砂量大幅度增加。1960年蛟河水文站实测河水年平均含砂量为0.3公斤/立方米,而1980年平均含砂量增加到0.93公斤/ 立方米。河底落淤,河底抬高、河面增宽、坡降变小,加上主流摆幅不定,使过去窄深式河床(河谷形)渐变成宽浅式河床, 由直顺洼河道逐年演变成游荡性河道. 同等洪水标准过流断面增宽、淹没面积增大 危害加重。河床演变无常,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不利因素增多,危害程度加重。
2.2修建工程加速河流演变
河流演变剧烈,除因自然困素外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即在河道上盲目建设工程, 引起水流的急速变化。如盲目在河道上建拦河坝工程 使河道彤成明显落差,坝前不断淤高,坝下冲捐,过流断面减少,汛期洪水漫溢坝决口、河改道,造成坝脱溜。
2.3局部治河导致河床演变
一条河流的借理应首先进行河流整体规划,而局部河道整治则直在考虑整体条件下进行。但7O年代起山区一些地方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 盲目进行河流治理,效果不佳。治理后不仅没有起到稳定河势,行洪安全的作用,而且加速了河流演变 危害增大。比如盲目裁弯取直,改河造田使河床缩窄,比降增大,河床加深,改变了河流态 从而引起下游河段流速大, 冲淘严重,反受其害。
图1河道的局部改造工程
3山区河道治理的基本要求
3.1 制定河道治理规划
提高山区河道治理的有效性,应当全面加强河道治理工程的规划,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的审计水平,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水程河道治理工程,在河道工程施工前应当对项目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评估,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山区河道工程对环境的破坏,切实减少对原有河道、沟渠等造成的破坏性冲击问题,在河道工程治理工作时还要对历史水系情况进行分析。
3.2 争取必要经费支持
首先,应当使山区工程河道治理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工程,注重根据城市发展规划,从城市建设的综合角度出发提高政府对河道治理的重视力度。
其次,当前河道治理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河道治理经费数量总体有限,财政划拨治理河道经费还要建立逐年增长的机制。
3.3 提高河道治理水平
河道治理工程是科学性、复杂性、系统性较强的工程,提高河道治理的有效性,应当完善河道治理工程体系,创新河道治理工程管理方法,注重形成长期的河道治理工程体系,在促进多部门参与的基础上达到提高河道治理目的目标。
应当建立河道治理工程小组,配齐河道治理工作人员,对河道治理工作具体任务进行分析,明确具体的责任人与责任部门,在优化建立奖惩制度的基础上,达到提高河道治理有效性,避免出现河道治理责任混乱,以及出现多头管理问题,综合性的开展河道治理工作目标。
4山区河道治理措施
4.1生态护坡
确保功能性和经济性,河道生态护坡应在确保河道基本功能、护坡结构稳定、符合水土保持相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河道整治工程成本。
护坡植物选择,在充分考虑河道水文资料和设计洪水标准下的河道纵断面水位线的基础上,对于处在水位线消落区间的固坡品种应选择水陆两生植物。
护坡植物的选择还应与河道视觉环境融合协调,与原河道范围周边植物协调共生,充分考虑草、灌木、乔木等植物的搭配并形成植物群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生态环境。
降低刚性结构比例、减少二次污染,在生态护坡中应尽量选择柔性材料,降低刚性材料在边坡中的使用,增加河道视觉软效果;尽量选择自然材料,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2河道疏浚
河道疏浚技术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最大的技术要点就在于对于疏浚的测量工程,在河道疏浚工程测量施工中就包含了对于施工控制系统的建立、疏浚河道中心线的确定、在施工过程中水上和水下的地形判断和断面测量工程计算。在测量的过程中,首先是要测量现有的河床断面并与设计后的河床断面进行比较,然后确定开挖量进行开挖,最后再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工作分摊和安排。对于河道的水深测量是河道复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量的情况,在实际进行河道疏浚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水位进行匹配,为了避免在测量过程中发生错误我们应该在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同时使用一种测量的办法。
在疏浚工程在河道整治的疏浚工程完成之后,一定要对于工程进行严格的验收,要按照现行的标准进行工程验收。并且对淤泥进行处理。在河道属于过程中会产生出大量的淤泥。这些淤泥一直都是河道疏浚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堆积淤泥不但会占用很大的土地,同时也将大大的提高河道疏浚的工作成本。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进行合适的处理,不但可以让废物利用还可以减少疏浚工程的成本。比如说,这些河道疏浚留下的淤泥可以用来铺路,又可以制作成燃烧材料又或者是可以将淤用于发电和发热的工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将河道疏浚工作完成好还可以将废物利用获得更大的收益。
4.3构建生态保护系统
提高河道治理的有效性,应当从根本上保护河道的生态系统,只有树立生态资源应用的理念,才能达到提高河道生态水平综合应用的目标。
首先,应当保护河道的生态系统,注重开展清淤清障、滩涂围垦等工程项目,要把生态工程治理贯穿于河道治理的始终。其次,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围绕河道水土多样化,河道浅滩生物栖息,优化河道结构。
5结束语
提高河道治理有效性,应当建立完善河道治理体系,优化利用各种自然生态资源,,在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达到提高生物多样性,达到有效吸收和内外污染物的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耿英莉. 山区河道生态治理的探索[J]. 科技风,2018,(33):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