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囊膜抛光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视力及后囊膜混浊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囊膜抛光;视力;屈光;后囊膜混浊
正文
白内障是一种较多发的眼病,通常是因某些因素(如高龄、遗传、营养障碍以及代谢异常等)造成晶状体混浊,视网膜无法正常成像所引发,患者多为50岁以上人群,一旦发病,往往可造成视力下降,甚至是致盲[1]。超声乳化术是目前公认处理白内障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切口较小、并发症较少,且能够有效恢复患者视力,自临床应用以来深得医者及患者所青睐,但术后易诱发后囊膜混浊的问题也引起了各研究学者的重视[2]。前囊膜抛光是指利用特殊工具对晶状体前囊膜进行打磨和光滑处理一个过程,相关报道认为其对后囊膜混浊等并发症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3]。为此,本研究抽选2022年7月-2024年3月入住我院行超声乳化术的8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重点探究前囊膜抛光处理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术后视力、屈光状况及后囊膜混浊的影响,具体示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80例白内障患者抽选自2022年7月-2024年3月,均为入住我院行超声乳化术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确立组别(40例/组)。对照组有24例为男性,16例为女性,年龄区间50~84岁,中位年龄值为(63.38±6.23)岁;白内障病程5~31个月,中位病程值为(15.28±3.31)个月。观察组有25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年龄区间51~86岁,中位年龄值为(64.79±6.98)岁;白内障病程5~30个月,中位病程值为(15.33±3.29)个月。两组病例之间上述各项数据(如性别、年龄以及白内障病程等)经分析得出,P>0.05,不具统计学差异。且本次临床观察已获医院伦理会准许。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有手术处理指征,且符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4]中的判定标准;(2)入组前视力在0.2及以下;(3)视听、沟通能力良好,临床配合度较好;(4)患者或家属已完成书面同意文书的签署,均为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以往存在眼部外伤或手术史者;(2)恶性肿瘤患者;(3)存在严重精神心理性疾病者;(4)存在其他眼部疾病(高度近视、葡萄膜炎等)者;(5)有其他重要器官系统(肝、肾脏及凝血功能系统等)问题者;(6)有中途脱离观察、同时参与其他临床观察等情况者。
1.3方法
术前,为两组患者提供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产自广东宏盈科技公司,国药准字H20133206,规格为0.3%)点眼,每日滴4次,(每小时1次,为期1天)为期3d;待术前15min,再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产自沈阳兴齐眼药公司,国药准字H20123453,规格为1mL:托吡卡胺5mg,盐酸去氧肾上腺素5mg)点眼,每隔5min滴1次,共4次,(予奥布卡因表麻,予0.6%的稀释络合碘200mIL冲洗结膜囊),完成后协助患者平卧于手术床,(予以奥布卡因表层麻醉),给予常规消毒、铺单及表层麻醉处理,通过开睑器将患眼眼睑撑大,消毒、冲洗结膜囊,再做一切口(长度约2mm)于角膜曲率陡峭轴偏上位置,经前房注射黏弹剂,给予连续环状撕囊及分核乳化。完成后,对照组直接将晶状体皮质吸除,并取黏弹剂注于囊袋中,在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再将黏弹剂彻底清除,最后行水密切口处理,未做前囊膜抛光。观察组则给予前囊膜抛光处理,借助双头囊膜抛光器对前囊膜进行360°完全抛光,将晶状体皮质完全清除,再取黏弹剂注于囊袋中,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将黏弹剂完全清除,最后予以水密切口处理。
1.4观察指标
(1)对比组间的裸眼视力: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通过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产自广东唯仁医疗科技公司,型号:AELITE型,粤械注准20232161255)完成对组间裸眼视力的检测。(2)对比组间的屈光状况: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通过电脑验光仪(产自宁波法里奥光学科技公司,型号:FKR-8900型,浙械注准20162160346)完成对组间屈光状况的检测。(3)对比组间的后囊膜混浊情况[5]:于术后3个月、6个月,通过裂隙灯显微镜(产自重庆远视科技公司,型号:YF-100型,渝械注准2020216013)完成对组间后囊膜混浊情况的检测统计,对术后后囊膜透明者,记为0级;对可见清晰眼底,且后囊膜有轻度混浊者,记为1级;对未见清晰眼底,且后囊膜有轻度混浊者,记为2级;对未见清晰眼底,有皮质增生见于眼底邻近位置,且后囊膜明显混浊(呈珍珠样)者,记为3级。
1.5统计学方法
由SPSS 24.0执行分析,计数资料经χ2检验后,以(n,%)描述;等级资料行Wilcoxon秩和检验,以(n,%)描述;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t检验后,由(
±s)描述。P<0.05,即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阶段的裸眼视力统计分析
术前,两组间的裸眼视力基本相当(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提升(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阶段的裸眼视力统计分析(
±s)
组别 | 术前 | 术后1个月 | 术后3个月 | 术后6个月 |
观察组(n=40) | 0.07±0.03 | 0.65±0.04 | 0.63±0.07 | 0.63±0.08 |
对照组(n=40) | 0.06±0.02 | 0.56±0.06 | 0.55±0.06 | 0.55±0.07 |
t值 | 1.754 | 7.893 | 5.487 | 4.759 |
P值 | 0.083 | <0.001 | <0.001 | <0.001 |
2.2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阶段的屈光状况统计分析
术前,两组间的屈光状况基本相当(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屈光状况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阶段的屈光状况统计分析(
±s,D)
组别 | 术前 | 术后1个月 | 术后3个月 | 术后6个月 |
观察组(n=40) | -0.29±0.07 | 0.22±0.04 | 0.22±0.05 | 0.23±0.04 |
对照组(n=40) | -0.30±0.09 | 0.15±0.03 | 0.16±0.04 | 0.16±0.03 |
t值 | 0.554 | 7.589 | 5.926 | 8.854 |
P值 | 0.580 | <0.001 | <0.001 | <0.001 |
2.3两组术后不同阶段的后囊膜混浊情况统计分析
术后3个月与6个月,观察组的后囊膜混浊发生情况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不同阶段的后囊膜混浊情况统计分析[n(%)]
组别 | 术后3个月 | 术后6个月 | ||||||
