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业护士的效果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操丹,周世清通讯作者

重庆市奉节县人民医院,重庆 奉节,404600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急危重症专业护士培养中应用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模式的效果观察。方法 抽取本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重症监护室的54名病房护士参与研究,将其依据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27例,采用一般化护理管理模式)与观察组(27例,额外实施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模式)。研究对比2组基础护理学理论知识、急诊专业护理理论知识与重症专业护理理论知识评分,对比2组急危重症专业护理技术水平评分与综合能力评分等。结果 观察组护士的基础护理学理论知识评分、急诊专业护理理论知识评分与重症专业护理理论知识评分比对照组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模式对于培养急危重症专业护士核心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急危重症专业护士;一般化护理管理;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模式

正文

随着近年来疾病谱的变化与诊疗技术的迅速发展,重症专科与急诊专科的联系日益紧密[1]。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病人的生命安全,但当前国内在急危重症专业护士的培养上依然互相分离,常规护理管理模式通常不能直接用于急诊与重症科,造成护士在急诊与重症护理能力衔接上出现断层现象[2]。在此次实验中,对54名重症监护室护士的核心能力培养效果开展对比和探讨,旨在探析2护理对策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效果的差异性,现将此次结果阐述总结如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86-20206月重症监护室的54名病房护士参与研究,将入选对象根据随机抽样法分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n27)与对照组(n27),观察组中主管护师12名,护师15名;大专及以下学历12名,本科学历14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对照组中主管护师11名,护师16名;大专及以下学历11名,本科学历14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应用统计学对比分析后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项目均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重症监护室护士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27例,采用一般化护理管理模式),要求护士密切观察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浮动情况要求护士在发现患者异常情况时第一时间告知医师,并配合医师进行处理严格执行24h监护制度,观察记录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呼吸状况,避免出现意外。观察组(27例,额外实施急诊重症一体化护理模式),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组建急诊一重症一体化护理管理小组:调整当前重症科急诊科各自独立护理架构组建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小组设置急危重症科护士长,形成急危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架构护士长组长,负责护理模式实施过程的工作指导与监督管理。同时设立培训小组与评估委员会,结合我院重症监护室日常护理的具体工作,制定符合科室发展的急危重症专业护士培养方案,并定期进行考核。

1.2.2急诊重症一体化护理培训方案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与考核方法。(1)培养目标:通过培训,使急危重症专业护士具有急危重症的临床思维,掌握急诊、重症科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培养急危重症专业的实用人才。(2培训方式:参加培训计划的护理小组需在重症监护室与急诊科系统地学习理论实践,其中重症监护室轮转一年,急诊科轮转一年,共两年专科培训。两年内按步骤分阶段对护士进行培训考核。成绩合格进入下一个科室培训。不合格的护士继续在本科室进行培训,直至考核合格。3培训方式:以急危重症护理核心能力为目标,分为急诊基本理论重症基本理论等方面。重症专科护理包括重症基本理论培训重症技能培训。4考核方式急诊重症一体化护理培训考核包括护理理论考核。其中护理理论考核采用笔试方式,考核内容紧密结合与临床实际以培训内容为主。对于理论考核与操作技能单项不合格的护士,评定为阶段培训不合格,需要继续参与培训与考核。

1.3 观察指标

1)采用评估和培训管理委员会制订的《急危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表》对护士急危重症专业护理理论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学理论知识、重症专业护理理论知识与急诊专业护理理论知识等,评分共计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护士急危重症专业护理理论掌握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2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理论评分、技术水平评分)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抢救成功率)用(%)表示,卡方检验,P<0.05认为研究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士的基础护理学理论知识、急诊专科护理理论知识与重症专科护理理论知识等急危重症专业护理理论评分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1  54名护士急危重症专业护理理论评分比较(图片1.png,分

组别

例数

基础护理学理论知识

急诊专业护理理论知识

重症专业护理理论知识

观察组

27

92.57±9.41

90.69±9.23

87.52±8.68

对照组

27

81.32±8.39

81.54±8.62

79.42±7.83

t

-

4.637

3.765

3.601

P

-

0.001

0.001

0.001

3.讨论

目前,重症科和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均需入住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待病情平稳后再转入其他科室。所以,重症监护室护理服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重症病人的治疗效果,乃至生命安全[6]

在本文研究中,相较于一般化护理管理方式在急危重症专业护士培养中应用急诊重症一体化护理模式后的基础护理学理论知识、急诊专科护理理论知识与重症专科护理理论知识等急危重症专业护理理论评分更高由于重症科护士主要负责病人的监护工作,普遍缺少急救相关知识。而传统的急诊护士负责院前急救、分诊和转运工作,普遍缺少重症科相关护理知识。

研究结果表示,急诊重症一体化护理模式对于培养急危重症专业护士核心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等有重要意义。值得将其普及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刘德全. 重症急救患者一体化急救护理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010):99-10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