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强度脉冲磁治疗联合药物干预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
摘要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低强度脉冲磁;药物干预;生活质量
正文
良性前列腺增生属于中老年男性常见泌尿系统慢性病,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发生率逐年提升。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疾病表现以尿频、尿急、尿不尽、夜尿增多、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为主,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形成严重影响,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尿潴留、膀胱结石、肾功能损害等病症[1]。疾病发生主要和前列腺增生引发的尿道机械性梗阻、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相关,疾病病因复杂,往往涉及到雄激素代谢、细胞因子调控、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个方面。目前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常规治疗主要包含药物与手术两种,药物虽然能够缓解疾病症状,但是疗效奇效缓慢,部分患者存在耐受性较差、依从性较低、不良反应风险较高等问题[2-3]。手术治疗中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虽然能够缓解尿道梗阻的症状,但是因为创伤较大、恢复期较长以及并发症风险较高,所以在高龄、带有基础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也有一定局限性。低强度脉冲磁场治疗属于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式,在泌尿系统疾病、慢性炎症与组织修复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可以通过调节局部微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状态、降低炎症因子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途径缓解前列腺充血、水肿与逼尿肌张力异常,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干预中有着一定潜力[4-5]。为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以随机分组方式论证单纯药物干预与结合低强度脉冲磁的治疗效果差异,希望能够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综合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数据支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研究组患者年龄范围为58~78岁,平均(66.47±6.32)岁,病程为1~6年,平均(3.52±1.08)年,前列腺体积为35.2~53.1 mL,平均(43.28±5.76)mL。常规组患者年龄范围为57~79岁,平均(65.89±6.85)岁,病程为1~6年,平均(3.64±1.14)年,前列腺体积为34.7~52.6 mL,平均(42.95±5.64)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断标准;IPSS评分≥8分;有明显排尿障碍;症状稳定满1个月;前列腺体积正常范围;未接受其他物理治疗;治疗期间配合度良好;能独立完成量表评估。
排除标准:合并前列腺恶性肿瘤;合并膀胱结石或肿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近期有泌尿道感染史;使用其他干预性治疗;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有植入心脏起搏器;无法配合评估和随访。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药物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α1受体阻滞剂。口服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85,规格0.2mg),每次0.2 mg,每日一次,睡前服用,用于缓解平滑肌痉挛,改善排尿困难;2、5α还原酶抑制剂。口服非那雄胺片(华润赛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213226,规格1mg),每次5 mg,每日一次,用于抑制前列腺体积增大,延缓病情进展。药物治疗连续4周。
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结合低强度脉冲磁治疗,采用广州三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低频脉冲磁治疗仪(型号:SRL800A),粵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2260912号。设定治疗参数磁场频率10 Hz,磁感应强度10 mT,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在治疗期间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将环形磁圈定位在耻骨联合上方对应前列腺区域,维持贴合固定状态,避免位置偏移,全程静息配合。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
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化健康宣教,提供饮食指导、生活习惯指导、情绪管理以及跟踪调查,治疗期间由同一批经济护士和康复技师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1)最大尿流量。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测系统测定,数值越高说明尿道梗阻越轻。
(2)残余尿量。在患者排尿后应用超声检测膀胱内剩余尿量,数值越低代表排尿效率越高。
(3)前列腺症状评分。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排尿相关症状,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重。
(4)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依据国际勃起功能评估问卷评分标准进行判断,统计干预后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5)生活质量评分。采用IPSS附加生活质量单项评分评估患者对排尿状态的主观满意度,分值范围0~6分,得分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尿道功能对比
研究组患者最大尿流量高于常规组,残余尿量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尿道功能对比(
±s)
组别 | n | 最大尿流量(mL/s) | 残余尿量(mL) |
研究组 | 30 | 25.46±2.54 | 3.01±0.21 |
常规组 | 30 | 18.13±1.65 | 6.25±0.46 |
t | - | 6.215 | 7.877 |
P | - | <0.05 | <0.05 |
2.2两组患者前列腺症状评分与勃起功能障碍对比
研究组患者前列腺症状评分与勃起功能障碍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前列腺症状评分与勃起功能障碍对比
组别 | n | 前列腺症状评分( | 勃起功能障碍[n(%)] |
研究组 | 30 | 6.41±0.24 | 9(30.00%) |
常规组 | 30 | 8.69±0.35 | 19(63.33%) |