0级 | 1级 | 2级 | 3级 | 0级 | 1级 | 2级 | 3级 | |
观察组(n=40) | 39(97.50) | 1(2.50) | 0(0) | 0(0) | 38(95.00) | 2(5.00) | 0(0) | 0(0) |
对照组(n=40) | 33(82.50) | 6(15.00) | 1(2.50) | 0(0) | 31(77.50) | 7(17.50) | 1(2.50) | 1(2.50) |
Z值 | -2.230 | -2.287 | ||||||
P值 | 0.026 | 0.022 | ||||||
3讨论
白内障是一种较常见且有较高致盲风险的眼病,目前临床多推荐行超声乳化术处理,但术后易引发后囊膜混浊的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一众学者。据资料统计,后囊膜混浊在成人眼科手术患者中的占比约为7.7%~41.0%,在眼科手术患儿群体中的发生占比则接近100%[6]。关于其形成原因,目前医学界尚不十分明确,多数认为与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残留有关,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术后前、后囊膜粘连,后囊膜缺乏房水滋润,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裂变与增殖引起[7-8]。后囊膜混浊主要可造成眼痛、眩光以及视力下降等各种不适,是降低超声乳化术治疗效果、影响患者视力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9]。因此,如何预防和控制超声乳化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成为了现阶段学者热议的一个话题。
前囊膜抛光能够打磨处理晶状体前囊膜,机械性清除其所在位置的上皮细胞,因此自应用以来常被用于后囊膜混浊等多种白内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10]。本研究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中实施前囊膜抛光处理,以探讨其对后囊膜混浊的防控效果,数据显示,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后囊膜混浊发生情况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并且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裸眼视力与屈光状况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均<0.05);这说明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施加前囊膜抛光处理,相比未做前囊膜抛光处理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视力与屈光状态,减少后囊膜混浊发生。这与朱醒兰等[11]报道结论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前囊膜抛光对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了彻底清除,能够防止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出现裂变、增殖以及纤维化,进而降低后囊膜混浊问题的发生,同时,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得到彻底清除,也能够减轻其产生的向前或向后应力,有利于防止囊袋收缩,保持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确保患者的视力及屈光状况不受影响,为患者术后视力以及屈光状况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12]。但此次临床观察尚存在样本数量较少、属于单中心调查分析等不足,关于前囊膜抛光上述效果的评估准确性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为更好地明确其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仍有待今后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深入调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在超声乳化术中行前囊膜抛光处理,能够有效改善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以及屈光状况,并减少后囊膜混浊的发生,能够为今后临床采取超声乳化术处理白内障提供一些借鉴及依据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晓玮,高祎,姜雅琴,等.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糖尿病合并不同核硬度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眼科杂志,2024,60(6):511-517.
[2]严宏,陈颖.白内障摘除手术中晶状体囊膜抛光技术及抑制PCO的探讨[J].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492-494.
[3]程雪娟,于建蕊,王晓腾,等.抛光器抛光晶体前囊膜及后囊膜走罐式抛光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4):91.
[4]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中国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J].中华眼科杂志,2020,56(5):337-342.
[5]王建民,车敬斌,袁祥文,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和视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16):1391-1396.
[6]孟克青,张武林,许衍辉,等.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J].国际眼科杂志,2024,24(3):432-435.
[7]黄晨晨,张大传,查明轩,等.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疗效[J].现代科学仪器,2024,41(4):89-93.
[8]程天,郭瑞萍,郭安琪,等.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后眼前节结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24,24(11):1721-1727.
[9]朱醒兰,王应利,周玉梅.前囊抛光对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影响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3,23(43):1-5.
[10]邹大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前囊膜抛光预防患者后囊膜混浊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1):116-117,126.
[11]朱醒兰,王应利,王银燕,等.前囊抛光对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23,23(7):1196-1201.
[12]方毅明,黄文苑,叶小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前囊膜抛光预防患者后囊膜混浊的运用价值评估[J].中外医疗,2024,43(1):62-6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