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建设
正文
一、引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仅限于思想政治课程的独立教学,而是需要融入到各学科和专业课程中,形成全方位、全课程的育人体系。课程思政的提出,是为了回应国家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更高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广泛性。然而,尽管职业院校的思政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单一、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因此,深入研究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层面看,这有助于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探索,推动职业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实践层面看,这能够帮助职业院校教师更好地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提高教学的育人功能和整体教学质量;从社会层面看,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为社会输送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过硬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研究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建设,还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深度对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课程内容的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许多职业院校的思政课程内容较为理论化,过于抽象,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职业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尤其是在一些技术类专业中,思政课程内容常常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脱节,缺乏与职业技能、行业发展趋势的结合。例如,课程多侧重于传统的政治理论和历史内容,而未能有效融入当代社会热点问题或行业相关的伦理与责任问题。此外,教学方式也存在问题,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感和思考的深度,从而影响了思政课程的教育效果。
以下是某职业院校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评价的调查结果:
项目 | 非常同意 | 同意 | 一般 | 不同意 | 非常不同意 |
课程内容与专业相关 | 5% | 20% | 40% | 25% | 10% |
课程内容具备实际意义 | 4% | 18% | 42% | 25% | 11% |
课程内容有趣,易于理解 | 6% | 22% | 39% | 26% | 7% |
课程内容能够激发思考 | 7% | 21% | 38% | 26% | 8% |
通过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许多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内容缺乏认同感,特别是在课程与专业的结合和实际意义的体现上,均呈现出较为负面的评价。
(二)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中另一个突出问题。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的思政课程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创新的教学模式。大多数课堂上,教师依旧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单纯依靠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缺少自主思考和深度理解的机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也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尤其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思政课程往往与他们的职业发展和实际生活关联不大,课堂上缺乏互动性、实践性和生动性,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课程的吸引力和实际价值。因此,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和低效化成为了制约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
以下是某职业院校学生对思政课程教学方法评价的调查结果:
项目 | 非常同意 | 同意 | 一般 | 不同意 | 非常不同意 |
教师讲授内容清晰易懂 | 8% | 35% | 40% | 12% | 5% |
课堂互动和讨论较少 | 3% | 10% | 45% | 30% | 12% |
教学方法多样性较差 | 2% | 8% | 50% | 28% | 12% |
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 | 1% | 7% | 35% | 40% | 17%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且缺乏创新,尤其在课堂互动性和多样性方面的评价较低。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思政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影响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不足
职业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然而,当前许多职业院校在思政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部分思政课程教师缺乏职业教育背景,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职业需求和学习方式了解不足,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出现脱节。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许多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历。根据某地区职业院校2024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评估,60%的思政教师没有发表过相关研究论文,25%的教师仅发表过普通期刊论文,而能够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教师比例仅为15%。
科研能力指标 | 教师比例 |
未发表过相关研究论文 | 60% |
仅发表过普通期刊论文 | 25% |
参与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 15% |
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不足,不仅制约了思政课程的教育深度与广度,也限制了课程内容的实际价值和职业导向性。教师能力提升已成为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挑战之一。
三、完善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根据学生特点优化课程内容设计
职业院校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实践倾向和职业导向,因此,思政课程内容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优化,以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发展需求的结合。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不仅要传递思想政治理论,更要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岗位责任意识和行业规范等内容。例如,在培养技术工种学生时,可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职业诚信、劳动法规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到课程与职业发展的直接关联,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课程内容需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思政课程设计可以通过选取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就业压力、环境保护、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等,让课程内容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思政价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职业目标和学习需求上各有侧重,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体现差异化。例如,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可以融入文化自信、传统艺术保护等专题;而针对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则可以重点探讨网络安全、数字伦理等问题。这种精准化的课程内容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精准化。课程内容设计还应体现互动性与参与性,适当增加学生实践环节。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社会调研等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职业院校思政课程的目标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责任意识,助力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职业人才。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互动性
为解决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提升课堂互动性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的学生通常对实践性、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更感兴趣,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可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现实中的社会热点或职业情境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例如,围绕诚信就业、劳动权益保护、绿色生产等主题,设计贴近学生职业发展的情境案例,鼓励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提前通过在线课程平台自主学习理论知识,课堂时间则用于讨论和答疑,从而提升课堂的互动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软件设置实时问答、互动投票或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教学也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以特定角色参与社会问题的模拟解决,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政策法规及其实际意义。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主题时,可以让学生模拟企业员工、管理者或消费者的角色,分析道德决策中的不同立场和利益权衡。竞赛式学习模式也是激发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通过组织知识竞赛、辩论赛或团队挑战赛,既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又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思政知识,同时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互动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思考、讨论和实践中真正掌握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这种方法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质量,更有助于实现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和全面育人目标。
(三)加强师资培训与实践能力培养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核心保障。针对当前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师资培训与实践能力培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应建立系统化的师资培训机制。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政理论知识的进修培训。例如,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和在线课程,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政策方针以及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培训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包括理论素养的提升,还需涵盖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职业院校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其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实际,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调研能力和实践经验。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社区或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挂职锻炼或实地调研,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安排教师参与企业的职业道德培训项目,或参与地方社会治理工作,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同时,应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其专业研究水平。职业院校可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思政教师开展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例如,通过研究职业学生的思政学习特点和需求,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优化或教学方法改进的依据。
职业院校还应注重团队合作与资源共享,形成以“传帮带”为核心的师资培养机制。通过资深教师与新入职教师结对的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快速适应职业院校思政教学的要求。团队协作可以促进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分享,同时也能够推动集体备课、共同研发课程资源的实践,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总之,加强师资培训与实践能力培养,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还能够促使教师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特色之中,推动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它不仅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现状的分析,揭示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并探讨了可能的改进路径。未来,职业院校应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推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师资力量,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渗透与全员覆盖。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小波,葛庆,袁亮.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 (30): 23-27.
[2]赵代娣,张桦. 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存在问题与策略——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J]. 珠江水运, 2024, (18): 137-140.
[3]范智军.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23 (04): 61-67.
[4]刘永芳,王晓洁.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内涵、特征与策略 [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03): 37-40+70.
[5]刘雅卿. 课程思政融入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与创新路径 [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3 (06): 43-52+88.
[6]穆禹汗.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党建+课程思政”双融合双促进模式研究 [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 (05): 76-80.
[7]张业霞,韦岩,周阳,等. 职业院校医学营养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J]. 中国食品, 2024, (10): 12-15.
[8]徐春红. 产教融合推进高职院校在线课程思政建设——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咖啡制作在线课程为例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03): 29-33.
[9]黄腾蛟,赵楠.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探析——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例 [J].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24, 12 (02): 80-85.
[10]于清华. 高职院校实训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对策研究 [J]. 辽宁高职学报, 2024, 26 (02): 60-64.
...