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振兴规划初探
摘要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原则;规划模式;美丽乡村
正文
根据以往乡村形势来看,主要以住房、农业用地发展为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乡村建设,需要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空间利用等多方面入手,更注重人们的体验、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分配,要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保护农业发展。明确乡村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国土资源,还原青山绿水,保护当地风土人情,提升民众的居住体验。
1乡村体系规划概述
县区发展阶段,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乡村发展规划,并以此为地区国土专项规划的重点来进一步研究。乡村规划是新型结构体系,从大局来看,可以为村庄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内部机构的协调运作,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乡村经济等,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而言,乡村规划也是地区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为其提供多种发展方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中,乡村体系已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乡村体系更符合当前社会的城乡用地、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需求,我国人口数量多,空间用途广泛,在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园林建设发展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②乡村体系建设汇总融入统筹规划,对于打造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制定统一标准的空间规划图有重要的作用。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振兴的规划原则
乡村经济建设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要严格控制发展阶段的各项差异,在自然规律的指引下,提升整体建设水平。对于城市交通、市政建设、居民生活基本设施等,要落实到位,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以村为单位,打造有地方浓郁特色的本土乡村文化气息,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多种品位需求,形成独特的人文气息。
2.1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乡村美丽环境为代价,旅游业、风力发电、水利发电等乡村振兴项目应契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原则。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且往往是乡村振兴效果能否符合预期的关键,更是发现、认识和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依据。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要求乡村振兴的规划策略应具有空间上的可改造性和时间上的可持续性。伴随乡村振兴的步伐,相关的基础设施、建筑工程应具有空间上的灵活性,进而支持乡村振兴后续规划内容的进一步展开。环境保护效果的衡量依据为乡村生态系统的完整程度,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系统的完整程度会受到建设、旅游以及环境改造污染的影响。乡村振兴工作者应结合乡村环境的现实特点和乡村振兴工作的现实需要,积极主动地发现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针对不同乡村的特点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振兴规划建议和意见,确保乡村振兴规划办法满足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的同时,更符合乡村振兴规划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2.2因地制宜发展原则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乡村振兴规划的实际策略与办法应与乡村自身的环境、资源以及风俗文化特点相契合,在满足乡村经济发展一般要求的前提下,乡村振兴工作者应结合乡村特有的资源合理、科学合理地制定乡村振兴规划策略,本着因地制宜发展原则,将乡村振兴工作“个性化”起来,“针对化”起来,“独特化”起来。乡村振兴规划涉及乡村生产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人口变迁、地理位置特点,还是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和环境变化趋势、文化内涵表现特点,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振兴规划的实质性内容。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下,乡村振兴规划工作者应以更科学的眼光、更务实的态度和更灵活的规划手段,避免“千村一面”。在深入贯彻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规划原则的基础上,乡村振兴规划工作者应采用更有效的方法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为乡村产品的输出和劳动力的输出提供更多的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让乡村资源“走出去”,使发展资源“迈进来”,利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将乡村与乡村周围的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建设资源的区域连接起来,从而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性和整体性,使因地制宜原则在更广范围、更高维度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2.3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乡村振兴的合理力量是人,而人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发展诉求,在规划乡村振兴的具体策略和制定乡村振兴的具体办法时,乡村振兴工作者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发展原则,深入基层,调研、分析、总结群众的发展诉求,将此发展诉求与乡村振兴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联系起来,将此发展诉求与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原则契合起来,进一步贯彻乡村振兴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站在历史进程的高度,立足乡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全面协调乡村振兴的环境保护、人口流动以及技术引进等问题。在以人为本发展原则的约束下,乡村振兴规划工作者应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人口流动以及技术引进等问题与乡村群众的现实诉求结合起来,将环境保护落实到千家万户,将技术应用落实到具体个体,将人口流动链接于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将人的作用切实发掘和发挥出来。
