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的康复治疗方案及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正文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属于儿科常见疾病,该疾病主要由于婴幼儿时期儿童大脑发育不成熟所致,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智力缺陷等。传统的治疗方式中,针对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的治疗大多选用抗癫痫药物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方式预后差,且治疗效果难以控制,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的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将康复治疗方案有效的运用于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患儿中,更好改善患儿的身体情况。本文主要从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患儿中抽选66例进行对比,分别采取康复治疗方案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旨在探究分析在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患儿中采取康复治疗方案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患儿中抽选66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儿33例,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4例,患儿最大年龄7岁,最小年龄2个月,平均年龄(3.14±0.44)岁。对照组患儿33例,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5例,患儿最大年龄6岁,最小年龄3个月,平均年龄(3.17±0.41)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可比性高。
纳入标准:1)两组患儿均被诊断为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2)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精神疾病的患儿;2)合并恶性肿瘤的患儿;3)年龄超过13岁的患儿。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其中治疗药物选择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如果患儿体弱或者属于难治性癫痫,则可以选择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给药。物理疗法主要是运动训练,包括协调能力训练、平衡能力训练、精细运动训练等,同时配合适当的关节运动,帮助更好的恢复患儿肢体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实验组患儿在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的基础上加以采取综合康复方案治疗,具体操作如下:1)针灸治疗。头针选择语言二区、语言三区、感觉区、运动区等,然后根据患儿脑部神经分布情况,进行头部辨证取穴,其中百会穴、四神聪穴为主穴;三阴交穴、太冲穴、足三里穴、伏兔穴为下肢穴位;外关穴、内关穴、肩髃穴、曲池穴。每天一次,每次半个小时,两周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需要间隔一周,连续治疗5个疗程。2)高压氧治疗。患儿入院第三天,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为患儿连接高压吸氧装置,调节吸氧方式与吸氧浓度,开展高压氧治疗,每天一次,一个疗程为10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3)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选择电刺激治疗仪,根据患儿的情况设置参数,然后对患儿痉挛肌群进行电刺激治疗,帮助缓解痉挛。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连续治疗一周为一个疗程,完成一个疗程治疗后,间隔一周,连续治疗5个疗程。4)推拿按摩治疗。选择诊锤叩击法、一指点穴法、弹拨法等进行推拿按摩,每天一次,每次半个小时,连续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间隔一周,连续治疗5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以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各项发育指数以及临床效果作为观察指标,其中发育指数包括语言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精细运动、大运动等;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30.0软件处理,语言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精细运动、大运动等发育指数均属于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用t进行检验,临床效果属于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x2检验,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各项发育指数比较
实验组患儿语言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精细运动、大运动等发育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394、8.582、9.151、7.929、8.622,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各项发育指数比较(`x±s)
组别 | 例数 | 语言能力 | 社交能力 | 适应能力 | 精细运动 | 大运动 |
实验组 | 33 | 72.84±7.92 | 79.24±9.46 | 76.21±8.27 | 76.17±8.93 | 80.14±9.99 |
对照组 | 33 | 55.76±6.81 | 61.27±7.43 | 59.64±6.31 | 60.77±6.69 | 62.43±6.28 |
t | - | 9.394 | 8.582 | 9.151 | 7.929 | 8.622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2两组患儿临床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9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95,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两组患儿临床效果比较[n(%),例]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实验组 | 33 | 19 | 13 | 1 | 32(96.97) |
对照组 | 33 | 12 | 15 | 6 | 27(81.82) |
X2 | - | - | - | - | 3.995 |
P | - | - | - | - | 0.046 |
3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属于脑损伤疾病的一种,在临床上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当患儿出现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之后,患儿的脑组织功能、神经功能、语言功能、运动功能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和发育[2]。针对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疾病,临床上大多采取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法,但是单纯采取两种治疗方法效果不显著,为了更好的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科室可以将康复治疗方案引入到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患儿治疗中,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与疾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有效促进患儿康复。当前康复治疗方法有很多,包括针灸治疗、高压氧治疗、obath 疗法、脑循环治疗、感觉综合疗法等,其中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针刺穴位的方式帮助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神经功能;高压氧治疗则可以激活组织细胞,帮助恢复语言功能和运动功能,同时患儿的临床症状也能得到改善。所以,医生在制定康复治疗方案的时候,还需要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综合性的进行选择,确保康复治疗方案符合患儿的需求,同时患儿在接受治疗期间,医护人员还需要认真观察患儿的身体情况与生命指标,从而更好的判断治疗效果,并且根据治疗效果来调节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所以在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患儿中采取综合康复治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治疗效果也比较好。
本次研究选择66例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患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康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疗后语言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精细运动、大运动等发育指数均明显更高,治疗总有效率也明显更高,表明康复治疗方案能够改善患者的发育指数,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好,该研究结果与陈爱贞[3]在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中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度高。
综上所述,在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癲痫患儿中采取康复治疗方案能够很好的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康复治疗效果比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婧. 个性化康复治疗对小儿脑瘫膝过伸的应用效果及对其运动能力影响评价[J]. 母婴世界, 2019, 025(002):99.
[2] 关丽君. 三级康复方案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及治疗成本的影响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9, 011(003):232-234.
[3] 陈爱贞. 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012(008):15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