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地基检测技术要点分析及优化对策

期刊: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DOI: PDF下载

胡国强

江西瑞维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江西南昌330096

摘要

地基检测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至关重要。本文对地基检测技术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对策。首先,文章介绍了地基检测的重要性和目标。其次,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地基检测技术,包括钻孔、试验桩和地震勘探等。然后,针对这些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提出了优化对策,如结合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检测、引入无损检测技术、加强数据分析和建模等。最后,总结了优化对策的潜在效益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建筑工程;地基检测;技术要点;优化对策

正文

1 建筑工程地基检测技术概论

1.1 我国建筑工程地基检测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

地基检测技术在确保建筑物安全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有效降低事故风险并提高工程质量。我国在建筑工程地基检测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地基检测方法包括钻孔、试验桩和地震勘探等多种技术手段,这些手段能够提供关于地质、地层特征和地基承载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信息[1]。此外,无损检测技术的引入也为地基检测提供了新的途径。地基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地基检测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其中之一是单一技术手段的应用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或不全面。

1.2 我国建筑工程地基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2.1 检测人员素质问题

地基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检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影响。然而,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检测人员素质的稳定性受到影响。首先,地基检测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要求高,培养高素质的检测人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但目前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仍面临一定的困难。其次,一些地基检测机构或施工单位在招聘和选拔检测人员时可能存在主观偏见和不严谨的情况,导致检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2]。此外,检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压力和工作环境条件也可能对其工作表现和准确性产生影响。

1.2.2 检测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在检测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风险和潜在隐患。首要的是,地基检测常涉及钻孔和试验桩等操作,这可能涉及危险物质的使用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如果未遵守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可能会导致人身伤害或其他事故的发生。其次,地基检测可能需要使用重型设备和工具,如钻机、起重机等。如果操作不当或设备未符合安全标准,将增加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风险。

1.2.3 地基检测报告

地基检测报告是根据地基检测的数据和结果所编制的文件,对地基的状况、承载能力等进行评估和说明。然而,在我国的地基检测实践中,存在一些地基检测报告编制方面的问题。首先,一些地基检测报告存在着信息不准确、不全面的情况,可能缺乏对地质、地层特征等关键信息的详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地基承载能力评估的定量化数据支持。其次,地基检测报告的编制可能存在着标准不统一、规范性不高的情况,导致不同机构或个人在报告中使用的术语、格式和内容存在差异,给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扰[3]。此外,地基检测报告的编制也可能存在时间上的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地基检测结果,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展和决策。

1.2.4 地基检测机构管理问题

在中国的地基检测实践中,存在一些与地基检测机构管理相关的问题。首先,地基检测机构的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机构在人员培训、设备配置、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基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其次,一些地基检测机构可能存在着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导致机构内部协调不畅、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进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地基检测机构在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方面面临一定困难,例如人员流动性大、技术更新速度缓慢等问题,这也对机构的发展和竞争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地基检测技术要点

2.1 人工基坑检测要点

应该对基坑周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包括土质特征、地下水位、地下管线等信息,以评估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其次,人工基坑的监测需要考虑监测点的位置和布置,以覆盖整个基坑范围并关注重点区域,监测参数应包括土体变形、地下水位、地下水压力等关键参数,利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和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此外,需要密切关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和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补强,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自然基坑检测要点

在进行自然基坑检测时,需要考虑以下要点。首先,必须进行全面综合的地质环境分析和评估,包括详细了解土壤类型、岩性特征和地下水位等因素,以了解基坑所处的地质背景和潜在地质风险。其次,在选择监测点位和监测参数时,要根据基坑的特点和施工情况,合理确定监测点位的位置和监测参数的设置。监测点位应覆盖基坑区域的关键位置,监测参数包括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压力等,以全面了解基坑的形变和变化情况[4]。同时,为了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应采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和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采集数据,并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和解读。合理设置监测频率和采样间隔,以确保数据采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而获取可靠的监测结果。此外,还需要密切关注自然基坑周边的形变和沉降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支护和加固措施,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发现异常情况或超过安全阈值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减轻潜在风险和可能的灾害。

2.3 复合基坑检测要点

复合基坑周边的地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包括土壤类型、岩性特征、地下水位等因素,以了解基坑所处的地质背景和可能存在的地质风险。其次,针对复合基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监测点位和监测参数,监测点位应覆盖人工和自然基坑区域的关键部位,监测参数包括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压力等,以全面了解基坑的变形和变化情况。同时,需要采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和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采集数据,并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和解读。此外,要密切关注复合基坑周边的变形和沉降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支护和加固措施,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复合基坑检测过程中,还需重点关注人工和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耦合效应,以及施工工艺和质量的监控,保障工程的稳定进行。

3 地基检测技术优化对策

3.1 加强检测人员培养

应加强相关专业的教育培训,培养地基检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地质学、土力学、测量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其次,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岗位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级别的地基检测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包括理论学习、实际操作、案例分析等,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检测人员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建立健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考核评价和薪酬激励等方式,激发检测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此外,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交流,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促进地基检测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3.2 加强地基检测制度管理

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明确地基检测的要求和流程,规范检测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和责任。首先,应制定详细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地基检测的标准方法和步骤,确保检测工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其次,应加强对地基检测机构的监督和评估,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机构具备合格的检测能力和资质。同时,要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共享平台,加强对地基检测数据的管理和归档,提高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共享性,以促进信息交流和技术进步。此外,还应加强对地基检测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防护设施,确保检测工作的安全进行。另外,与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进行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地基检测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形成合力,促进地基检测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3.3 加强地基检测技术创新

应加强对地基检测设备和仪器的引进和更新,积极采用无损检测技术、遥感技术、地下勘探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地基的非破坏性、全面和高精度的检测。其次,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地基检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精度。同时,需要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合作,探索多学科融合的地基检测方法。例如,结合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地基检测的预测和评估能力。此外,还应建立地基检测技术创新平台和实验基地,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地基检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基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在地基检测技术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检测人员素质、安全问题、地基检测报告和机构管理等方面。为了优化地基检测技术,加强检测人员培养和地基检测制度管理是关键对策,其中包括加强培训和教育、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加强数据管理和共享、加强安全管理以及与相关部门合作。同时,加强地基检测技术创新也是提升技术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包括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促进学科交叉合作和建立创新平台等。通过采取这些优化对策,可以不断提升地基检测技术水平,为建筑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然而,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和实践,持续关注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的动态,以推动地基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褚东.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要点及优化对策[J].智能城市,2019,(21):53-54.

[2]邱金龙.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要点及优化对策[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10):37.

[3]高荆.建筑工程地基检测技术要点分析及优化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19,(24):184.

[4]程海练.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要点及优化对策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02):199+2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