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振兴的规划模式分析
3.1乡村振兴规划精细化
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决定了乡村振兴工作不能“单线程”,应“多线程”,在促使单一乡村振兴规划工作精细化的同时,应促使各乡村联合起来,在资源上共享,在发展上共谋,在空间上共合,在振兴上共进。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时,乡村振兴工作者应全面了解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一般建设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贯彻乡村振兴规划的一般原则,将乡村群众的生活需求、发展要求和发展期待与乡村振兴规划办法结合起来,在空间上联合不同乡村,在特点上结合不同乡村,在振兴规划上统筹不同乡村。乡村振兴应走“以点带面”的道路,先促使单一乡村振兴规划精细化。为此,相关工作者应积极考察、分析、总结美丽乡村建设、美丽村庄建设、美丽田园建设、美丽庭院建设的一般要求,并将此要求细致化,进而规范化、合理化。
3.2凸显土地整治工作
土地整治效果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健全具有较为关键的影响,也是乡村振兴规划策略能否正确凸显土地整治工作重要性的关键。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模式时,乡村振兴工作人员应全面调查乡村土地资源的整体情况,坚持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规划原则,并严格遵守当地的耕地保护制度。此间,乡村振兴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调研乡村宅基地整治的基本情况,综合不同乡村宅基地整治办法的一般特点,总结其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方面,乡村振兴规划工作者在确定乡村振兴规划的具体模式时,应兼顾乡村中田地种植情况、水资源分布特点、道路建设维护情况、山林面积特点以及村庄体制建设特点,将乡村振兴规划模式的内容和形式与乡村土地资源利用的现实情况深度结合起来。在农田用地整治方面,乡村振兴工作应以完善、健全乡村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工作内容,结合当地农田灌溉的实际特点和现实需求,合理规划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办法,布置相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另外,比较关键的是乡村振兴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组织相关的思想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应以普及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为重点,提升乡村群众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意识,优化乡村群众使用水资源的方式方法,从而在根源上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土地资源治理方面的问题。
3.3乡村公共空间重构
国土空间规划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推进社会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空间的使用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此为基础的乡村发规划要注重现有空间的合理利用,加强对社会的治理效果。由于各地区对政策理解的偏差,乡村已经适应的自身结构分布,很难彻底改变原有的空间规划模式。空间规划工作是对地区发展和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古代通过宗教管理思想,这虽然不是正式的管理制度,但是已经被当地人们认可,并持续流传下来。当地管理者大多通过思想上的控制,来规范村民的行为,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模式,体现出管理者的权威性。共有资源的规划依据社会结构划分以及人类文明发展需求,以此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通过对乡村空间的规划实现内部生产的稳定运行,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制度的改革,乡村公有空间发展也经历种种变革,这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赋予地方足够的权利,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恢复空间功能。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中,乡村原有机能被破坏,在国家政策调控下,现代化新型农村的空间规划实现重构。从现阶段的乡村公有空间发展情形来看,公有空间失去本来应有的作用,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此外,借助外界资源来满足公有空间建设需求,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
4结束语
总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振兴的规划模式应符合乡村振兴的一般原则,并在“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倡导下,将此发展模式落实到乡村群众的实际生产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此间,乡村振兴规划工作者应将乡村振兴规划精细化、精准化,将乡村群众的实际诉求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土地治理工作、资源整合工作、单一乡村振兴精细化工作和多乡村联合规划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秋惠,顾守柏.新时代改革背景下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J].上海国土资源,2020,41(03):6-11+38.
[2]何文茜.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振兴规划初探[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4):38-39.
[3]汪素平.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方法探索[J].城市住宅,2020,27(06):139-140.
[4]袁敏.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美丽乡村规划探析[J].建材与装饰,2020(10):57-58.
[5]马鑫.乡村振兴与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探讨——以连云港市赣榆区金山镇小河埃村为例[J].安徽建筑,2020,27(03):32-33+112.
[6]符娟林.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95):167-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