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问题及策略
正文
前言:在现阶段,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住房问题。保障性住房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让低收入人群更好的解决居住问题,使得人群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对于贫富差距缩小、和谐社会构建、社会公平实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当前,一定要针对保障性住房开展好建设及管理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良好的助力,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管理和建设效果。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
(一)法制不够健全
在现阶段市场环境下,法律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1]。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针对于保障房相关的法律建设经验依旧比较少,使得住房保障法律缺乏完善性。虽然针对于保障房问题,建设部、国务院相继都印发规《城镇廉租房工作规范管理实施办法》建住房[2006]204号、《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若干意见的通知》财综[2007]53号、《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36号等文件通知,希望对问题进行解决。但这些内容只是对紧张问题进行解决,政策也存在着含糊不清的情况,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导致住房制度在实际构建中缺乏法制保护,只能在建设道路上逐渐摸索,现阶段依旧是“摸着石头过河”。
(二)住户规模扩大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保障房已经逐渐的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并在其中加强实际投入[2]。但由于房屋建设周期较长、总额投资较大、涉及到诸多因素,现阶段依旧很难大规模的对住房进行提供。在新时期下,出现保障房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很难满足低收入人群实际需求,出现“僧多粥少”这样的情况,出户规模不断扩大,房源供应不足,导致诸多矛盾出现,使得住房的建设及管理工作当中出现诸多混乱情况。
(三)结构出现失衡
在保障住房实际建设的过程当中,现阶段还存在着部分政府急于求成,未能够认真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而对房源比例盲目发展等诸多情况。在这样的模式下就会导致一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共有产权房、人才房之间比例失衡的情况,无法在整个市场当中凸显出保障住房的价值和作用,与实际情况之间互相脱离。如,部分户型和以及价格适中的有效房源存在着严重紧缺的情况;而部分房源总价方面过高,超出实际,存在的无人问津等现象。需要在后续对这些问题有效的进行解决和处理。
(四)设施建设缺失
保障房一直以来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在现阶段,保障住房建设逐渐得到来自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关注[3]。但在现阶段,周边的绿化带、体育馆、学校、医院、交通由于受到财力方面的限制以及部门互相推诿,不够合理,并且受到交通和出行方方面面的影响,使得居民的日常工作、生活拥有着诸多的不便,使得住房率大大降低,甚至导致退租现象的出现。这样就会导致在保障住房中耗损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最终却成为居民居住的“鸡肋”,整体的建设和管理效果差强人意。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作用
(一)满足住房需求
民生问题也属于政治问题、发展问题和社会问题,对于国家的久安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也是密切结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在现阶段,在对城乡保障体系进行大力建设和推动的过程当中,对保障住房加大建设及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在现阶段,通过对保障性住房的优化建设及管理,能够更好的解决平衡问题,通过建设及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得群众力量得到汇集,让住房问题得到适当性的缓解,从而在无形当中让住房的条件得到优化,让群众住房的需求得到根本的满足。
(二)带动产业发展
工程建设本身具备着物质消耗大、工程量大、设计较为复杂等诸多特点,在现阶段,通过保障性住房加大建设及管理力度,能够充分的对当地的房地产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将更多的社会资金融合到住宅建设当中,对当地产业及相关产业经济突显带动效应,比如服务业、轻纺业、机电业和钢材市场都能够获取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让城市的市容市貌得到改善,实现生产力的聚集,让一些群众当前就业难题得到解决......从而真正的提高城市整体的收入水平,使得居民消费和环境条件都得到改善,实现对国民消费力的有效解放,让人们的消费信心得到提示,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较强的价值和作用。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策略
(一)健全保障体系,合理运用补贴
在对保障性住房加大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第一步就应该对住房标准体系进行建立。这样能够让开发商的负面行为得到规范[4]。在这其中,一定要加强法律建设,对法律本身的强制作用进行发挥,这样才能够在整个行业当中营造良好的风气,从而避免一些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失信行为的出现。
例如,一方面,应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健全,对保障体系进行构建,对现有法律进行良好的补充和创新,并且在后续加强宣传。一方面应该针对于当前住房的设计标准、规划不断的优化,密切结合社会发展、经济状况、中低层收入水平对完善性的保障体系进行构建,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在其中,一定要做到合理性和经济性并驾齐驱,如对于一些经济适用、土地资源利用等等,一定要在规划当中做到首先考虑,最大化地位中低收入层提供更多符合支付能力的,经济适用的,户型合理的住宅。对规划设计工作进行开展,控制好材料采购、施工方法等等,让工程成本投入得到降低、合理性的运用好政府下发的补贴,达到理想中最佳的保障体系的健全效果。
(二)完善保障机制,实现公平分配
在现阶段,也应该对居民住房条件不断的进行改善[5]。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各地都应该密切结合当前实际来对危旧房相应的改造计划进行实行,应该做到危旧房和保障住房建设之间互相结合,从而真正的让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例如,第一,对于外来务农的人群,应该纳入到住房保障体系当中,并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各地对外的住房保障申请标准进行明确,并结合社会面定期进行调整,通过发放补贴、人才分类等方式,让一些符合标准的人员可以获取到住房资格。第二,应该对管理进行规范,对准入标准进行明确。贴合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性的保障动态标准以及调整机制,并且在年度应该公布新的入住和准入标准,达到良好的住房建设和管理效果,为各个地方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标准依据,使得一些负面的行为及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分配时做到报价公开、公平、合理。
(三)合理筹集资金,扩展资金来源
