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防控视角下多部门协同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保障作用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高亚囡,李妮*

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

目的:探讨在医院感染防控视角下多部门协同管理在消毒供应工作中的质量保障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12月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200件复用器械数据,按管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0件。对照组实施常规供应管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引入院感科、临床科室、后勤保障等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对比两组器械灭菌合格率、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质量评分、器械相关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器械灭菌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整体质量、环境管理、设备管理、包装质量等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器械相关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院感防控背景下实施多部门协同管理能够显著提升消毒供应质量,减少感染风险,值得推广。


关键词

院感防控;多部门协同;消毒供应;质量管理;感染控制

正文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大量开展,医院感染问题备受关注。消毒供应中心属于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再处理之间的衔接环节,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器械的清洁度、安全性同样属于院感防控链条中的关键环节[1]。近年来有许多院感事件的溯源都是由消毒供应环节中管理薄弱、操作不规范部门协同不畅等问题所导致这也证明消毒供应中心需要引入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顺利面对复杂医疗环境。传统消毒供应管理主要是基于供应室感控科单独承担,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消毒供应工作的工作环节角度,例如器械回收与分类、设备维护与环境支持、质量督导与风险评估等此时不同部门之间如果缺乏有效沟通,很容易导致管理过程出现流程脱节、责任不清、监管盲区等问题,从而影响整体工作质量[2]近年来多部门协同管理模式逐渐成为医院质量控制和感控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供应室、感控科、临床科室后勤等部门共同参与构建联合管理机制,在强化信息沟通、职责对接、统一标准、流程优化等管理措施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整体工作质量[3-4]。对此,本研究以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212月至202412月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200件器械为对象,基于分组对比论证不同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以此探讨院感防控视角下多部门协同管理模式在院感防控视角下的实际价值与推广意义。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于202212月至202412月期间处理的200件复用医疗器械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2212月到202311和研究组202312月到202412,每组各100件。对照组器械来源包括手术室70门急诊15住院综合病区15件。器械类型包括手术器械47腔镜器械41其他特殊器械12件。污染程度方面轻度污染30中度污染52重度污染18件。研究组器械来源包括手术室72门急诊13住院综合病区15件。器械类型包括手术器械49腔镜器械39其他特殊器械12件。污染程度方面轻度污染28中度污染53重度污染19件。两组器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来源为院内各临床科室使用后需集中清洗处理需经规范灭菌流程处理器械构造完整无损坏可进行污染程度分类清洗、消毒流程可追溯管理周期完整、流程规范属于重复使用医疗器械

排除标准一次性使用器械器械破损或变形明显无法完成清洗全流程遗失原始回收登记信息经消毒后直接报废器械外单位器械未纳入管理使用中断、记录不完整灭菌标签识别不清晰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消毒供应管理模式,单独负责器械的接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发放等流程、在器械回收后先进行预处理和冲洗,采用清洗槽和刷洗工具进行手工清洗、机械清洗,清洗合格后放入干燥柜,按类型包装并粘贴灭菌标签后置入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标准灭菌,灭菌结束后冷却储存,后续根据需求发放到临床科室。

研究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构建院感防控视角下的多部门协同管理小组,项目由护理部组织,以医院感控科牵头,联合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临床使用科室、后勤保障科,具体操作如下:1院感监督小组。由感控科专职人员组成,负责建立和更新消毒供应相关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组织制定《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标准》及不合格追溯流程。每周对消毒供应各环节进行巡查与抽检,记录质量问题及整改措施。每月进行一次全面院感风险评估,重点关注高风险器械灭菌环节。参与院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专业指导与技术支持;2供应质控小组。基于消毒供应中心骨干人员负责,专责执行标准化操作流程及质量把控。接收器械时建立登记台账,严格记录来源、类别与污染等级。实施“分类分槽”清洗,轻中重污染器械分别清洗,避免交叉污染。配合感控科开展每周灭菌效果生物监测及清洗残留抽查。每日巡检包装间、灭菌室操作流程,针对异常情况记录及时上报;3临床协调小组。由手术室和其他重点使用科室护士长组成,重点管理器械回收与使用反馈环节。设立临床责任护士,确保器械使用后及时分类、分区、专车回收;出现使用中器械污染、破损、灭菌标签异常等问题时第一时间记录并拍照回传供应中心。协助感控小组追溯不合格器械来源,参与原因分析与责任科室整改;4设备与环境保障小组。由后勤保障科负责,主要工作管理内容涉及到水电供应、清洗设备、灭菌器运行及环境清洁等。每日检查清洗消毒设备、灭菌器运转状态,发现异常及时维修。每日对供应区域内的通风、照明、水源等设施运行状况进行记录。每周组织对清洗区、包装区、灭菌区进行一次全面环境清洁与空气监测;5联合培训与评估机制。基于多部门联合开展周期性培训与质量评估,每月组织一次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清洗灭菌流程规范、器械追溯制度、感染防控要点等。每季度开展一次全流程模拟演练,提升协作效率。每年度统一组织知识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评估管理实效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灭菌合格率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质量评分以及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灭菌合格率中合格:器械经过彻底清洁,表面无任何可见污渍、残留物或污染迹象。细菌检测结果为阴性,证明无微生物污染。器械的所有部分,包括关键和非关键部位,均符合无菌标准,无需再次处理。不合格:器械存在可见污染痕迹,例如血迹、残留物或锈斑,表面清洁不达标。细菌检测结果为阳性,表示器械未达到无菌要求,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质量评价需要结合器械处理的情况、湿包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判断,评定维度涉及到整体质量、环境管理质量、设备管理质量以及包装质量,各项评分0~10分,分数越高证明管理质量越好。