x2 | 9.988 | 10.776 | |
P | - | <0.05 | <0.05 |
2.3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s)
组别 | n | 干预前评分 | 干预后评分 |
研究组 | 30 | 4.03±0.22 | 2.00±0.13 |
常规组 | 30 | 4.10±0.16 | 3.11±0.30 |
t | 1.504 | 10.184 | |
P | - | >0.05 | <0.05 |
3.讨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属于老年男性比较常见的泌尿系统退行性疾病,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前列腺组织增生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受阻,从而呈现出尿频、尿急、夜尿多、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6]。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疾病发生机制和雄激素紊乱、局部血流障碍、自主神经失调以及慢性炎症密切相关。传统治疗主要是以药物为主,虽然能够缓解部分症状,但是存在疗效局限、不良反应和长期依赖等问题[7]。对此,探索联合物理干预手段以增强治疗效果、提升生活质量成为目前研究重要方向。
在排尿功能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最大尿流量显著提高,残余尿量显著减少,这一结果证明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前列腺引发的尿路梗阻,这一结果可能和脉冲磁治疗所诱发的微循环改善和平滑肌松弛效应相关,低强度脉冲磁场可以作用在局部组织,通过电磁刺激可以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可以有效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能够有效缓解前列腺部位的充血和水肿表现[8]。另外,磁场还能够对自主神经形成调节作用,能够有效促进逼尿肌功能恢复,可以有效改善排尿调节作用,相对于单一药物治疗机制而言,联合治疗方式能够发挥多维度协同作用改善排尿功能[9]。
在性功能相关指标方面研究组患者的前列腺症状评分与勃起功能障碍均低于常规组,这一结果证明药物与低强度脉冲磁的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有研究认为,长期下尿路症状通过慢性应激、交感神经亢进等机制间接影响勃起功能,而低强度脉冲磁可以通过调节下腹部自主神经通路和内皮功能,有效减少炎症因子对于神经血管的损害,从而改善盆底区域的神经调节与血管反应水平,有利于改善轻中度勃起功能障碍[10]。与此同时,疾病症状评分的降低也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利于提高整体性的反应。
在生活质量方面研究组患者QoL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这一结果证明低强度脉冲磁与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排尿状态、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名爱心。单纯药物治疗在控制症状方面存在奇效缓慢的问题,而结合低强度脉冲磁可以在短期内快速缓解前列腺充血和神经张力,可以有效改善排尿通常性,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治疗依从性[11-12]。与此同时,因为低强度脉冲磁与药物干预两种技术方式均具备无创特点,能够满足患者治疗需求,在治疗期间患者的主观舒适度较好,这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13]。
虽然本次研究结果证明低强度脉冲磁治疗联合药物干预在改善前列腺增生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良好效果,但是本次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案例选择来自于单中心,存在代表性与推广性不足的问题,仍然需要在更大样本、多中心、不同区域人群中开展重复性验证,以此提高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其次,干预周期单纯为4周,无法对治疗后中长期效果进行随访,不明确疗效是否具有持续性以及患者症状是否存在反弹风险,所以今后可以适当延长长期干预机制和观察周期,评估远期预后和复发率变化。另外,本研究主要依据症状评分和功能指标进行效果评价,没有引入前列腺影像学体积变化、血清生化指标等相关参数,从而导致治疗机制缺乏客观量化支撑。
综上所述,低强度脉冲磁治疗联合药物干预能够从不同角度上改善前列腺增生疾病症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性功能、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兰孝达,车新艳,韩佳凝,等.脉冲波铥光纤激光剜除术在前列腺增生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4,45(5):372-378.
[2]祝军,李浩勇,宁金卓,等.新型超脉冲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前列腺剜除术与等离子双极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疗效比较[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21,38(3):565-568.
[3]曾金财,谢伟荣,何佳,等.膀胱功能训练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对TURP术后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4,37(5):1036-1039.
[4]李浩勇,李琦,蒋焜,等.经尿道1064nm超脉冲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21,15(1):29-32.
[5]单保丁.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老年患者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的比较[D].吉林:延边大学,2024.
[6]方恋.低频脉冲电子膀胱治疗仪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2,35(8):120-122.
[7]明少雄,高小峰.钬激光在前列腺增生和泌尿系结石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51(9):1018-1020.
[8]廖高源.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分析[J].智慧健康,2022,8(3):73-75.
[9]王劲夫,逄城,袁园,等.超脉冲光纤铥激光在前列腺剜除术中的应用及初步经验[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3,38(5):338-341,346.
[10]陈惠霞,丁宁.耳穴贴压联合低频脉冲技术在前列腺绿激光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4):4507-4510.
[11]艾光勇,谯孝凤,舒鑫,等.基于T2WI与DWI的磁化传递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J].磁共振成像,2023,14(7):86-92.
[12]陈亮,金崇杰,景泰乐.铥激光在泌尿外科领域中的应用[J].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24,13(6):424-430.
[13]艾光勇.基于T2WI与DWI的磁化传递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及分级中的应用[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