在现阶段,应该多元化的对房源和资金筹措的渠道进行拓展,这样能够更好的解决住房建设及管理工作开展中的问题和不足,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工作成效。
例如,作为中央政府,应该面对保障性住房加大建设及扶持力度,特别是对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以及偏远的地区,一定要对转移支付工作进行开展,对现有制度加大改革。在政策推动的过程当中,可以选择个别城市作为试点,在保障住房建设中对商业资金以及民间资本进行良好的选用。作为地方政府,应该贴合实际情况,对财政投入适当增加,对于保障住房设定和建设专项资金不可随意挪用和更改。对土地供应进行落实,做好税费优惠以及资金投入等相关政策。这样能够吸引开发商积极的在住房建设中参与,并可以借助长期租赁、购买、改进、新建多元方式确保保障住房的房源和资金。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到资金支持,使得原本供不应求等情况得到适当性的缓解和转变,让资金来源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四)加大设施建设,夯实基础建设
在传统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立足当前,地方政府也应该对各方资源进行合理的协调,对财政投入进行加大,在卫生、教育、交通和环境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对社区、医院分点以及学校进行创建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住房周边的条件得到改善,从而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建设效果,让诸多住房需求得到满足。
例如,在住房附近,应该加强设施建设,公交站、医院分点、学校等等,并且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娱乐需要,对健身活动场所等进行配备,将更多的商业资本引入到配套建设当中。可以在周边兴建大卖场、商业中心、学校等等,多管齐下,让日常的生活和居住问题得到解决,让退居率得到降低。在这其中,可以在配套设施建设之前来对满意度调查工作进行开展,关注居民实际需求。从而更好的解决日常生活中居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不便利,让居民对于居住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在这样的模式下,也能够带动当前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基础建设的夯实效果。
(五)制定政策法律,展现保障作用
在原本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着法治建设较为落后、界定不够准确的情况,要想达到理想当中的保障作用是很难的[6]。所以,在现阶段,也应该真正的在政策法律方面优化制定,这样能够在无形当中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约束和规范,从而让最终的法律体系的建设效果变得更好。
例如,在现阶段,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各地和实际发展水平,将政策完善作为基础,将保障性住房有效的融合的法制化轨道当中,应该站在法律法规视角对保障标准进行规定,明确好管理机构和保障对象。在这其中,对于一些骗取优惠和保障的违法行为一定要给予严惩,让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当中有法可循、有法可疑。其中,可以对专业的管理和监督机构进行构建,更好的保障法规和政策的落实。在法律完善的过程当中应该对保障性住房当前的监管、退出、准入机制进行明确,进一步的加强质量监管力度,对惩治力度进行加强,应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监管体系,保障保障性住房的价值和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让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也能够获取到住房保障,保障住房建设管理工作得到顺利推动。此外,在这其中,也应该对保障住房当前质量进行良好的确保,在法律以及政策的规范下保障住房结构合理并且更充足。要想更好的达到质量标准,就一定要对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制止,比如偷工减料、改变用途等现象和行为,一定要严惩。在日常当中,针对于住房加强质量方面的监管,对一些住房质量问题针对性的解决。此外,对于一些未达到标准、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当地政府应该做出相应的预期规划,将眼光放置的更加长远,深刻的懂得站在住房紧张的视角上看廉租房、公租房、人才房可能是我国后续保障住房发展的对象。所以,应该将经济发展逐渐的转变成廉租房、公租房、人才房的建设方向,保证供应充足、结构合理,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管理和建设效果。
(六)杜绝社会问题,维护秩序和平
除了以上这几个方面,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及管理工作大力推动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对一些新型的社会问题加大关注,并且有效地进行规避,使得管理和建设的效果变得更好。
例如,在现阶段,伴随着我国的发展,一些“贫民化”和“城乡化”等现象及社会问题屡见不鲜,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止,能够更好的维护和谐社会,建立起秩序和平。所以,在现阶段,一定要在管理和建设工作当中对社会问题进行关注和规避。比如,应该保障合理选址、保证住房应该工作、生活、交通方便,控制好成本和便民。此外,作为当地政府,也应该在住房建设以及管理过程当中加大投入,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投入,让建设得到完善和保障,让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购房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得周边的环境得到改善。在这样的模式下,才能够让保障住房优惠政策在逐步推动中得到真正落实,能够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当中展现作用和价值,真正的对社会公平进行维护,达到理想当中最佳的建设和管理效果。
结论:总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针对于保障性住房加大良好的建设及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更好的满足住房需求、带动产业发展。在这其中,主要可以通过健全保障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合理筹措资金、加大设施建设、制定政策法律、杜绝社会问题等等。从而达到理想当中的建设和管理的效果,让原本存在的建设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达到最佳的保障性住房价值的发挥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疆.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实践研究[J]. 文化软实力,2022,7(01):90-96.
[2]王时原,秦圣. 北京市装配式保障性住房标准化设计优化研究[J]. 建筑与文化,2022,(03):140-141.
[3]周海金,杨楠. 国外保障性住房研究态势——基于WOS数据的可视化分析[J]. 项目管理技术,2022,20(02):49-56.
[4]杨舒蕊,文剑钢. 以日常生活为导向的保障性住房空间优化新视角[J]. 城市建筑空间,2022,29(01):86-89.
[5]谢国兴,徐志革. 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湖南省临武县为例[J]. 房地产世界,2021,(22):18-20.
[6]踪程,陈立文. 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认同、住房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J]. 财经问题研究,2021,(11):12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