器械相关感染发生率基于每组100件器械对应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在医疗服务后的感染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6.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灭菌合格率比较

研究组器械灭菌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灭菌合格率比较[n%)]

组别

合格

不合格

合格率

对照组n=100

8888.00

1212.00

8888.00

研究组n=100

9898.00

22.00

9898.00

x2

-

-

7.305

P

-

-

0.05

2.2两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两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质量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整体质量

环境管理质量

设备管理质量

包装质量

对照组(n=100

7.54±1.24

7.46±1.33

7.61±0.64

7.85±0.41

研究组(n=100

9.31±0.33

9.21±0.36

9.11±0.64

9.52±0.27

T

7.204

6.305

6.914

7.525

P

0.05

0.05

0.05

0.05

2.3两组器械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两组器械相关感染发生率比较

组别

感染例数n

发生率%

对照组n=100

8

8.00

研究组n=100

1

1.00

x2


9.305

P


0.05

3.讨论

医院感染属于医疗质量管理的重难点,消毒供应中心属于保障临床应用器械无菌化处理的关键,工作质量很大程度决定着医院感染风险。伴随着近些年手术量不断增加,医疗器械越发复杂,传统以供应室单一部门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在流程管理、质量跟踪、突发应对等方面的问题越发明显[5]。在感染防控标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单一部门缺乏多角度的协同支持机制,此时很难形成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效果,从而间接提升器械消毒中的漏洞与隐患风险[6]。基于院感防控视角构建多部门协同管理小组,将感控科、消毒供应中心、临床使用科室后勤保障等多个环节联合纳入消毒器械的闭环管理中基于通过职责分工、流程优化、信息互通反馈机制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器械清洗消毒质量,降低感染发生率[7-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器械灭菌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证明多部门协同管理对于提高器械消毒质量具有明显成效这一研究结果原因在于多方面,首先感控科主导作用能够强化质量管理标准的执行效果,构建统一性操作规范与定期巡视制度体系,能够促使清洗、包装、灭菌等不同工作环节均有可以参考且可以追责的标准依据,以此减少因为随意操作而导致的清洗质量不足、灭菌失败等问题[9]。其次,供应质控小组实施构建分类分槽追踪登记等制度,能够促使所有器械的清洗路径、操作人员、灭菌过程均有对应记录,从而构建清晰可追溯闭环流程,以此有效规避操作责任不清的问题[10]

研究组在整体质量、环境管理、设备管理和包装质量四项评分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证明协同管理模式在综合管理水平上的全面提升这一结果原因一方面在于明确分组职责的应用能够促使不同环节不再依赖单一部门进行协调,能够避免工作重叠、责任推诿等问题,再加上后勤小组的加入,能够保障设备、环境、资源供应等方面的稳定性,从根本上保障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的质量稳定性[11]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培训与评估机制的构建能够促使管理理念保持统一,各个科室工作人员不仅能够提升院感防控意识,还能够提高操作技术水平,从根本上降低器械相关感染风险。

研究组器械相关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证明协同管理模式在控制医疗相关感染方面有着显著促进作用。器械从临床回收到再处理再发放全过程能够实现清洗检查监测登记反馈的闭环操作,能够杜绝因为流程中断导致的二次污染。另外,通过感控科常规巡查及生物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高风险灭菌环节,再加上快速介入干预机制的支持,能够有效预防问题器械流入临床从根本上降低感染发生风险[12]

综上所述,在院感防控视角下构建的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能够有效提升消毒供应工作中的流程规范性和管理质量能够有效避免器械相关性感染的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余小梅,邓雪琼,陈健玲,等.MDT在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医疗器械管理中的效果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38):171.

[2]黄芳,莫军军,项婷婷,等.多部门合作信息追溯模块在医院外来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21,20(9):89-91.

[3]朱娟,尹世玉,刘于,等.湖北省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者对复用器械功能检测及功能分级认知的质性研究[J].当代护士,2023,30(22):118-121.

[4]曹蓓蕾,陆玲庆,张林,等.基于质量管理约束的医疗器械消毒供应路径构建联合优化模型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22,19(12):147-151.

[5]陈响宇,陈春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复用器械的清洗质量管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66):183,192.

[6]郭芳,冀丽君,于艳妮.消毒供应中心全程质控管理对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23):3912-3914.

[7]来春花.细节把控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消毒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3):4026-4027.

[8]袁媛,梁静,王欣.消毒供应中心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4):97-100.

[9]杨晓萍,贾慧."LAST"投诉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降低投诉率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20(11):1562-1563.

[10]邱火秀,林晓华,谢俏俏.消毒供应中心复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护理,2023,23(9):36-39.

[11]龚建丽*,顾焕菊,何柳.多部门联合协作在CSSD外来医疗器械全程管理中的效果[J].当代护理,2022,3(8).

[12]阿信.医疗器械消毒与清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防护措施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25):185-186.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8):174,177.

[7]朱永红.全程质控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及对医院感染的预防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1):167-168.

[8]白凤云.全程质控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及研究[J].母婴世界,2020(20):273.

[9]江文英.全程质控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及对医院感染的预防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79):97-98.

[10]梁菡,马玲玉.全程质控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分析[J].养生大世界,2021(22):9-10.

[11]张驰.全程质控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21(23):180-181.

[12]石德梅,黄永维.全程质控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1):43-45.

通信作者:李妮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